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厚德载物”这个成语?)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你如何理解“厚德载物”这个成语?
厚德载物(原创)
″厚德载物"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君子应该增厚美德,方可容载天下万物!
那么,对当代的青少年人群,再延伸到我们这些成年人而言,在当今这个科学如此发达的年代,试问一下,我们缺什么?是知识,不是的;是技能,不是的;是创造思维能力,肯定也不是的。
那请问,今天我们为什么会吃到垃圾油(地沟油)?为什么会吃到有害身体的陈化粮呢?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工业残渣污染我们的土地和水源呢?这些我们都可以选择用转移的战略来应对。那么相关企业如果将空气给污染了,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还能专进高压氧仓里去吗?以上的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造的呢?是德行,是那些贪图″蝇头小利"的,且手中或多或少的掌握点生杀大权的大老爺们造成的。所以,我们不要小视"德行"这个问题。
就是说人只要有好的德行,才能够承载所拥有的物质。如果″德行"不够,或说德不配位,也就是老百姓嘴中的"缺德",那么物质越多,越是无法承载,最终你所拥有的将会消失,甚至会一无所有。而那些暂时承救你的,终究会毁灭你,将你送到该去的地方。就说今天的两大涉足民计民生的行业吧,国家为了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待遇,给他们成立个XX节日,可就是这个节日,经他们中的某行业内的某些人士提供了敛财的理由,一到日子张嘴了,这嘴张的还大呢,这行业之风严重地危害了我们的下一代;哪另一个行业呢?他们工作的对象是被病魔折磨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了,但到"它"们那还得送红包。请问当你收红包时脸不红吗?这就是德不配位。
另外有一使用病死猪肉加工熟食的商户,将加工的食品拿到农贸市场上去卖,导致了多人重毒,恰恰在重毒人群中有该加工户的孩子,请问这是巧合吗?不是的,是因果报应。就象电视上经常报道有老人摔倒都没人扶的时刻(当然扶是存在风险的),我们想想,我们老了摔倒了怎么办,会有人扶吗?那些生产黑心食品的商家,那些破坏环境的工厂老板们,那些为了私利、为了金錢去出卖灵魂和良心的贪官污吏们?难道他们不懂吗?他们懂,只不过是他们的人生观歪曲了,道德跟前的那道防线被名利和金钱的洪流给冲垮了。我们要懂,同时还要做到″厚德载物",其实没什么难的,只要你心里有"德行就够了。
正如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明天,乃至将来,也许会有那么一刻,你不得不在″德"和″物二者间选择。可能有那么个机会,促使你的心灵向物质方面靠拢,无非就是日常所说的吃点、拿点而已,也许不多,自己不以为然。可恰恰就是这一点,就会给人以把柄,你在工作中就会有″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潜意识存在。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会肆机专政策和法规的空子,给人以″优惠"。也许就.正是因为那点"优惠",才使你成为今天环境污染的罪愧祸首,才使你沦落成今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总之,″厚德载物"做谦谦君子,虽然有束身寡过当″老好人"的时代局限性,但它造救了中国人博大、宽厚务实的道德标准。它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面貌。今天的社会,虽然经济强大,人们的道德观也随之更新,但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对于培养当代国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及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厚德载物?厚德载物都是指那几德?
答:行善积德是首要!
