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力排众议(力排众议的意思是什么?)

力排众议(力排众议的意思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力排众议的意思是什么?
  • 2、历史上有哪些力排众议,结果很成功的例子?
  • 3、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 4、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何力排众议要奋起抵抗曹操?
  • 5、《琉璃》司凤因面具、放弃夺魁屡犯宫规,宫主为何力排众议护他?俩人到底什么关系?
  • 6、孙策临死力排众议让孙权继位,但是孙权称帝后如何对待孙策后人?
  • 正文

    1、力排众议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力:竭力;排:排队;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2、历史上有哪些力排众议,结果很成功的例子?

    有什么能比李斯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的提议更伟大更具有前瞻性和施行的阻力与代价更大呢?他奠定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雏形,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皇帝虽然轮流做,然而这套制度却谁也无法取代

    3、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什么会力排众议达成武则天归陵的愿望?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那么,既然武则天生前曾篡唐立周,又废过中宗李显,为什么李显还要遵从武则天生前的愿望,将其葬入乾陵呢?要了解这对母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得不从头说起了。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这六个孩子各自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长女安定公主,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被武则天亲手掐死了,用来陷害当时的王皇后。次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后来因为谋反被玄宗李隆基赐死。

    大儿子李弘据说是被武则天下毒害死的,二儿子李贤则是武则天主政后派人逼死的。三儿子就是李显,高宗死后继位,是为唐中宗。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做李旦,后来也做了皇帝,为唐睿宗。

    683年年底,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到了第二年,李显立韦氏为皇后,又想封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有大臣阻止,李显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给了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

    这事最后闹到了武则天那里 ,武则天一看,李显这是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啊,哪能行吗?所以,刚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带着老婆韦氏离开京城,去了均州,实际上就是被囚禁了起来。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到了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请求赐姓武,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

    李显对母亲武则天无疑是十分惧怕的,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都曾先后被立为太子,但也先后都被武则天所杀,如今自己被废,只怕也是死期将近了。尤其是武则天称帝之后,英国公徐敬业、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反对武则天,而且都打出的旗号是“匡复庐陵王”,这就让本已战战兢兢的李显更加害怕,整日里惶恐不安。

    693年,武则天听信谗言,杀皇太子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其中德妃窦氏就是李隆基的生母。李旦遭此诬陷,几乎致死,后来虽然保住了命,但太子位还是被废了。之后,武则天就陷入了将来传位给武家侄子还是给李家儿子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最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天下还给李唐王朝,把皇位传给儿子。于是,她命人秘密召回了庐陵王李显,并在不久之后立为皇太子。

    虽然李显此时已成为皇位继承人,但他内心其实还是慌得一匹,他的小命还是捏在武则天手里的,而武则天也不怎么放心李显。期间发生了一起“奶奶逼死孙子”事件,便是对此局势的最好说明。

    701年,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妹妹、妹夫一起,私下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的事情,被武则天知道后,恼羞成怒,下旨将三人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尽)。对于自己儿子、女儿女婿被杀,太子李显连屁也不敢放,更不敢为儿子、女儿求情,想来就算哭泣,也只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吧。

    总之,无论如何,李显总算有惊无险的熬到了705年。这一年,崔玄暐、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了李显,重新恢复的大唐国号。由于这五人后来都被封王,所以也叫做“五王政变”。

    但即便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五王”去请李显出来主持,李显还是害怕到不敢露面,后来有人劝说道,“他们是为了国家而不顾身家性命做这件事的,太子为什么不直接去劝说一下他们呢?”这样,李显才走了出来。可见,在李显内心对武则天是如何惧怕。

    武则天退位之后,迁入上阳宫居住。退位之前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但退位之后,心灰意冷,也就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于是面目憔悴。有一天李显去拜见武则天,见到武则天衰老的样子,大吃一惊。武则天哭着对李显说,“我把你接回来,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贪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可能是这一次见面,触动了李显和武则天之间的母子之情,为之后的武则天归陵埋下了伏笔。

    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临死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把“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意为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回归到李家媳妇的位置。第二年五月,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达成了武则天死后归陵的遗愿。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李显之所以不顾群臣的反对,将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显对武则天深入到骨髓的惧怕,造成了他唯武则天之命是从的性格和习惯,即便武则天死后也是如此。此外,两人之间天然的母子亲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纵然李显对武则天有恨,但在武则天死后,还是亲情占了上风。

    除去以上所说的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李显的继位,其实李显和众位大臣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李显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武则天传给他的,属于“禅让”。而发动政变的“五王”则认为,李显的皇位是他们通过“革命”得来的,属于改朝换代。这两种看法代表了各自的利益不同。

    如果李显承认“五王”的说法,那么“五王”就是开国功臣,必须大加封赏,委以重任,但实际上此时在朝中“五王”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只能削弱不能加强了,否则就会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李显不同意“革命”这一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限制“五王”的势力。

