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竹书纪年(晋朝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

竹书纪年(晋朝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晋朝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
  • 2、《竹书纪年》里面的内容真实吗?
  • 3、有人说《竹书纪年》毁三观不可信,到底怎么回事?
  • 4、古本《竹书纪年》的史学价值如何?
  • 正文

    1、晋朝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

    别一提《竹书纪年》,就是只有一本《竹书纪年》,懂吗?

    网上关于《竹书纪年》的讨论。99.9%的人都是胡扯!根本都不知道《竹书纪年》是什么东西,就在那里一番评头论足。

    「《竹书纪年》简史」:

    1、晋朝太康年间从战魏国出土的,叫《原版竹书纪年》2、宋代后散佚,原本已经丢失。

    只有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竹书纪年》的古史籍里还有孑遗。

    3、明天万历年间著名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里出来了一本《竹书纪年》,号称《古本》。4、但是,它与上述说到的“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竹书纪年》的孑遗”有不少出入——这一点当然会引起人怀疑。5、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朱右曾,把“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竹书纪年》的孑遗”都蒐集了出来,编撰成了一本书,叫《汲冢纪年存真》——简称《存真》。6、此书一出,就揭穿了明代《竹书纪年》的画皮,它和《存真》非常不一样。此事朱右曾造不了假,所谓的「孑遗」,都是来自这些历史悠久、又流传广泛,历代天下读书人都看过的名家书目:

    晋《春秋经传集解后续》、北魏《水经注》、唐朝《史通》、《括地志》,《宋书·符瑞志》《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外纪》《路史》《永乐大典》《楚辞通释》等。

    毫无疑问,明代《竹书纪年》就是伪书!7、因此,《存真》得到广泛认可,被称为《古本》,而明代范钦版的则被认定为《今本》。

    在《存真》的基础上,王国维又编写了《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此版本为目前是最被公认且认可的《古本》。

    8、 1981年,内地学者方诗龄与王修龄又在《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简称《辑证》。✔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古本》实际上是《古今本》,因为《辑证》是融合了《辑校》与明代范钦版的《今本》的内容的。

    ▲纯属多此一举!

    正是因为《辑证》,导致了近三四十年年来,无数人好混淆了《竹书纪年》的古、今本。9、那么:《辑校》与《辑证》到底有何不同?

    详细的不说,但是涉及「禅让」,两书的不同是清清楚楚、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因为是竹简,所以才加上《竹书》,它同时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汲冢书》。

    但是,事实上《汲冢书》并不是只有《纪年》一本。

    《晋书·束皙传》:“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

    看清楚了没?

    与《纪年》一起出土的,还有:

    《易经》(二篇) 。《易繇阴阳卦》(二篇) 。《繇辞》。 《卦下易经》(一篇)。 《公孙段》(二篇)。 《国语》(三篇)。 《名》(三篇)。 《师春》(一篇)。 《琐语》(十一篇)。 《梁丘藏》(一篇)。 《缴书》(二篇)。 《生封》(一篇)。 《大历》(二篇)。 《穆天子传》(五篇)。 《图诗》(一篇)。 杂书四篇,分别是: 《周食田法》 《周书》 《论楚事》 《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

    包括《纪年》,一共有20类书,注意看清楚束皙的原话,他所说的“与《春秋》大异”的对应主体,是涵盖这20类书在内的,并不是只针对《纪年》1类。

    所谓「大异」者,我总结如下:

    ①夏国祚比殷商长。②禹禅让给益,启篡位,后益因干政被杀。 ③太甲被开商功臣伊尹篡位,太甲杀之。 ④周穆王没有一百岁。 ⑤周幽王被杀后,「共国」诸侯「和」代行周天子政。

    一共“5大异”,那么,这“5大异”究竟分别出自上述20类书里的哪一类?

    其他先不说,但涉及「禅让」的,有两件事:

    ✔禹禅让给益,启篡位,后益因干政被杀。 ✔太甲被开商功臣伊尹篡位,太甲杀之。

    ■启杀益的出处:

    目前来说,最早的是唐朝的刘知己的《史通》:

    《史通·疑古》:“《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史通·杂说上》:“《竹书》云‘后启杀益’。”

    正如笔者前面所述:必须要《纪年》才是=《竹书纪年》,其他一切《汲冢书》《竹书》不能肯定就是《纪年》。

    以上例子可见,这些说法是指涵盖20类《汲冢书》的,那么,到底是哪一本呢???