报告老师?用现代语归纳和直白如下:
1、口德:人前欣赏人,人后夸赞人(从不八卦,从不在背后议论他人,更不说他人的不是)
2、掌德:习惯为他人的长处鼓掌喝彩,满目阳光灿烂?满心善良真诚❤️舒怀着大家。
3、面德:做事留点余地,给人面子,豁达大度。
4、信德: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5、予德:尽量给予他人方便。
6、礼德:知书达礼,以理服人。
7、尊德:处处尊重他人,常常看人优点。
8、谦德:从不自夸自大,谦逊低调做人。
9、恩德:懂得感恩,铭记他人优点。
10、宽德:容人者,行遍天下所有✈️?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是如何理解《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重在德》
厚德载物德为高,
修心养性才显露。
德字当头品行好,
善字永记好风度。
得饶人处且饶人,
鼓励别人多掌声。
给人体面谦恭存,
彼此信任守诚信。
方便别人己必胜,
彬彬有礼天下行。
谦让得体世人称,
换位思考理解透
厚德从容人佳模,
诚信实惠无计数。
谦虚帮助人行路,
爱心礼节合作牢。
德乃实为正能量,
处处体现品为上。
厚德方能载万物,
扬善抑恶常释放。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自《易经》乾坤两卦,《易经》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为灿烂辉煌的明珠。
讲到《易经》我们就会联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会联想到上通天文,下达地理的全能大师。其实《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包含着朴素的自然法则和深刻和谐的辩证统一思想,被称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在《易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孔子对其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奠定了《易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重要地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翻译过来,天的运行刚健不息,君子从中得到启示要自强不息。地的形势就是坤卦,君子效法大地的品德,以深厚的道德负载万物。
这两句话说出一个伟大的人文思想,“天行健”天体在不断地、永无止息地运动,日出月落,冬去春来,天的法则,只有付出,不要回报,像太阳只放射光芒并没有从地上吸收什么。
“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要效法宇宙的精神,一切要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不求进步,就是落后。
“地势坤”大地像坤卦一样随顺,人类离开了大地就没有了生的可能,大地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但是我们给大地带去的是破坏和垃圾,然而大地并不计较。
“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的修养要效法大地,要有大地一样的胸襟,品德要圆融广大,把做人处世的修养要养的深厚,进德修业,永不停止。
这两句话如同一场随风潜入夜的春雨,灌溉着中华人文及自然科学的发展。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时说:
“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思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引用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了清华的校训。
《易经》像一座丰富的宝藏,我们只要能摄取丁点知识,就足以成就伟大的成绩。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受到《易经》的点拨,产生了二进位制的最早灵感,为电脑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坦言说,他的成绩的取得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启示。
《易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它包罗万象的知识,涵盖宇宙的胸怀,指导着千年的沧桑巨变,也正以蓬勃不朽的力量,为当代世界的发展进步贡献着巨大的能量,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万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结晶。
作者:五猫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5、“厚德载物”是什么意思?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善若水厚德载物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朴实无华现本性,无须出世无须入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厚德载物,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补充: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扩展资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之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
6、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两词语你能解释透吗?
“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先分开解释: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一书,原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在这里说的是至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不争名逐利。居住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在这里“上”的意思是“最”。“上善”即理解为:高尚的品德、最善。
在道家看来,水可以是涓涓细流,也可以是波涛汹涌。因此它便赋予了刚柔并济的理解。它能润泽万物却从不图回报。
其实在这里,老子通过水来讲述一个人该有的品德,刚柔并济同今天所说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样。帮助了别人而不图回报。水的包容万物,奔腾到海,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将眼界、格局、胸襟以及气度放开,不是为了一点利益就患得患失,而是从大局着手。
其实懂了“上善若水”也便懂了做人之道。
“厚德载物”则是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大地的气势一样宽厚和顺,一个人要能增厚美德,包容万物。
因此这句话是希望人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对万事万物都能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
如今这两句总是连起来用,是因为道理相通,在看待一些事和一些人的时候能够一视同仁,帮助他人而不图回报。做人应该从大局着手,不是为了蝇头小利而拼个你死我活。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可以说权利非常大了。在他老家桐城的房子与吴家为邻居,两家的院落之间有一条巷子。吴家想扩建自己的小院,因此要占用小巷。张家人自然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张家人就写了一封信给张英,让张英出面解决。而张英看到家信就回复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完张英的书信,便知道了其中的含义,并且主动让出了三尺。吴家本来很生气,但是看到张家人不再争执反而让出了三尺,顿时感慨颇多吴家人也主动让出三尺。因此这个小巷就成为了六尺巷。
当张英看到书信后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而动用权利,而是劝导家人应该用大度的胸襟对面此事。这便是“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