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离是什么意思(古时的“休妻”与“和离”有什么不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时的“休妻”与“和离”有什么不同?
最近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一个情节便是孙家与盛明兰的嫡亲堂姐盛淑兰和离之事。最初孙姓因盛明兰不孕不育,所以意欲借此休妻,盛家不应,最后提出了和离。
在这一剧情中,盛淑兰的婚姻走向了绝境,已是悲剧,而盛家提出与孙家和离,为淑兰和盛家保住了颜面,并挽回了损失。仔细琢磨便会发现,其实古代的休妻与和离差别甚大,有着不小的门道。
古代婚姻关系破裂后,会用不同的形式来解除婚约,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休妻、和离和义绝三类。采用哪种方式,直接关系着女性的地位和颜面,也反映着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旧时婚姻讲求门当户对,所以妻一般出身与夫相匹配,而妾则是用来繁衍后代的,其出身一般较为低贱。
即使如此,也鲜见纳娼妓为妾之事,因为娼妓在古代属于贱籍,是“士农工商”四民之外的一类群体,正经人家不会纳娼妓为妾,更何况具有身份地位的大家门户。
在一个家庭之中,妻的地位虽高居于妾之上,但其地位却远低于夫君。正所谓夫为妻纲。所以妻必须万事服从夫方可。所以在古代休妻是常见的事,但和离的情况则较少。
休妻,又称出妻,是指妻子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需要将其休掉。当然,休妻是大事,为保障夫妻婚姻的稳定,古代规定了七种情况才可休妻。分别是:不孝、无后、出轨、嫉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等。
在这些规定之中,实际上也有很多限制。如无后便需要嫁入家门七年无后方可休掉。而嫉妒则是指不允许夫君纳妾,其前提便是如果妻子无后,而且还嫉妒不允许纳妾,也需要休掉。实际上七出的根本在于做出了有损夫家颜面以及无法为夫家留后所致。那么在《知否》中盛淑兰是否符合七出的条件,显然是不符合的。盛淑兰仅嫁入孙家三年,且因自己不能生育,所以为孙家纳妾十一二人,如此一来,便保证了孙家能够繁衍后代,这样便算不上嫉妒和无后了。所以盛淑兰不符合休妻的规定,但可以选择和离。
和离是指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休妻之中,妻子处于劣势地位,其陪嫁等一应事项均不得拿回。而和离之中,实际上是协议离婚,一般是夫妻双方均存在问题,或夫家不占理。这样以来,妻子便不处于被动地位。嫁妆也可以索要回来。但是和离在古代是十分罕见的情况,主要仍是以休妻为主。无论是休妻还是和离,实际上对于妻子均是不利的。被娘家领回后,便很难再嫁了,只能选择下嫁,甚至是孤老终生。在这两种形式中,休妻更加损害妻子的颜面和名誉,采用和离的方式,却多少能够为女方挽回颜面和减少损失。也正因如此,盛家坚决反对孙家休妻,最终提出用和离的方式来解决。
/文:夕阳下的晚枫//原创作品,严禁抄袭//
2、古代“休书”和“和离”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知否》里盛家只接受和离呢?
一个是女方是责任方,一个双方都是责任方
休书源于西周,汉朝开始有了“七出之条”。《礼记》中:“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其中“无子”要求妻子50岁以后才能有效。又有 “三不去”限制“七出”,“三不去”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休书只需要男方签字,也就是说,男方不满意了,只要能找到“七出”里面的一条,就能单方把女方扫地出门。在电视剧和小说中,多数男方都是说女方不孝和善妒,尤其是善妒,简直就是想休妻的不败法宝。
总之,休书就是男方在婚姻中摆布女方的工具,对女方百害而无一利。
“和离”,始于唐代,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是和气的分开,需要双方签字,就像现代的离婚。一般婚姻双方为了掩盖丑闻,尤其是男方挑不出女方的过错的时候,就会选择“和离”。
不过“和离”对女方来说很难,“和离”成功的都是大家族的女性,有权力和财力做靠山,都是用权压、用钱砸出来的“和离”。
剧中淑兰,没有过错,即使这样孙志高还说她不孝和善妒,要休了她。如果盛家接受了,也就接受了淑兰是不孝和善妒的,也就说盛家家教不好,也会影响盛家其他姑娘的婚姻。
最后,在明兰的帮助下,才顺利“和离”,同时还给了孙秀才一半的嫁妆,孙秀才还不情不愿的按手印。忍不住说一句,孙秀才吃人家的,用人家的,还从言语上虐待淑兰,冷暴力,简直是人渣中的人渣
3、和离是什么意思?
1、解释:
间离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这是布莱希特专门创造的一个术语。
2、具体阐述:
叙述体戏剧运用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为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所创造和倡导。这种表现方法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
在表演艺术上,间离效果要求演员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演员扮演角色,不该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应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对面,这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距离。间离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员表明自己足在演戏,观众是在冷静地看戏,演员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观众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间离效果这种舞台表现方法,是布莱希特从中世纪民间戏剧和梅兰芳的表演中发现并加以发展而来的。这个天才的发现,提到理论的高度,成了他进行戏剧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构成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的要素之一。
3、贝尔托·布莱希特介绍:
贝尔托·布莱希特(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年青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4、什么是和离书?它和休书有什么区别?
古代婚姻结束的方式有五:出妻、呈诉、义绝、和离、永诀。永诀则很好理解,其中一方挂了。
写休书即是出妻。出妻,须符合“七出之条”:不孝,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但是,有三种情况不可休妻:妻子无娘家可回,无依无靠的,不能休;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与丈夫同甘共苦,后来家里富裕的,不能休。
和离则是变相出妻。
很多人可能觉得,和离就是和平离婚,但这与历史真实情况还不完全一样。真正和平离婚的年代,只有晚唐和北宋,在漫长的历史上来说相对是比较短暂的。
在古代封建思想作祟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时间里,和离远没有表面那样和平、干净。正因为不合七出之条而出妻是犯法的,在此情况下,才诞生了和离制度。
和离也叫放妻。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词“三妻四妾”,三妻者,嫡妻、偏妻、下妻;四妾者,小妻、傍妻、少妻、庶妻。但是在大多数的朝代里,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或“一夫二妻多妾制”,并没有三妻四妾,娶多了违法。
不仅如此,庶服虽在五服之内,但庶子难以继承家业,所以凡是新媳妇,都想把老的弄走,跟宫斗戏的套路完全一样。听过相声“大太太和花匠找回来了吗”?于老爷子的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简单说,大部分和离的情况是给新媳妇腾位置。
还有一种最糟糕的情况,多见于贫穷家族,丈夫快死了,但是妇女作为劳动力,夫家并不肯放她自由,于是丈夫放妻,由兄弟再娶,至于生了孩子,反正都是一个姓,他们也不在乎。这种情况就是纯把妇女当作生育机器和劳动力,嫁过门的妇女相当于没有任何人权,一辈子都要为夫家服务。
“三纲五常”的存在,使和离多成为一种假象。
所以,和离说来好听,但实际上却大都不是什么好事,还不如呈诉更好。故而,宋代以后的法律规定,如果女子宗服、慈服的三等亲里,有任何人具备举人及以上的功名,是禁止和离、义绝的。要离婚,只能是出妻、呈诉、永诀。
5、古代和离是什么意思?
和离制度。和离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受着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操观念的严重束缚,很难真正实现其离婚的愿望。所谓和离,大多是一种协议休妻或“放妻”,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而采取的一种变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