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什么官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中书舍人是什么官职?
舍人是古代记载皇帝言行的官职,在现代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官职。 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2、中书令、中书舍人和丞相是同一个官职吗?有什么区别?
按照最初设定来说:中书令算是部门的领导,中书舍人归属中书令管,这两个职位都是帮皇帝办事的,有点类似于皇帝的秘书,丞相呢,是替皇帝管理国家的,有点类似于总经理。
但是,权力这个东西,他会发生转移,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情况都会有些特殊的变化。
一、丞相丞相,一般来说是作为百官之长存在的,只不过,他的名字在各个时期叫法不一样。
先秦叫相国、相邦,秦汉有的时候还左、右丞相并存,三国的时候曹操、诸葛亮是我们最常提起的丞相,但是由于皇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经常会搞一些分权,抓控制,所以很多时候丞相权力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被其实形式所取代,比如唐朝时执行丞相职责的又变成了各部的同平章事,还有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都是行使丞相职权。
当然,有的时候权力最大的也是中书令。
二、中书令中书令最初就是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但是时间长了,皇帝总觉得丞相的权力太大,于是他们就开始通过抬高这些帮他们做事的“秘书”,来压制丞相。
比如,汉武帝就建立了内朝来对应丞相为首的外朝,而中书令也成为了传达皇帝命令、收集大臣意见的官员,外加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无形中,他们的权力就越来越大了。在汉武帝、汉宣帝时期,逐渐形成由宦官担任中书令的惯例,虽然因为他们的强势与勤政,宦官并不能掀起什么风浪,但是到了汉元帝时期,宦官却成为了一手遮天的势力,其中掌权者便是中书令石显。
到了隋唐时期,中书令则成为三省之一的中书省(隋时内史省)的负责人,其地位便相当于之前的丞相。辽、金、夏、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中书令也都曾是掌握实权的,而宋、明很多时候都没有中书令这个官职。
不过,可以看得出来,从职权上来说,中书令与丞相有的时候是重叠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三、中书舍人舍人这个词的本意就是门客和亲信的意思,中书舍人一般来说都是作为中书令的下属存在的,最初产生于魏晋时期,归属中书省。
不过,由于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自然也就没有了中书令,中书舍人则成为了直属于皇帝管理,负责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职责的属官。渐渐地,“舍人”这两个字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被抹去了,成为了中书,存在于明清的内阁之中。
总的来说,最初中书令的出现是皇帝用来跟丞相争权的,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中书令成为了代替丞相的存在,所以它渐渐地也就成为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废除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也就是皇权与权相之间的“斗争”。
3、中书舍人是几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直省舍人为中书舍人,员十人,初定正七品,寻改从七品。十年改隶承敕监,掌缮写诏敕,相当于秘书。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中书舍人仍置,掌缮写诏敕文书等事,仍秩从七品,简称“中书”。中书科亦置中书舍人二十员,掌缮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另外,文华殿、武英殿当直及属内阁诰敕房、制敕房亦有中书舍人,员额不定。文华殿舍人,掌奉旨缮写书籍;武英殿舍人,掌奉旨篆写册宝、图书、册页;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记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等机密文书,各王府敕符底簿。
4、元代的中书省与唐代的中书省有什么区别?
答:中书省是古代由皇帝掌控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是封建统治的中枢。
在元代,中书省实行一省六部制,即中书省及下设的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中书省上承皇帝,下司百官,但又与枢密院(相当于军事中枢)、御史台(相当于纪监部门)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形成以皇帝为核心的三足鼎立之势,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中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元朝文官机构的中枢系统,除军队将领与监察系统以外,所有官员向皇帝上交奏折都需先通过中书省审核呈送。中书省还拥有举荐官员、替皇帝草拟诏书等权力,整个国家所有文官都受中书省管辖。此外,中书省还在下面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相当于直辖市)外,还在全国各地另设了十个行省(相当于地方各“省”)。每个行省各自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在唐代,则实行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均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其中,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发执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凡中央各部、寺、监及地方各部门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认可以后,方送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认为批答不妥,也可驳回修改。尚书省则负责处理全国军政、财文、兵刑、钱谷等一应行政事务,并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二十四司。
综上所述,元代的中书省与唐代的中书省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从特征来看,元代中书省实行的是集中化行政管理,直接是皇帝—中书省—各部或者行省,而唐代中书省实行的则是民主型行政管理,即中书省预定决策草案—门下省审议复核(有异议可以退回重拟)—尚书省执行,相互制衡;其次,从职权来看,元代中书省的职权无疑远远大于唐代的中书省,因为元代中书省是集权型的,不仅具有官员上交奏折审核权、官员升迁举荐权、替皇帝诏书草拟权,总司六部,而且还可以对都城及其附近、各地“省”均具有管辖权,是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和文官机构的中枢系统。唐代的中书省职权仅为负责起草政令,且与门下省、尚书省相互制衡,只是中央集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秘书部门而已。第三,从效果来看。元代中书省属中央集权机构,虽然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但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分权制衡机制,因此不仅极有可能架空皇帝权力,而且也易发生错政和乱政现象,导致产生国家危机,故到明代时就被朱元璋废止了。唐代中书省虽然仅属中央集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秘书部门,但不同于元代中书省集权化的是,其与门下省、尚书省实行分权制衡制。虽然有时行政效率可能低于元代中书省,但由于分权制衡,民主化浓厚,容易造成廉洁、公正、清明的政治风气(“贞观之治”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证),更有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5、高中语文,中书舍人,舍,读什么音?
你好,我是【卡卡回答】,很高兴为你解答。舍人 拼音:shè rén 释义:
①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犹称公子;舍人从何处来.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6、秦朝舍人是什么职位?
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起草文书的,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随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
随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 简称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元丰改制后,始仍掌其事。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其职仅为缮写文书,非前代可比。
《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
7、中书舍人是什么意思?
后限的意思是说最晚,也就是说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到底是多少年,只能大概估计一个时间,最晚到哪。
8、所谓中书舍人,起草诏令,是干嘛的?
在唐代,舍人一般指的是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核心职位,负责诏令的撰写,通常情况下6个人,分工理事,分别对应吏户礼兵刑工(这种对应分工似乎不是很严格)。中书舍人官位为五品,属于中级官吏,但是地位极为重要,是登上宰相宝座的捷径。中书舍人必定是士人担任,没有宦官这一说。另外中书通事舍人也是中书省的官职,不过地位低很多,应该是八品,负责上朝时的仪仗纪律和事情传达,也是由士人担任。舍人这种官职在汉代是有宦官担任这种情况的,而且还很普遍,就像中书、常侍这类官往往是宦官担任,但是到了唐代,凡是挂中书、常侍、侍郎之类的官职,必定是士人所任,偶尔宦官为之,也只是一种宠幸,进项李辅国还曾经加过宰相职位,但是不能说宰相职位就是宦官来担任的,宦官人文职知识极少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