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少卿书(司马迁《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司马迁《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
司马迁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及史学家,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有许多曲折甚至悲惨的故事催人泪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著述«史记»的过程,比起前面的这些大贤的经历更震撼人心!
我国古代的史官,经常是由学识渊博而又中正刚直的家族世袭传承,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人一直都担任史官,家学渊源使他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二十岁后,又受业于当时的经学大师懂仲书和孔安国。渊博的学识,为他以后的著述奠定坚实基础。之后,司马迁游历祖国各地。这种有目的性的游览和考察,给后来编著«史记»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后来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做史官时,就有志编著一部通史,司马迁做史官后,更广泛地阅读和搜集更多的史料,继续完成父亲遗愿,编著史学巨著。
但是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好事多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又没援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非常震怒,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而司马迁却说:“李陵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勃然大怒,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把男人变成太监的酷刑)。这种刑罚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他曾经多次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将负家族的使命和父亲的重托,不能死。编著«史记»远比个人的生命和名誉重要,他要忍辱负重,要完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 史著作。
他含羞忍辱地活着,就是为了完成«史记»。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了什么影响?是成就了司马迁吗?
李陵事件带给司马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报任安书》中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个痛苦。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坐到家里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可想而知李陵事件对司马迁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创伤和痛苦。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所有人都在指责李凌,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因不满朝堂上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极力为李陵辩护,相信李凌肯定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而最后当谣言说李陵为匈奴抵抗大汉,汉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最终司马迁被判死刑。而当时的汉朝有两种方法能够减免死刑。司马迁家没有钱就只能接受宫刑。
这件事对司马迁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没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接受宫刑之后就意味着他变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成了一个拥有男人外貌却没有男人的能力的不是男人的男人,还是一个像女人一般没有胡须的的男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言: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又有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一个人活在世上,你作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了你的祖宗。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你接受了宫刑,可想而知这个刑法带来的羞辱对他来说有多么的痛苦,而在他接下来的人生中这个羞辱会伴他一生。
二,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坍塌古人有,另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那时司马迁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而他的才华却在他接受宫刑后将不被这个社会所承认。就是不管你做了什么所有人都会看不起你。即“终不可以为荣”所有人都会把你和你的作品看的一钱不值。他曾经所属的文人圈子会将他排除开来。他会成为一个不是文人的文人。
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代价,是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
三,李陵事件在莫种意义上是成就了司马迁我们对司马迁成就的认知是从《史记》中获知的。
司马迁始终记着老父对己所言:“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这是他苟且偷生的一个重大原因。
司马迁在狱中想到了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等等,顿时思想大彻大悟。就总结出了:“人总会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在经历过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之后,司马迁学会了从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角度看待人世的一切,才有了后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司马迁对待历史的认知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和认知。不在只是为记录而记录。而是在记录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使事件本身能更丰满。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伍子胥的评价:“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记录《史记》最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记传体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闪亮的珠玑,诞生在血肉与岩石的刮擦之间;耀眼的金钻,出现在高温与强压的作用之下。一个人的成就只有在经过生活的锤炼之后才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