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魏书(为什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几乎不提许褚典韦的姓名?)

魏书(为什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几乎不提许褚典韦的姓名?)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为什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几乎不提许褚典韦的姓名?
  • 2、《魏书》是谁写的?
  • 3、三国时期司马懿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何《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
  • 正文

    1、为什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几乎不提许褚典韦的姓名?

    1.《三国志》只写真实的历史。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属纪传体国别史。记住这是历史典籍。主要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史迹。与“三分史实七分虚构”演义有天壤之别。

    陈寿前半生生活在蜀汉,入仕后,被权宦黄皓排挤而郁郁不得志。蜀汉被灭后,陈寿历任著作郎,这哥命运多舛,晚年也被多次被贬,经常受人非议。于是,传执一念,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述说了自东汉末至晋初近达百年间的历史全貌,介绍了这个时期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

    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主要写曹操的事迹。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在《三国志》中首当其冲,为正式开卷的第一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篇。甚至与《后汉书》中《后汉书·光武帝纪》具有同样的作用与分量。该篇字里行间亮明了作者尊重史实撰写事实的观点,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史学家进行创作的严谨态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全面而详尽地记录了魏武帝曹操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一生。曹操以自己他的雄才大略,南征北战数十年,历经艰苦卓绝的数百次战斗,终于统一我国北方,这曹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先后经历了董卓乱国、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歼灭吕布、扫清韩遂马超、南定汉中、赤壁惨败、远征乌桓等等大小战役。他生逢乱世,自建武装力量,由小到大,东征西讨、忽南忽北,为完成统一大业英勇奋战、呕心沥血、运筹帷幄、九死一生。陈寿着重描述了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的曹操的功绩,对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情怀也留下了浓墨重彩。

    3.陈寿惜墨如金,只突出重点事迹记叙。

    陈寿用笔简练,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如: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层出不穷,如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等等,他们的奇思妙计足以影响历史进程。武将更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良将。他们指挥千军万马,对蜀汉与东吴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是值得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的。许诸、典韦在军功与以上人物相比要逊色得多。

    4.许诸、典韦这二位的辉煌都以曹操的狼狈为背景。陈寿是魏晋史学家,不便于自揭家短。

    ”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张绣的寡婶)

    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寡婶,被张绣突然袭击,导致宛城惨败!曹昂、曹安民、典韦被杀。《武帝纪》中忽略 了这一段,连与寡妇偷情都没有提,怎么能说典韦呢?许褚呢?

    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循河为甬道而南。贼退,……

    “北渡”时,许褚等被马超打懵了,不是丁斐放马,曹操有可能死于马超之手,写出来不丢人吗?毕竟,陈寿是魏晋史学家啊!

    5.篇幅有限,《武帝纪》要名副其实,以曹操为主要内容,其他人则另置他卷来写,这合情合理。(许褚和典韦在《三国志·魏书·卷十八》中有介绍。)

    2、《魏书》是谁写的?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3、三国时期司马懿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何《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当下有句话叫做“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说得是时下有些女人比较现实,不要求名分,不管是小三、小四还是小N,只要有钱花,物质上得到满足就可以了,其他都是浮云。

    豹眼无意去评价这是世风日下,还是新朝时尚,只是想说在古时候却不是这样。

    古代更看重于名分,宁愿普通家族为妻,不入贵族为妾,大多数为妾者多是出于无奈。

    而且妻妾名分已定,很难再改变,封建礼制对于侍妾上位为正室是有严格规定的。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司马懿也是一个名分的事。其名分很尴尬,处在不妻不妾的位置,作传者无法或者说没有资格给他定位。这就出现了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寿却没有单独为其立传的情况,或者说是唯一的情况。

    了解了这个问题,再去读这一时期的传记时,就会有另一种很有趣味的感觉。

    古时候,一个人有姓、有名、还有字,有名望的人死后还要追加谥号。对于一个人的称呼有很多的讲究,可以看出彼此的身份、辈分、以及受尊敬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除非是长辈、身份高贵的人对晚辈、或者地位低下的人,才直呼其名,但一般也是称呼他的字。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就以《曹操传》为例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吧。

    曹操在世时称为魏公、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尊为武王、武帝。陈寿作《三国志》时,曹魏政权已经灭亡,曹操已经是盖棺论定。按照一般史书立传的规则,后世为前朝修撰史书,陈寿为曹操作传: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

    在传记的前半部分,都是称曹操为太祖。在曹操奉迎献帝到达许都之后,就以公称呼曹操。魏国建立后,以公、魏公为称谓。曹操进爵魏王后,就以王称谓曹操。

    由此可见,陈寿为立传人的称谓是很严谨的。

    在整个《曹操传》中,豹眼没有看到有一处提到司马懿,这个就很有意思哦。

    对于袁绍、刘备、孙权等人都是直呼其名,毫不避讳,由此也看出陈寿的史学观。

    司马懿也是曹操时期重要的谋臣,但一字不提,不是没有用意的。直接称呼司马懿,显然不妥,但称呼晋公、晋王、晋宣帝更加不妥。

    名分确定不了,也就无从下笔。

    带着这个疑问,豹眼去查阅《魏文帝纪》,也几乎见不到关于司马懿的记载。但曹丕临终托孤,司马懿是四位托孤辅政大臣之一,再不露脸也不合适,就称呼“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

    这个也很有意思哦,宣王是司马懿死后,司马昭被封晋王,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陈寿不称司马懿为宣帝,而提前称呼为宣王,这是大有讲究的。既为了避讳不直呼其名,也不以宣帝称呼显得过于拍马屁,看来陈寿老先生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在《诸葛亮传》中,司马懿也是不可回避的人物,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两次提到司马懿,也是以司马宣王、宣王来称谓。

    反观陈寿对诸葛亮的称谓就是直呼其名曰亮,有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呢?

    《先主刘备传》中,称呼刘备是: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

    始终都以先主称呼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蜀汉皇帝,陈寿概不承认,但只是详细记载了称王称帝的一些上表、过程等。

    但在刘备的传记里,一直称呼曹操为公、曹公。

    《吴主孙权传》又是不同,上来直接就是“孙权字仲谋”,然后就以权、孙权称谓。

    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后孙权自立为帝,陈寿概不承认,依然以权称呼,自始至终,这可能与孙权先称臣,后自立,被视为叛逆有关吧。

    不管陈寿这么立传是否正确、公允,但的确是当时必须遵循的规则。

    不管是潜规则也罢,明规则也好,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陈寿没有为司马懿立传,很大的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名分问题比较尴尬。同时,晋朝立国不久,对于前朝许多事还没有定论。司马懿是辅佐曹魏四世重臣,如何定位难于确定,这也是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