    答:无法得知。

    但是,下面发现的一例,却让人很怀疑那些所谓的“《竹书纪年》云/《汲冢书》云/《汲冢纪年》云”的来源,似乎是不太可靠的:

    唐《史通·疑古》云:‘案《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平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唐《史记正义》云:“ ‘《括地志》云:《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 唐《广弘明集》卷一一法琳《对傅奕废佛僧事》云:“《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

    上面带“《》”号的书籍,首先要十分注意《琐语》这本书——今多称《汲冢琐语》或《古文琐语》。

    ✔「原版《竹书纪年》」(晋朝出土时的版本)的作者为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尚书郎束皙。

    因此,对于《琐语》这本书,原作者的评价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

    “《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晋书·束皙传》。在所有索引《汲冢书》的史籍里,只有《纪年》或《琐语》两本书是有具体的书名指向的,其他18类书无一涉及。

    由此可见,考据「《竹书纪年》之孑遗」的另一个重要书籍,就是这本《琐语》。

    ✔这本书目前没有传世文献完本,与《纪年》和其他《汲冢书》一样都亡佚了,因此,我们同样只能被迫去「孑遗」里面找。

    在所有“指名道姓”中出现“毁三观”的「《汲冢书》类」里,只有1例——也就是唐朝刘知己《史通》里的那例“《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平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的这一记载。

    除了这段以外,其他的“毁三观”只言《汲冢竹书》或《竹书》,根本没有明言《纪年》——可见索引的作者不一定看过原版的《纪年》,或看过了也不一定就很了解。

    《广弘明集》的索引出处就很模糊——《汲冢竹书》到底是指《纪年》还是《琐语》?语焉不详。

    这种「佛学书」居然也被《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收录,可见方诗铭、王修龄的治史态度是多么的不严谨,与朱右曾、王国维两位差远了!

    由《琐语》作为唯一一本被“点名”的“毁三观”的书可以推论,那些不指明《纪年》而又说是《竹书》《汲冢书》等的“孑遗”,很有可能就是来自《琐语》。

    但是!这本明明是“妖怪之书”!可见,不是“异说”就一定可信!✔鬼神之书当不可当为言史。10、朱右曾与王国维的《辑校》为什么能够获得多方认可?

    因为《纪年》是流水账的记录,它主要就是按时间线条来进行记载,而朱、王两位“复原”《古本》的方法就是按照这种体例来编撰,凡是不符合此类体例的,都作疑存,下举一例:

    《古本竹书纪年·商帝太甲》篇(也就是《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元年辛巳,王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约按:伊尹自立,盖误以摄政为真尔。〕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约按:此文与前后不类,盖后世所益。〕十年,大飨于太庙。

    上面的「约按」同样是出自“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竹书纪年》的孑遗”,但是朱、王两位发现它的体例和前后文明显不同,《纪年》的内容,是很少叙述这么详细的,因此朱、王两位将它作为「约按」放在书中,而并未直接删除,说明足够严谨。

    朱、王两位的判断,最终被后世所证实:

    ✔关于太甲杀伊尹,考古发现却并不支持这一说法:

    目前发现所有有关伊尹的甲骨卜辞里,伊尹的祭祀级别同殷商人的先公「上甲微」与「商汤」是同等级别的。可见:太甲杀伊尹不可信——人,怎么会祭祀杀死自己先王的人了,是不是???《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太甲杀伊尹”,极有可能就是后世添加,而不属于原本的。其实,早在清嘉庆年间,时著名学者赵绍祖就对明代范钦版的《竹书纪年》里的“《竹书》云/《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说道:‘“其言不似《纪年》本文”。朱右曾与王国维两位大师果然目光如炬!用文本分析一眼发现了《今本竹书纪年》的问题。

    ★★★★★↓

    所以,曾经有人怀疑过有关《竹书纪年》里的所谓“毁三观”,实际上是代曹魏而立的西晋司马氏故意篡改成“血雨腥风”——目的是为了给自己逼迫曹魏「禅让」找合理理由,而利用《琐语》编造了各种杀来杀去的故事。

    我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

    毕竟,「禅让」是春秋战国的共识,整个春秋战国800年,从来没出现过违背传统「禅让」史观的记载:

    ✔「吕不韦」这样的法家人物说:“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吕氏春秋·去私》✔「墨子」这种反儒标杆人物说: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尚贤上》 ✔1993年出土的荆门郭店楚简名《唐虞之道》开篇:“唐虞之道,禅而不专”。

    特别是出土楚简的证明,为春秋战国时所有史籍的「禅让」史观而背书。

    《竹书纪年》本身就是魏国与晋国的史官一起撰写的,如果他们两国的记载与天下共识有这么大的差异的话,那么,那时候肯定已经是大新闻,严重点,还会引发战争——魏晋两国会被尊《周礼》的国家联合围剿,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魏国与晋国却是“根正苗红”的儒家大国:

    ✔双方同为姬姓大国,都尊王攘夷。

    ✔魏国和韩国、赵国直接继承晋国,魏立国君主「魏文侯」,他的国师就是孔子的大弟子「子夏」——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子夏在魏国的「西河」地区创立中国的第一个独立学府、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的儒家高等学府:西河学宫:

    ✔而现存的《子夏》著述,从来没有出现过与传统的儒家不同的异说。

    ✔晋国,不用多讲了,建国君主为武王之子「唐叔虞」,根正苗红到不得了。

    晋国的「曲沃代翼」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当作是春秋战国的反面教材来看待,所谓“殷道亲亲、周道尊尊”——说的是殷商的兄终弟及,和《周礼》严格的讲究父子传续、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传统。

    如此重视血统的晋国,怎么会有毁《周礼》观的史官???

