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甲本原文(《帛书·老子》第二章中的“胃”字,甲本、乙本、《道德经》里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帛书·老子》第二章中的“胃”字,甲本、乙本、《道德经》里都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帛书·老子》第二章的这个“胃”字在甲本中出现过五次,在乙本中只出现过一次。
而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则没有这个字,也没有“谓”字,请看原文对比:
第二章第二句原文:帛书甲本: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裂〕,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帛书乙本:其至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渴,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
王弼本: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已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注:上文中〔 〕内为帛书版残缺字】
这个“胃”字。其实是个“密文”字义的字。被用来表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隐性世界」的部分。
《帛书老子(甲)》中,天、地、神、浴、侯王所对应的就是胃天、胃地、胃神、胃浴、胃侯王。前者表示的是“显性世界”部分,后者表示的是“隐性世界”的部分。
《帛书老子》是通行本《道德经》的母本,是用“密文”字义写的。相关内容读者可以阅读心智玩家的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2、现在流传的《道德经》和帛书的《道德经》有多少区别?
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 而是叫 《老子五千言》
《道德经》 是几经后世整理过的版本,从内容到文字表述方式来看,道德经更贴近于近现代人的思想以及表达习惯。而《老子五千言》更贴近于老子本人的思想。
原文内容有区别,举例如下:《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道德经》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五千言》中,并未分“道经”和“德经”,从内容排序来看,“德经”排在“道经”前面。
以上是我归纳总结的几个主要区别,细节还有很多不同。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详细区别,还需要仔细阅读两部真经,自行感受,希望对你有帮助。手打不易,谢谢阅读!3、《道德经》是老子写的吗?你如何评价?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分道经和德经二篇,合称道德经,其言五千。其实老子(李耳,道号老纳)前后十八次分身下世,因时而讲道,劝人求真向善,以合乎自然,论阴阳合成之法,尽说做人处事的道理。请雅正!
4、“万物得一以生”在道德经通行本中有,在帛书老子中没有,为什么?
正所谓,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怎样看待马王堆版《道德经》与通行版《道德经》不同的现象?
马王堆版的《道德经》和通行版的道德经其实差别不大,顶多就是某些字句的描述方式不同,但是其中心思想已经是趋于一致。
和传世版《道德经》差别大的,是郭店版的《道德经》,主要有几点:
1、字数方面相差比较大,郭店版的《道德经》只有2000多字;
2、郭店版的《道德经》更早,据推测大概是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亦即战国早期。而这一时间的推断对新文化运动以来,以胡适等人为首的“疑古派”,曾断言《道德经》为战国晚期作品的言论,起到了拨乱反正的效果。
因为,那时候就能流行到楚国去,说明《道德经》出自春秋,是可信的。
3、思想体系上和后世版差别比较大,举例,如:
通行版中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郭店版是这样的: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複孝慈。”意思可以说完全不同,通行版的话,看起来是铁杆的反儒家主张,而且用词充满抽象色彩,比如“绝仁弃义”肯定不是叫人们不仁不义。
但是郭店版的则朴实很多,明显没有那么抽象,“绝智弃辨”、“绝巧弃利”、“绝为弃诈”都是很好解释、很直白的意思。
从郭店版的句式中,不难看出,旧版的《道德经》显然属于「笔」体,不是「文」体。即不太注重押韵、对仗。而通行版的《道德经》则显然是为了对仗和押韵,词句优美、工整了很多,但是,也因此变得更加「意识流」了。
6、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道德经》原文,如今还能找到吗?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已经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告诉我们有与无,就是道,天地之始至今无中生有,有中从无。有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法门。两者辩证统一,矛盾共存,是一种玄幻的东西。因此,对于你的提问,我还是用“道”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道无道,无间道。如果我说有,没有证据,不该妄下结论,如果说没有,意外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还是静观其变,道法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