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古诗(陆游的《示儿》诗为什么那么感动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陆游的《示儿》诗为什么那么感动人?
旅游这首《示儿》即使在现在也经常被人引用。比如有国家情怀的人会借以在台湾问题上说出这样一句话。也经常在中国足球与世界杯中稍作改动以抒发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渴求与希冀。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千古绝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词的大意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都已经学过。现在基本上有多一半人都能背诵。
此诗所传达的是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也表达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成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诗句必将流传千古。
2、《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什么?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评论到: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读陆游的诗,是很容易被其感动的。放翁的诗带着一生的执念,不论是对爱情还是对祖国,都充满了深情。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那一年,放翁八十五岁,他最后一次来到沈园,繁花依旧。六十年了,六十年来对唐婉的思念,六十年来的无奈和愧疚,就仿似一帘幽梦,此刻他终于相信一切都已化作尘土,终究是可放下了。
放不下的就剩下一件事,被女真族占领的国土此刻仍未收复。但放翁知道自己已等不到那一天了,沈园归来数月,弥留之际,他写下了这首《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就是给儿子看的意思。不少诗人都写过这诗题,包括韩愈等大家。但当我看到题目,第一联想就是这首。“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放翁这临终的哀音,在八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回响,催人泪下。
这是一种何等真挚的家国情怀。这一种执念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关切,还体现在对民族的自信,放翁相信,总有一天,宋军会挥师北上,收复失地。所以他嘱咐儿子,家祭时一定要把这消息告诉他,这样他也含笑九泉了。
朱自清曾将这首诗称为爱国第一诗,我认为当之无愧。你的意见呢?
3、《示儿》全诗是什么?
《示儿》全诗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全诗原文如下:示儿 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赏析:1、《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2、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3、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