    ✔而最无法解释的是:《晋书》所载,《汲冢书》(含20类书目)是盗发至「魏襄王」(一说作魏安厘王)墓——这位《汲冢书》20类书的主人墓地得来,亦即「魏襄王」或「魏安厘王」,但是,他可是一名货真价实的儒家粉:

    《孟子见梁襄王(即魏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自己搜,懒得解释了。✔总之就是纯的儒家思想。

    一个儒家的忠实粉丝君主,带着“毁儒家三观”的书入葬,这该有多么的不合理、多么的不可理喻??

    如此看来,魏、晋两国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的那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史观土壤。

    到底真相如何?

    我没有100%肯定的答案,我只能告诉你:

    ✔从考古发现的「硬证据」(甲骨文)来看:伊尹不可能是杀死商王太甲的人。✔从逻辑上来讲:《琐语》与其他出自诸“晋隋唐宋以来”史籍所谓“《竹书》云/《纪年》/《汲冢书》云”,在春秋战国时,没有“存活”的条件。

    在当时的魏、晋两国里,这种说法无异于邪教!!

    最后,如果真的有所谓的“昔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等等「大新闻」的话!

    那么,第一手接触出土版的《竹书纪年》的西晋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尚书郎束皙三人,不会一字都不提及。

    正如《晋书·束皙传》里束皙本人提到的“与经传大异”的5大点一样——该提的,他都提了。

    “启杀益、太甲杀伊尹”这些算什么?

    “尧舜禹互相攻杀”才是真正的大新闻好吗?

    可是,他们就是没提到。

    所以,「毁三观(毁尧舜禹禅让)」的记载,是非常可疑的。是典型的突然冒出来的孤证。

    ★★★★★

    最新的考古发掘,也支持尧舜之间,存在禅让:

    「尧舜之都陶寺的政权之和平过渡」↓

    11、孑遗里面的自相矛盾之处,事实上已经揭示了那些“毁三观”的东西,是完全不可信的。

    《古本竹书纪年:夏帝启》篇: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 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六年,伯益薨,祠之。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

    王国维与朱右曾整理的这篇《帝启篇》,里面根本没有启与益互相仇杀的故事。

    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整理出来的?

    答:《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的内容,主要来自南宋人罗泌的《路史》。

    所有“《纪年云》”的「孑遗」记载,《路史》是最多的,因此,当是它最权威,在《路史》里记载的启与益的关系来看,那《晋书·束皙传》与唐刘知己《史通》里的“《竹书云》”和《汲冢书》云”的“启杀益”,根本就不能“好好的坐在一起”!

    一个是杀了。

    另一个没杀。

    怎么可能“统一”?

    两者之中,必然有一个是错的。

    去《史通》的原著里看看原文:

    《汲冢纪年》语曰:“传闻不如所见。”斯则史之所述,其谬已甚,况乃传写旧记,而违其本录者乎?至如虞、夏、商、周之《书》,《春秋》所记之说,可谓备矣。而《竹书纪年》出于晋代,学者始知后启杀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共伯名和。则与经典所载,乖剌甚多”。——《史通外篇·疑古卷三》

    对照《晋书·束皙传》可以看出,刘知己根本就是在阐述《晋书·束皙传》上的说法,根本就不是它自己看了《纪年》而得出的结论。

    “尧舜禹相爱相杀”的故事,也果然不出所料!

    《汲冢书》云:“舜放尧于平阳,益为启所诛。”又曰:“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凡此数事,语异正经。其书近出,世人多不之信也。——《史通·外篇·疑古卷三》。

    ✔刘知己根本没有说明是《纪年》。

    ✔后面的“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还是在引述《晋书·束皙传》。

    ✔《史通外篇·疑古卷三》本身就前后矛盾,一会说“舜放尧于平阳”是出自《汲冢书》,一会又说出自《琐语》。

    ▲刘知己不是一次两次记载混乱:

    《史通·疑古》:“《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史通·杂说上》:“《竹书纪年》:后启杀益。”▲一会说《汲冢书》,一会说《竹书纪年》,前后矛盾。可见,《史通》的可信性非常低!

