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雀楼古诗(登鹳雀楼古诗看到了哪四种景物?)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登鹳雀楼古诗看到了哪四种景物?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作者在登鹳雀楼诗中看了:“太阳、青山、黄河、海洋”这四种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惰。也从中说明了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意思是: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原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3、《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在唐代建在高高的土阜上的三层楼算是雄伟高大的。吸引了无数诗人来此登临眺望,揽胜大自然的壮美,不少诗人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名篇。
鹳雀楼被洪水冲没后,在永济城城楼挂了一块鹳雀楼的匾额,就成了象征性的痕跡保留在历史的记忆中。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鹳雀楼上的诗作和歌咏,特别是王之涣的一首最嘹亮的二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短歌,至今万口流传,光彩照人,在城市丶农村、机关、学校、游乐场所经常都能听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篇警句。
在国力强胜的唐代,人心振奋,诗苑里,繁花竞艳生机勃勃,那强劲地的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自然美感染着诗人的心灵。诗人的深邃的思想,经浓缩而结晶,于是在诗的深处闪耀出哲理的光辉。
4、《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什么风光?如何理解?
最近在看混子曰写的唐诗半小时,看到这道问古诗的问题,就像尝试解答一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要想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就得先看看作者当时是什么状态。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正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除了这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外,还有一首《凉州词》传诵了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从这两首诗的风格可以看到,王之涣很擅长于写边塞风光,而且内心豁然而豪放。
他出身在山西太原,在盛唐时期正好就属于边塞,也就是说当高适、王昌龄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边塞而有感而发的时候,王之涣童鞋只需要出门右拐就能看到边塞风光。这种天时地利的成长条件,让他性格豪放视野开阔,想象力非常丰富。
而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市,它和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可见,它本身的高度和气势定是恢弘壮丽的。
满怀宏大志向的王之涣,当年正处在意气风发的三十五岁青壮年时期。他闲来无事,攀上了隔壁这座鹳雀楼,不禁直抒胸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分分钟就被带到了千万诗歌爱好者的眼前。
这种“看着远方太阳慢慢紧靠着大山而匿迹,天际边的黄河水萦绕着云雾而滚滚流动,最终流向大海”的画面,几乎每个时代的读者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
而诗人能写出这样的恢弘画面,也正是他心胸的宽广与志向远大。
后面两句更是点睛之笔,流传千古。简单10个字,把人们从景物中带到更深的哲学世界里:想要看到更多,就要站得更远。不言而喻,人们想看到更多的不仅是风景,还有理想抱负,那也要更高的视野才能进一步达成呀。
要知道,身为四大名楼的鹳雀楼从来不缺游人光顾,尤其是在唐朝。在王之涣上楼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诗人也在上面灵感乍现,吟诗一首。
比如诗人李益就曾留下与王之涣同名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借景抒情,婉约惆怅,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感慨,和王之涣童鞋的风格大相径庭。
另外还有诗人畅当留下的《题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感受一下,是不是和王之涣的大画面气势有所差距?这就是为什么在王之涣之前,鹳雀楼一直没有声名鹊起,直到这首《登鹳雀楼》出现,人人都欲登楼观景。
这就好比这座楼无意中选了王之涣作为代言人,一首诗就成了最好的广告语,而且还是流传千古的广告效应,成就了这座网红款4A景区。
所以,王之涣这首诗告诉我们:
1、多出去看看祖国大河河山的风景,并把它带到更多人面前;2、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3、产品营销推广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包装成文化来宣传,一首诗流传千古,而且辐射的人群超越时空。
你们觉得呢?
5、登鹳雀楼,王之涣写的。诗人登上什么楼?
诗人登上的就是鹳雀楼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6、于登鹳雀楼有关的诗有什么?
1·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2·唐代: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3·同崔邠登鹳雀楼唐代: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4·登鹳雀楼唐代:吴融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 雪洗条山错落寒。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5·登鹳雀楼唐代:耿湋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6·和赵相公登鹳雀楼(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代:殷尧藩危楼高架泬寥天,上相闲登立彩旃。树色到京三百里, 河流归汉几千年。晴峰耸日当周道,秋谷垂花满舜田。 云路何人见高志,最看西面赤阑前。
7、古诗词鉴赏之登鹳雀楼,其解读及写作背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王之涣,《登鹳鹊楼》
王之涣(688一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后迁居绛县〈今山西省绛县)。开原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被诬去官,乡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县(在今河北)尉,天宝元年病逝,葬于洛阳。王之涣为人任侠尚气,豪放不羁。作品音韵铿锵,被当时乐工歌女谱曲吟唱,名噪一时。他的诗作大多已散佚,《全唐诗》中仅存六首。
这首诗是写景诗的佳作,也是绝句中的名作。其特点:第一是描写生动,用字恰切。它写出了鹳鹊楼的特色,依山临河,不止一层。"依"字形象生动,勾勒出旷野落日的景色,"入"字雄浑有力,写出了黄河奔腾向海的气势。第二是感情饱满,蕴含哲理。诗歌不仅表达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而且能够给人启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要使视野更开阔、深远,就要立足更高,就要奋斗不息。 此诗对仗工整。两联都是对偶句,"白日"对"黄河""依"对"人","山"对"诲","尽"对"流","千里目"对"一层楼"音韵和谐,读起来柳杨顿挫,自然流畅。
8、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在山西哪里?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就在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因常有鹳雀栖息于楼上而得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于元初成吉思汗进攻中原后,毁于战乱,仅存故址。明代时,故址还在,但后来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连故址都难觅踪影。
1997年12月,永济市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直至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唐宋之际文人、名士荟萃于此登楼赏景,直至明清,楼被毁,仍有很多名士登临蒲州西城楼凭吊,他们都了留下许多千古名篇,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出名。尤为奇异的是,游人站在楼下盛唐广场上,用力跺脚或用手击掌,甚至能听到“喳、喳、喳”的极似鹳雀叫声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