    作为这一个问题的延伸,武则天死后是不是能“归陵”自然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如果要否定“革命”的说法,就必须承认武则天禅让皇位给李显,并将其葬入高宗李治的乾陵。而如果武则天不能归葬乾陵,那必然要被定性为乱臣贼子,那么“神龙政变”中的“五王”就是实实在在的开国之功。最后,李显依靠皇权的威慑,压下了众大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葬入了乾陵,这也标志着“五王”势力的失败。最终,“五王”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敬晖失掉权柄,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综上所述,李显力排众议使得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将武则天归葬乾陵,才能弱化“神龙政变”的作用,进而弱化“五王”的作用,重新收拢皇权。除此之外,李显对武则天由惧怕而生出的服从,以及天生的母子亲情,也是李显做出此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李显没有在武则天死后进行报复,而是极尽哀荣,归葬乾陵。

    4、赤壁之战前,孙权为何力排众议要奋起抵抗曹操?

    这种问题也需要问?这几乎没有值得质疑的啊,

    孙权是公司老板,大臣是公司高管,公司被收购了,高管继续做高管,老板恐怕得跳楼吧?

    所以曹操发来劝降书,张昭带着大臣劝孙权投降,鲁肃把孙权,拉走,直接跟他说了,“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只有我是为了你,我们这些人,投降了曹操,马照跑,舞照跳,在曹魏继续做官,兴许还能升官,你呢?投降的就什么都完了。”

    孙权投降了,死是不会死的,但是呢,是砧板上的肉,给你个重昏侯,你也只能笑纳了。与现在一方诸侯比起来,孰轻孰重?

    他跟曹操打,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这样吧?

    无论是谁,站在孙权的位子,都会选择打的,因为死一百万人,只要他的政权能保住,他也会毫不犹豫的,而臣子呢?换一家继续做臣子,不会因为曹操来了他们就下岗了。

    所以你看明末,崇祯急死,大臣跟没事一样,因为大臣知道,李自成来了,他们利益还会保持,新的政权还要依靠他们,而崇祯就只能死了。

    只是李自成来了后,拿他们开刀,他们才转投满清的,而到了满清,他们的利益也得到了保证。

    5、《琉璃》司凤因面具、放弃夺魁屡犯宫规,宫主为何力排众议护他?俩人到底什么关系?

    《琉璃》中的司风与离泽宫主到底是什么关系?难道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重大秘密不成?不然他弄丢面具并在簪花大会上放弃夺魁,可谓是屡犯宫规,可是在各大长老和副宫主的施压之下,离泽宫主却还在找各种借口为司凤开脱,甚至到了眼红翻脸的地步,最后不得不丢这句"头痛,头痛至极"的话,来拖延时间。

    离泽宫主为何要这样力排众议来保司凤呢?难道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很多人可能会说,爱徒心切也是有可能的,也在情理之中,那我们就来好好地分析分析,看看离泽宫主究竟有没有特别特别地对待司凤,有没有超出师徒之间的感情,看看他俩到底是什么关系?

    离泽宫主可不是什么善茬,不符合他要的弟子,要么杀掉了,要么就废掉修为,而唯独对司凤是另眼相看,说他是千百年来难求的奇才,不顾长老们的意见,硬是把年纪轻轻的司凤封为了首徒,准备让他以后掌管离泽宫接自己的班,甚至还准备把金羽令传给他!

    当时我一看到这里,就觉得有些好奇,在猜测他们俩的关系,因为在司凤对抗并击杀狼兽时,我们就能看见离泽宫主的眼睛在发光,手指在不停地摆动,像是很兴奋一样!同时,他的眼神里又仿佛隐藏着一缕别样的爱!让人傻摸不透。

    后来当离泽宫主第一次在少阳派得知司凤弄丢了面具,听到司凤承认结识了朋友并说出深情厚谊时,他嘴角在不断的抽动,右手掌不停的颤抖,显然他内心在翻江倒海,但又极力在克制,嘴里不停地念着"深情厚谊"四个字。

    这不由得就让我们猜想到他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也许他就曾经历过深情厚谊,不然他又怎么流露出一丝痛苦之情呢?他内心到底在挣扎什么?

    特别是在屋里,离泽宫主把手举起来要打司凤时,却又舍不得,叹了口气又把手掌放了下来,说让司凤一定要在簪花大会上夺魁,以便他以后在众长老面前给他说情,突然让人感觉宫主心里是满满的爱,只是有点恨铁不成钢味道而已,但他又好无奈。

    最后在司凤放弃簪花大会夺魁机会以后,回到离泽宫面对众长老和副宫主的问罪时,宫主竟然抬出了司凤为他护法有功来抵消前面罪行的说法时,就让我感到他在不顾一切地极力为司凤开罪,可是众长老并不买账,而此时,宫主又以司凤是个千百年来的少有奇才来把问责事件往后托。

    因为一旦问责成功,司凤就必须要进入十三戒练狱塔接受惩罚,那可是九死一生的事,为此,离泽宫主急红了眼睛,就差眼泪没流出来了,仿佛那种痛那种惩罚就要用在他身上一样,甚至把他逼得几乎要耍赖的地步,这时候,我就敢肯定,这位离泽宫主绝对也经历过感情的磨难,而且极有可能与司凤有关!