    一是根本是后世的人错误的理解了刘知己的意思,把人家转述《晋书·束皙传》的话,当成了《纪年》里写了舜杀尧、禹杀舜,再“启杀益”。

    二是刘知己自己就语焉不详,并无明说!

    对于此类者,最适合就是鲁迅先生的这张图。

    ☞结论:

    《今本竹书纪年》——也就是明代范钦本,与1981年内地出版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都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

    那就是不加辨析的对古史采取“通通拿过来的主义”——导致了记载混乱。

    笔者为了弄清楚“毁三观”的「真相」,专门研究过《辑证》,我发现,看这本书,确实是多余的。

    因为它就是弄出了一份大杂烩而已。根本不负责判断,是也行,不是也行,看了等于白看。

    这就是我开头写的“多此一举”。

    12、西晋司马家族100%篡改了《纪年》,而且篡改得十分拙劣!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帝癸(桀)》云: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

    按照「壬子年」到「壬戌年」用「六十甲子年」来算的话,夏朝怎么也才只有430或顶多490年!

    ✔按书里面的“帝一年、二年、三年………”一直这样算下去,计夏有17帝,含禹在内也只有440年。

    魏国与晋国的史官连这个都会算错吗?答案=0!

    天干地支在古代,就跟我们的1234567890等阿拉伯数字一样,这么简单断然不可能算错!

    ✔《古本竹书纪年·商纪·帝纣》篇云:

    “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始癸亥,终戊寅〕。〕”

    按「癸亥年」到「戊寅年」按「六十甲子年」算,应该是508年!

    按书里面的“帝一年、二年、三年………”一直这样算下去,计商共有30为帝王,共历525年!

    无论《夏纪》还是《商纪》,白纸黑字,一帝不少的记载完整的,但居然与史官落笔的年限字数相差这么远。

    答案只有一个:删掉了一些事情!

    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帝王纪年」与「史官纪年」出现这么大差别的原因。✔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掩盖——越篡改,就越不合理。

    西晋司马氏篡改《竹书纪年》,完全确凿!

    2、《竹书纪年》里面的内容真实吗?

    《竹书纪年》是可追溯的最久远、最古老的一本(唯一一本)出土文献与“官方”史书。我得解释一下我这段话,以免误导:

    1、最久远,并不代表是我国最早的历史,但是我国的书面文字史与书籍史确实爆发于春秋战国期间,所以《竹书纪年》也确实是最古老的书籍之一;

    2、出土文献:凡是带有文字与叙事性的出土记载的资料,都几乎被考古与文化界视为最高级的历史证物,最具价值。《竹书纪年》就当得上这样的美誉!

    3、《竹书纪年》是对中华民族起源与中华文明起源最有用的一本书,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太史公的《史记》里,只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即周厉王时的“国人暴动”的第二年的时间,亦即公元前841年算起。而之前的历史《史记》中并未有系统性的时间记载。《竹书纪年》使用了上古的纪年方法“天干地支”法,因此有时间线条,这样就可以给专家利用历法推算及结合考古测年来进行断代。因此《竹书纪年》成为“夏商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参照蓝本之一。

    4、官方史书,不言而喻,因为它是记载历史的,所以是一本史书(侧面印证春秋战国时各国都会有自己的史书,比如《战国楚简》)。但是,必须得强调一下,《竹书纪年》只是春秋时的晋国与魏国的官方史书,却并不是代表当时中央政权的周王室的史书。因此,你能想象,可能出于不够了解或带有自身国家立场、与文化思想导致的看法不同等原因,你可以说《竹书纪年》代表了那时候的晋、魏两国的官方史观——这没错。

    但你不能把它当成是整个春秋战国时的周王室的史观。

    当然了,世上不存在100%真实与100%准确的历史记载,就《竹书纪年》与我国现存的全历史文献(含出土与传世文献)来看,中国的历史记载都是无比详细丰富的,是人类史首屈一指的。

    《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到底如何了?

    前面说过,由于它是“出土文献”,因此它的真实性带有很大的“震慑力”,使今历史爱好者几乎对其疯狂膜拜,因此也产生了几乎不加辨析全盘接收的潮流。如下面这些:

    1、舜囚禁尧,最后把尧杀死,夺取帝位;2、舜大肆消灭尧的死党,将其称为四凶,其中包括禹的父亲;3、禹据夏地抗舜,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死在苍梧;4、禹死,启即位,益密谋夺位,结果被启杀掉;5、伊尹篡权夺位,后被商王太甲复位诛杀;6、商王文丁杀周文王父季历;7、共和元年。不是周公、召公联合执政,而是诸侯国共国伯和代周天子执政,而称“共和行政”。8、周文王被纣王拘押,不是因为崇侯虎进了谗言,而是周文王与纣王发生军事冲突,败而受俘;9、周武王乘纣王主力东征东夷,进而偷袭商都;

