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衡于虑的衡什么意思(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衡是什么意思?)

衡于虑的衡什么意思(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衡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衡是什么意思?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衡什么意思?
  • 3、衡于虑什么意思?
  •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作什么意思?
  • 5、困于心,衡于虑的虑字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衡是什么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意思是: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这句话出自战国中期思想家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句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原句译文为: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衡什么意思?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恒:常常,总是。

    2、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3、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4、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5、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

    6、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

    7、喻:知晓,明白。

    8、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9、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10、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1、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12、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13、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14、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衡于虑什么意思?

    衡于虑的意思是指人的思想阻塞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作什么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作”是奋发意思。“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上下文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句可解释为:人总要在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才会有所作为。其中“衡”是“权衡”的意思。《孟子》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本篇包括政治、战争、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治国问题,也包括教育、历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 16章,选 10章。

    5、困于心,衡于虑的虑字是什么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的虑字的意思是指考虑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