    这一切都说明了离泽宫主与司凤关系很不一般,那么他俩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要为司凤开脱呢?

    原来,这位离泽宫主年轻时,出宫历练也曾跟司凤一样,遇到过心仪的人,但与司凤不同的是,对方也深深地爱着他,这个人就是点睛谷的皓凤,于是两人偷偷地吃了爱情的禁里,并孕育出爱情的结晶,那个小孩就是司凤,可见他名字与"思凤"是谐音,这就印证是思念皓凤的意思!可见离泽宫主当年也是用情致深啊!

    所以离泽宫主不顾一切地在找借口为司凤开罪,那是因为他俩不仅仅是师徒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对父子!血浓于水,谁又愿意自己的儿女受罪呢?这就是亲情!

    6、孙策临死力排众议让孙权继位,但是孙权称帝后如何对待孙策后人?

    谢邀。@悟空小秘书

    孙策死的时候才25岁,还很年轻。他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儿子,最后选择了年龄最长的弟弟孙权继位,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否则,在当时群雄并起的大争之世,如果是他年幼的儿子继位,恐怕很难维持下去,要么是像曹叡之后的曹魏一样出现强臣压主,要么就是像刘琮一样,曹操一打过来,就顶不住压力,早早投降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无论对保全孙策的儿子来说,还是对保住孙氏的江东来说,都非常正确。孙策的儿子当时还年幼,如果他没有选择孙权继位,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东吴的几个大家族实际掌握政权,架空孙氏,权力逐渐转移到几个大家族手中,就像曹叡身后的曹魏一样,要么是被曹爽架空,要么是被司马懿篡位。

    国赖长君,乱世尤其如此。不过,在三国时期,继承制度还未最终成型,所以比较混乱,出现比较多的情况就是像袁绍、刘表、刘焉一样,让小儿子继位。袁绍本来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决定继承人的,但他选择了废长立幼,结果是几个儿子兄弟相残,袁谭在压力之下,被迫向曹操求援,结果是曹操趁势进入河北地区,一举灭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整个华北。

    刘表在继承人问题上迟疑不决,实际上也是因为荆州的权力结构本身就是主弱臣强,又加上主少母壮,和汉朝末期的情况一样,刘表一死,蔡氏为代表的荆州地方豪强就实际控制了荆州,和蔡夫人合谋,没有立刘琦,而立了更为年幼而容易控制的刘琮为主。结果是曹操南征还没到新野,刘琮就在当地豪强的裹挟下,不得不向曹操妥协。

    孙权死后,继位的孙亮还年幼,实际上就出现了强臣压主的情况。先是辅政大臣之间火拼,诸葛恪先下手为强杀死了中书令孙弘,一年多后又是另一个辅政大臣孙綝杀死了诸葛恪,政治权力始终控制在权臣手中,一直到孙皓继位,才用计除去几个权臣,重新逐渐收回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孙皓也是孙权之后唯一一个真正掌权的皇帝。

    孙权继位之后,把爵位让给孙策的儿子继承,他自己则继承了孙策的官职。不过当时孙策的职位也并不高,只是讨逆将军,本来想向曹操讨一个大司马,但是还没来得及曹操答应,他自己就已经死了。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帝,而没有追封孙策,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从哥哥手中继承的权力,所以他如果也追赠孙策为帝,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孙策对东吴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就等于承认了孙策的儿子是有权继承孙氏的皇位的,这对孙权这样比较自私刻薄的人来说,当然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孙权称帝后,先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则被封为吴侯。吴侯这个名义显然不太合适,因为孙权在向曹操称臣之后,曹操就是先以汉献帝的名义封孙权为吴侯的,曹丕时期,又进封为吴王,国号又是吴,所以这个爵位就像汉朝不能给任何人封汉王、唐朝不能封任何人为唐王一样。所以,几年后孙权又把孙绍改封为上虞侯。孙绍死后,孙绍的儿子孙奉嗣爵。到孙皓的时候,传言说孙奉应该当皇帝,孙皓就把孙奉杀死了。

    兄终弟及的例子还有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位,司马师死的时候没有儿子,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还是司马昭的儿子,也就是齐王攸。所以,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就顺理成章的继位了。司马昭甚至还考虑够,在他死后,要把权力再交给司马攸,而不是他的长子司马炎,但最终司马昭还是选择了司马炎。而在司马炎称帝后,最终逼死了司马攸。

    宋太祖死后,弟弟晋王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宋太宗刚继位的时候,还假惺惺的宣布,太祖的子女和他的子女一样,都称为皇子、皇女,也就是承认,哥哥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一样,都有平等的机会来继承皇位。但没过多久,他就逼死了太祖的儿子德昭,只剩下了德芳,几年后也死掉了。为了防止他的弟弟廷美和他一样当上皇帝,他也以蓄谋造反的罪名,把廷美贬逐远方,最后也是早早病死。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作者:萧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