    以上这9大点就是现在网上流传最广的《竹书纪年》版之《史记》,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它们来批评及批判太史公和他的鸿篇巨著《史记》,诸如“儒生伪造历史”、“美化历史”等观点也愈演愈烈,进而时常有全面否定《史记》之倾向。

    其实,姑且先不论《史记》与《竹书纪年》真假程度孰多孰少,且说太史公司马迁生时并未看过《竹书纪年》,因为《竹书纪年》是出自西晋咸宁五年(前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而出土现世的。因此,太史公根本没有可能引用《竹书纪年》来撰写《史记》。

    二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实上秦火不焚卜筮书,如《山海经》《易传》,连《归藏》与《连易》这样古老的巫书都保留,但是却把原六国(含周王室)的史书都烧光了,从李斯那句:“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里的“史官”与“博士”可推知,这两类被坑的儒生,确实都是掌管天下藏书者。

    基于以上,不管如何,司马迁著《史记》时不太可能看得到太多先秦史籍。

    再举一个例子,如迄今为止,唯一一本被认为最有可能来自周王室史官编纂的史书《尚书》,在汉武帝年间由鲁恭王拆除孔子故宅时从墙壁中戳出(因此又称“孔壁书”),当时被发现后竟然被丢进了宫藏束之高阁,并未运用于太学,也未推广普及,到西汉末年的刘歆父子重新编纂后,才开始普世。

    这说明什么了?

    说明西汉初年时,人们对西周的历史是不太关心的,而且其史学体系很可能是自成一派的,因此不需要联系先秦史籍都可以建立。

    而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记》的奠定者,由他的经历与太史公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不难发现,《史记》得以完成最主要是太史公父子两人用尽一生与双脚走完了大半个西汉帝国,其中大量参照金石刻勒与古器铭文和走访亲历者后代及收集民间遗籍是父子俩最重要的手段。

    综上所述,《史记》不可能参照过藏于地下的《竹书纪年》,因此,片面把《竹书纪年》的观点奉为圭臬及用其鄙夷太史公和《史记》是既不客观又属无理取闹。

    太史公参考的金石刻勒与古器铭文一样是出土文献。正如《说文解字》的许慎没有看过殷墟底下的甲骨文一样,但是他的诂训却惊人的准确。也所以,《史记》经过几千年来的无数治史者与后世出土文物对比考证,是经得起考验的。

    说到考验,《竹书纪年》有一点必须强调清楚,今天我们看到的《竹书纪年》其实已经不是西晋出土时的那一份原本,因为在唐“之安史之乱”后,正本与考本均告佚失。到了明朝时方由嘉靖年间天一阁主人范钦重著了一本,此书即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今本竹书纪年》,而被专家们定义为出土文献及运用在各种权威场合的《古本竹书纪年》则是由清末民初的两位国学大师朱右曾与王国维呕心沥血地从各种传世文献中挖掘出来的西晋正本之遗留辑录的片章段句汇编而成的。

    因此,《古本竹书纪年》本身也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当然,没有参照是不可能“伪”得出来的,因为那就变成了凭空想象了。所以,朱、王二位的编纂汇编是大体可靠的。但即便如此,由于它已经不完整,是拾掇的,故也不能100%保证与正本一模一样。

    好吧,说了那么多,终于是时候举例说明了,看看《竹书纪年》的真实度到底有多真实,以上述引用的第5、与第9为例,即“伊尹杀商王”与“周武王趁纣王伐东夷而袭殷”。

    ★伊尹夺权?后被商王杀?

    如果《竹书纪年》所记属实,则伊尹在商王室的眼里一定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是名符其实的乱臣贼子,但是事实呢?

    甲骨文VS《竹书纪年》:出土PK出土!

    “酉彡”为商代祭祀礼仪,而“牢”则是指牛,用了4头牛,这是当时非常“壕”的规格。

    伊尹甚至与商先王一个地位,如:

    上甲(微),是殷商第9代君主,可见伊尹的地位是何其尊贵!

    而那个一个宝盖头“宀”+一个“方”字再+一个“正”字底是“配享”的意思,就是说祭祀的人们认为伊尹已经享受到了祭品,“上甲岁,伊X(打不出)”的就是说“我们祭祀了上甲先王,同时,伊尹也享受到了”——充分说明殷人的牵挂之情!

    还有:

    “大乙”,即商汤(成汤),众所周知,汤乃殷商的缔造者,伊尹之重要不言而喻!而且其中的“贞其羌卯”就是指用活人(古羌族)来祭祀商汤与伊尹,这就是天子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

    除了同享庙号以外,商人还把伊尹当成了神,如求雨:

    大板甲骨祈求!

