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正什么意思(《论语》上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做身才能正呢?)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论语》上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做身才能正呢?
野狐试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意思是说:当权者如果能摆正自己位置,依礼行事,即使不明令要求下面的人,他们也会愉快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如果自己摆不正位置,行事不合礼法,即使明令要求下面的人,他们也不会好好听从。这句话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要能做到就更难了。
《论语》是语录体,每句话都有当时具体的说话环境,单看一句有时很难真正理解。孔子关于为政的言论《论语》里不少,就“正”的问题就有好几句: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礼乐崩坏,弑君弑父时有发生,上行下效,社会混乱不堪。孔子要恢复井然有序的西周社会,所以特别强调“正”的问题,这种政治思想和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就是今天依然极为有效。
孔子的这一思想观点对我们现在的反腐败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无不适合。且不说反腐问题,就家庭教育中这种上不正而求下正的事情我们应该都有认识。一个家长打着麻将,玩着手机给孩子说好好做作业,不要看电视了,不要玩手机了,孩子会心悦诚服地听你的吗?身教胜过言教,修身才能齐家,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想使孩子成为咋样的人,你自己首先朝这个方向走,你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出自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
其全句义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出处:《论语·子路》——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4、令正是什么意思?
令正_词语解释
【拼音】:lìng zhèng
【解释】:1.古代官名。掌文告辞令。2.旧时以嫡妻为正室,因用为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5、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言下之意,上级之于下级,家长之于孩子,老师之于学生,老板之于员工,要想有威信,有影响力,身教重于言教,一次身体力行胜于十次苦口婆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常言道,山不争高自成峰,水因善下而成海。做为上级和长辈,要想不怒自威,令行禁止,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品格高尚,内心强大,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才能有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才能一呼百应,一言九鼎。如果上级和长者自身心胸狭隘,才疏学浅,品德低下,如何能令人信服,如何能做到掷地有声?这大概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根源之所在!
6、什么是,令堂,令正,令尊?
令堂:敬辞,指对方的母亲;令正:旧时以嫡妻为正室,因用为称对方嫡妻的敬辞;令尊:敬辞,指对方的父亲;类似这样的还有:令爱:敬辞,指对方的女儿,又作"令嫒"; 令郎:敬辞,指对方的儿子;令荆:是指对方的妻子,尊称。称自己夫人时用"拙荆",是谦称;令亲:是指对方的亲戚,敬辞;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