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槐乡五月》教学设计,课文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案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插图画风引发了巨大争议。部分网友表示插图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存在明显审美差距。

5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 回应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并将举一反三,全面评估所出版教材的封面、插图,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

教科书,是陪伴着许多人成长学习的工具。

书本里,买橘子的“父亲”蹒跚的背影令人动容,汪曾祺笔下“冒油”的鸭蛋惹人垂涎,还有发型乱得仿佛刚睡醒的爱因斯坦……

教科书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独特却又共通的记忆。

课本里的插图,是谁的美术启蒙

有谁上学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在课本上临摹插图?一幅幅插图,构成了我们心中的“名场面”。

《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挑山工》: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

《少年闰土》: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飞夺泸定桥》: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将相和》:他(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课文里的食物,好像都很好吃

有些人,总能被教科书中的一句话馋哭。白天在学校学了课文,恨不得回家就能吃到一模一样的:

《我的于勒叔叔》里的牡蛎需要用手帕托着吃。

《槐乡五月》里的槐花饭,至今都是多少人5月的必吃美食。

《端午的鸭蛋》里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从此,我们都知道了“鸭蛋要冒油的才好”。

《金色的鱼钩》里的鱼汤,即使没有佐料,也鲜美异常。

《孔乙己》里4文铜钱的酒须得搭配1文的茴香豆。长大后,我们知道了,茴香豆就是蚕豆,确实挺香的。

《故乡的杨梅》里“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的杨梅,软嫩、香甜。

课文里的名人,原来长这样

头发和胡子都白了,头发有些长,看起来有些乱……你印象里的爱因斯坦也是这样的吗?

那么,朱元璋呢?海明威呢?他们在你的脑海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那时候,刚发下来的课本是要第一时间先翻一遍的,看看这学期又要背几篇课文,还看不太懂新学期的知识,就只能先看看插图……

课本中的插图,对许多人而言,不仅仅是一张图片,它曾是我们与世界、与历史沟通的一扇窗,构成了我们心中对世界与历史的初印象。

即使十几年、几十年过去,这些插图始终充满魅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综合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856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