    这一段甲骨文里的“示于祖丁”(商朝第16任君主)、“执伊”、“于祖丁”,此处的语境,祖丁与伊尹是并列地位的。

    毫无疑问,伊尹不可能如《竹书纪年》记载的那样,因篡权夺位而被杀,显然,《史记》要更加靠谱真实。

    ★周武王“捡漏”???

    这个是近几年最恶毒的一则虚无历史案例,由于翻案风的盛行,商纣王近十几年几乎被彻底洗白,那么随之带来的必然是其死对头周武王被“洗黑”。

    平心而论,纣王确实不失为一有为君主,因为他的诸多举措都是为了巩固商王室统治而做的,而且他还大力改革,打击控制朝政的宗教势力,似乎有使商制脱离“政教合一”走向文明政治的倾向。但是,不可否认,连年征战、穷兵黩武且好杀予夺是商人的本性,殷商是一个残暴的政权,终究要被历史淘汰推翻。

    而所谓“周武王趁殷纣王讨伐东夷时偷袭”则全然是一虚构捏造的历史“发明”!

    甲骨文PK《竹书纪年》!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大规模的讨伐东夷早在纣王的老爸帝乙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同时,见于商王帝乙时期的“攸侯喜”,即现在很流行被解读为印第安人嘴里的“hosi”,因此而称印第安人是殷商人的后代,是“攸侯喜”带过去的,这根本就是一个张冠李戴好么?纯粹笑话!)

    到了纣王时期,大规模伐东夷不见于甲骨文,只有一件青铜器有相关记载:《小臣尊》

    里面有铭文4行27字:“丁巳,王省夔京,王锡小臣夔贝,隹王来征人方。隹王十祀又五,日。”

    仅从这段文字无法推测年份,但是该青铜器经测年鉴定为商朝末年,那么,结合甲骨文无载,我们当然可以判断,这不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事实上,《史记》与先秦史籍都明明写着周武王第一次伐纣时,虽然率领了“八百诸侯”,却只到达了盟津(今河南孟津)就撤了回去。

    一个月后周武王才终于壮起了胆子在“鲜原”再次会师,并于“牧野之战”中一举大败殷军以代商。

    纣王的军队从头到尾都好端端在那,没任何证据能证明那时候殷军和东夷在东方大打出手。

    以上两例表明,《竹书纪年》虽为出土文献,但是并不一定就会比传世文献真实。

    因此,我们切不可盲目迷信考古而不顾史学,反之亦然。

    必须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辩证性考辨。

    3、有人说《竹书纪年》毁三观不可信,到底怎么回事?

    盛传是出自《古本竹书纪年》的,网上经常以#竹书纪年毁三观#的标题出现,共有9大点:

    1、舜囚禁尧,最后把尧杀死,夺取帝位;2、舜大肆消灭尧的死党,将其称为四凶,其中包括禹的父亲;3、禹据夏地抗舜,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死在苍梧;4、禹死,启即位,益密谋夺位,结果被启杀掉;5、伊尹篡权夺位,后被商王太甲复位诛杀;6、商王文丁杀周文王父季历;7、共和元年。不是周公、召公联合执政,而是诸侯国共国伯和代周天子执政,而称“共和行政”。8、周文王被纣王拘押,不是因为崇侯虎进了谗言,而是周文王与纣王发生军事冲突,败而受俘;9、周武王乘纣王主力东征东夷,进而偷袭商都

    对唔住:上面9大“震精!”,《古本竹书纪年》里1个都没有!

    啊不~抱歉,其实还是有1个的——就1个,不多不少。那就是“伊尹篡权夺位,后被商王太甲复位诛杀”。

    现在99%的网友都认定《古本竹书纪年》彻底颠覆了我国的传统史观,尤其是儒家的“禅让”典故,然后,很遗憾,你们所看到的这些“震精!”记录,除了伊尹篡权那个,其它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

    再说3遍:

    “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

    好像还不够,那我再加多10遍!

    “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毁三观”只有在《今本竹书纪年》里有!

    不信?好,那你就来看看:

    一、《竹书纪年》有两本

    1、第一本,就是俗称的《汲冢纪年》,也就是晋太康二年在河南卫辉市出土的那份,据传是战国魏国史国所写的纪年体。

    这本,经“五胡乱华”后已经完全亡佚——永远的消失了。

    2、《今本竹书纪年》

    《今本》有点复杂,因为严格来讲,其实它有两个版本。

    一本是宋代后出现的,但后来又再次佚失。而我们今天的《今本》,是清代文人陈广仓等文人编撰过的。

    再说3遍:

    《今本竹书纪年》是清代陈广仓等文人编撰过的。《今本竹书纪年》是清代陈广仓等文人编撰过的。《今本竹书纪年》是清代陈广仓等文人编撰过的。

    这本书是公认的伪史。

    目前最为可信的,只有《竹书纪年3.0》:

    亦经王国维与朱右曾两位清末民初大学者,比对北宋以前的史书记载的《古本》段落,重修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注意了,又再说3遍!

