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读书三境界(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怎样理解?)

读书三境界(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怎样理解?)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怎样理解?
  • 2、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意思?
  • 3、读书的三个境界,用三句诗形容?
  • 4、读书三境界,那少部分人怎么读书的?
  • 5、请问读书三境界是什么?
  • 正文

    1、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怎样理解?

    高中老师常说,要先把书读厚,再读薄。做再多题,万变不离其宗,根源就是课本上能找到的知识点。我想这是契合王国维所说的读书乃至人生的三种境界的。

    比如我读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开篇看得一头雾水,多重并置的世界,听不懂的爵士乐,俄狄浦斯王的希腊神话,弑父娶母的预言,命运的交错等等。初读像门外汉一样张望门里面未知的一切,渴望了解,渴望大门打开。即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慢慢读进去后发现,这岂止是村上的一本小说,简直融会贯通了多部小说,到处藏着典故,包括致敬大江健三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小说的情节化用。这不仅仅在读一部小说,而是在探寻不同于日本小说传统的“物之哀”的、村上所创造的没有时间流逝的永恒。再读像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徜徉其中,乐得自在。即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真正读完才发现,这本三指厚的小说不过在说少年如何对抗社会而逐渐成长,并且认知到为追求而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才是永远、永恒的少年。主题其实很明确,兜兜转转,方才明白。即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意思?

    首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意思是刚读书的时候总是觉得一场困难,觉得这是一条无止尽的路。意味着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意思是经过第一境界后你就渐渐产生了对读书的兴趣,就算为此衣带渐宽和人憔悴都不悔过。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意思是经过前两个境界后你就会豁然开朗,读书就变得轻松简单。

    3、读书的三个境界,用三句诗形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三种境界,读书也是: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 目标高;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 孜孜以求.追求;第三境:众里寻他千,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 终成正果

    4、读书三境界,那少部分人怎么读书的?

    读书三境是王国维老先生提出来的,具体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从现代读书的角度,也可以这么诠释: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个境界中,你的知识储备尚有不足,阅读量太少,自己完全是在被动吸收书中的知识,或作者写作的文字和内容。可以说,书里面讲了什么,你就读了什么,作者说是什么,读者就只能认为这是对的。

    这重境界中,读书是比较痛苦的,但任何一件事,开始阶段都是比较艰难的。在这重境界中,由于读者还没有构建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知识框架,无法辨别书里讲的是对还是错,所以只能是作者说是山就是山,说水就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阅读量和阅读书籍类型的增加,在接受了几十本甚至几百本书籍的观点后,你发现同一个主题,很多书讲述的内容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同样一个主题,第一本书讲了ABC,而第二本书讲了ABD。

    这与原来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因为读第一本的时候,默认是ABC,C是正确的,但这时出现了D,发现原来与自己的知识和认知不一样,即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还有新的知识天地。此时,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随着阅读量的进一步增加,你会有新的发现,如A和B是非常类似的内容,你可以接受,但C和D确实不一样的。而还可能还会出现E、F、G等等,于是你就开始建立了批判式的思维。

    即,对于这个主题,A和B就可以搭建起整个框架,而其余的C到G都是不同作者基于自己的认识,发表的不同的观点,都试补充这个框架的零碎知识。所以不论其他的作者怎么想,或者不同书籍的观点如何差异化,你都能把握住主线。

    此时,山,就是山,水,仍是水。只不过眼界和理解程度不一样了,你看的山(知识)不再局限于某一本书,而是基于它提供的知识,上升到了知识框架的层面,更宽广、更深远。

    少部分人看书就是第三重境界,看书不再局限于一本书,甚至不必全部读完,而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巩固和填充自己的知识架构,实现个人成长。

    作者:千城(管理学博士)公众号:千城Slash梦想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

    5、请问读书三境界是什么?

    读书三境界首先我们熟悉的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他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追求的过程就是三种不同境界。

    而清代杂学家张潮认为,读书三境界是: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就如台上玩月。阅历不同,,所得浅深有异。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可谓读书的第一境界;在读书中形成能力和思维,可谓第二境界;读书之后提升智慧提高思想,可谓第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