    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

    不够,再来10连发!不怕编辑说我灌水,因为我后面有大量干货:

    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只有王朱两人重新缉录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才是正史!!!

    记住了:自王朱两人之后,又出版过多本《古本》,只要是取材来自他两人的,才可信。其它一律定义为《今本》。

    二、《今本竹书纪年》引发的谣言

    1、《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尧陶唐氏》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这9个字的前面还有6个字:“作者注:《竹书》云......”

    啥意思呢?????

    作者此处的“《竹书》”,是指《古本》,所谓”云“,明摆就是说连作者本人都不敢确定,他是听不知道谁说,《古本》是这样写的,而不是说他是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

    《今本》作者的这种表述其实也并无不妥,亦非新鲜事,因为早在战国时荀子与韩非子就这样怀疑过”禅让“,《今本》的作者只不过是重弹了荀韩的“老调”而已,但这并不等于他是在盖棺定论——“网上流传的言论,实为掐头藏尾、断章取义”!

    2、大禹据夏地以抗舜???

    其二,网络云出自《古本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有“大禹据夏地以抗舜“,《古本》是没有的,《古本》的《尧典禹》之篇章记载和《尚书》《史记》完全一致,都是赞美溢美之辞,并且明确他们之间就是通过禅让来交换政权的。

    也就是说“大禹抗舜”就是典型的“历史发明”!

    三、伊尹到底有没有篡位??

    这一件事,《古本》是有的,如图:

    注意上图中的“约按:此文与前后不类,盖后世所益”。

    这段话是王国维或朱右曾备注的,写得清清楚楚,两位大师的意思是:伊尹是脱离昏君太甲自立,但由于今人读不通,遂误以为伊尹篡权夺位。而后面的“王(即太康)潜出自桐,杀伊尹”,两位大师则认定完完全全是后世加进去的。

    事实上,《今本竹书纪年》正是大量的引用了自汉代以降、到明清止,历代各家解读过《古本竹书纪年》的大量书类,所以存在大量的错误和混乱:

    比如上面提到的“《竹书》云‘昔尧德衰……’”这句话最早是出自唐代《括地志》。《今本》作者的原话是:

    “《括地志》云:……《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句话的大白话直译是:

    “《括地志》这本书说《(古本)竹书》上面写了舜囚禁了尧帝,同时又囚禁了他儿子丹朱,还不准人家父子相见”。看懂了吗?这就是典型的二手谣言传播!

    还有更荒唐的是,所谓“舜放尧于平阳”,是出自一本叫《汲冢琐语》的书,这本书非常特别。为什么?

    因为,它是与西晋的《汲冢纪年》一起出土的书,然而,很遗憾的是,作为出土《汲冢书》第一手研究者的西晋学者束皙却说这本书是:

    “《汲冢琐语》十一篇,(乃)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晋书·束皙传》

    这书里面记载的就是卜梦、解梦、预言、怪异、遥知等光怪陆离的鬼怪之事。

    10连发:

    《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汲冢琐语》从头到尾都不是史书!!!

    四、那伊尹到底有没有篡位??儒家有没有吹牛???

    虽然王国维与朱右曾两位大家已经判定“伊尹篡位”是“后世所益”,但肯定还会有人说“他俩凭什么肯定了”???

    对吧??

    好,那就让出土史料来证明,看看他俩到底对不对:

    如卜辞图片1:“伊”即指伊尹。“宀”+一个“方”字再+一个“正”字底,是“配享”的意思。此卜辞的意思是说祭祀的人们认为伊尹已经享受到了祭品。如卜辞图2:也是同样指伊尹已经享受到了祭品。

    与商朝开国皇帝和商朝的先祖,商先王“上甲”同样配享:你说伊尹篡位???

    除了这两条卜辞职外,另外还有9条祭祀伊尹的,就让你们一次看个够!

    “四牢”即四头牛,这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相当相当滴“壕”了!

    伊尹还能接受“卯羌”——羌人是殷商最喜欢用的战俘人牲,说明伊尹还有很高的军事地位。

    伊尹还能“呼风唤雨”,可见在农业建设方面,他有过杰出贡献!

    最后这一个,知道是什么骨头吗?

    是大板的牛肩胛,这是商王才有资格享受的祭祀卜骨。

    结论:

    《古本竹书纪年》与《尚书》,及所有儒家典籍记载:完全一致!

    四、禅让是存在的

    最后,你们都不信“禅让”,那我就来给你们重新科普一下: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後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柷,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书·虞书·益稷》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浓重、盛大,且神圣的禅让仪式。“虞宾在位,群后德让”——虞宾,何许人也?对照《古本》可知,“虞宾”就是尧之子丹朱。“祖考来格……群后德让”——后,乃夏及以前帝王的专称,此处显然是指天下各邦的诸侯,或是部落领袖。那么,他们来干什么?不用问都知道,就是来见证这场禅让仪式的,因为即将产生新的天下共主。

    此文请拿去,以后谁再拿所谓“《竹书纪年》毁三观”污蔑儒家,就用这抽它!

    4、古本《竹书纪年》的史学价值如何?

    中国是一个注重历史的国家,历朝历代都会设置史官,史官通过记录史实,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给后人予明鉴的作用,给君王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古代有一些史官撰写的史书被称为正史,还有一些同样由史官撰写的史书却因为各种原因而被称为野史,甚至是"伪书",今天我们所讲的《竹书纪年》就是一本这样的史书。

    一、《竹书纪年》: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体通史

    《竹书纪年》是一部由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古书,于西晋武帝时期,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此书通篇以编年体成文,故整理者将其定名为《纪年》。又因其文刻于竹简之上,又名《竹书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

    由于西晋时期被发现,所以是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体通史,但流传自宋代散佚,明代又突然现世,明代的版本又叫"今本"《竹书纪年》,但由于现世较晚,研究者多以其为伪书。而还有一个版本叫"古本"《竹书纪年》,是辑佚历代《竹书纪年》的文段而成,比较真实可信。

    二、《竹书纪年》(古本)与《史记》的不同之处

    《竹书纪年》与《史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主要是:

    1.体例不同:纪传体通史和编年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对此后的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13篇,按年编次,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春秋时期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20年为止,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2. 内容不同

    《竹书纪年》与《史记》在内容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列举三方面:

    (1) "尧舜禹的顺利禅让"与"尧幽囚,舜野死"

    儒家经典著作《尚书》里记载:"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史记》不但继承了《尚书》的说法,还且详细记载了尧"禅让"于舜的具体原因和经过,尧舜禅让被传为千古传颂。

    但是《竹书纪年》却颠覆了这种记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尧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舜幽禁致死;同时还记载了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但编者认为《竹书纪年》的说法不能证明历史事实就是如此。毕竟,夏朝是否存在都存在着疑问,更何况更早的尧舜时代。尧舜无论是禅让还是被篡位,毕竟都是未被证实的远古传说。

    (2) 贤臣伊尹与伊尹篡位,太甲杀伊尹

    据《史记》记载,伊尹是商朝贤臣,"伊尹放大甲于桐"之后,"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三年之后,又迎归"而授之政"。但是《竹书纪年》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又云"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柄,杀伊尹"把伊尹塑造成叛臣。

    但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判断是非的证据。根据甲骨文的记载,伊尹一直被商王室所祭祀,伊尹的子孙拥有自己的封地—黄国,终商之世,未曾断绝。所以,太甲杀伊尹这个事情,纯属子虚乌有。

    (三)平王东迁与两王并立

    根据《史记》的记载,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但是《竹书纪年》和其记载迥异。与平王并存的,还有一个"携王"。两个周王相争。最终,周平王消灭了携王,确立了其王位。近些年来的出土文献,如《清华简》,其对两周之际历史的记载和《竹书纪年》大致相似,为"两王并立"的真实性进一步提供了依据,但是还有待考证。

    所以,综上来看,三部分内容,一真一假,一个是传说。所以《竹书纪年》只是代表了那时候的晋、魏两国的官方史观,具体内容必须辩证性考辨。

    3.儒家思想代表巨作和受到儒家排斥

    《史记》被史学家一直称为正史,司马迁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史记》大量记载和表彰了那些忠孝结义之士的美德和事迹,宣扬了儒家的"仁义"学说,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巨作。

    《竹书纪年》颠覆了以儒家历史观为根基的《史记》系统,书中关于"尧舜的禅让说"、"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王杀季历"等记载,不仅《史记》内容不同,而且价值取向相异。所以遭到受到儒家排斥,甚至受到后世儒家的极力禁毁。

    4、如何评价《竹书纪年》史学地位

    《竹书纪年》虽然有不少地方和传统记载不同,但是比较接近历史真相,有的记载还与甲骨文、金文记载吻合,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战国时期的史书基本没有保存下来,但《竹书纪年》被发掘后,人们得到了关于战国时期的新史料,知道了很多新内容,可以修正《史记》的许多内容的错误, 可以作为历史的补充;而且《史记》只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算起。而之前的历史,《史记》中并未有系统性的时间记载。《竹书纪年》使用了上古的纪年方法"天干地支"法,因此有时间线条,这样就可以给专家利用历法推算及结合考古测年来进行断代。

    而且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