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雨》教案,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父亲、树林和鸟》优秀教学设计

23.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学难点: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方法

1.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中,“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畅”可借助熟字“场”识记;“黎”可语境识字,放到“黎明”一词中,理解“黎明”是指天快亮的时候。“猎”可用字源识字,造字本义:动词,用训练的狗抓捕野兽。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蒙、鼻”横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字形再书写,注意多个横画间要写得紧凑,“蒙”字下边部分不要少写横,“鼻”上边部分是“自”不是“白”。

2.体悟词语

我们既可以关注词语的表达形式,模仿学习语言,在语境中揣摩“幽深的”“雾蒙蒙的”“闻了又闻”“凝神静气”“树一般兀立的”“浓浓的”“苦苦的”等这些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感受这些词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借此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父亲的形象。

3.朗读课文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方式记叙。读懂对话,可以借此寻找到课文记叙的线索,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能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积累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习语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文本规范的书面语言。本课有不少优美的语言值得学生学习、积累并内化,为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保护小鸟的事例和有关鸟的知识。

(3)搜集作者牛汉的相关资料。

(4)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和用生字组词,能对会写字进行归类,可以自己总结易错字的易错地方,和同学交流。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5)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学校是孩子们的家。孩子们,那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出示:蓝天、小河、草丛、学校等图片)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保护小鸟的事例。

预设:春天的一个下午,朱小伟在放学回家的路旁发现了一只腿部受伤的小鸟,连忙把它捧回家,找来药水、棉球、纱布给它包扎好。经过几天精心地喂养、换药,小鸟终于抖动起翅膀,用小眼深情地望着小伟。为了让它恢复体力,小伟带它到院子里试飞。每当空中飞过喳喳叫的小鸟时,它便侧头东张西望,好像想和空中的鸟儿一起飞翔。

3.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教师板书:父亲、树林和鸟)我们今天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也十分喜爱鸟儿。(课件出示课文题目)

4.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感觉课文题目很有画面感,三个词语并列,很容易想象画面。

生2:是的,我觉得课文描写了父亲、树林和鸟之间的故事。父亲一定是课文中最重要的角色。

它们之间的顺序能调换吗?(不能)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生平简介:牛汉(1923—2013),原名史成汉,生于山西省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文学成就:《悼念一棵枫树》获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主要作品:诗集《彩色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等,散文集《萤火集》等。

6.那么,父亲与树林、鸟之间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设计意图:图片、故事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伊始,就和学生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仅能激发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热情,还能把学生快速带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同时培养了学生“读了课文题目,就有疑问,有疑问就带着思考去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看看能读懂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

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

课件出示:黎 凝 畅 瞬 猎

重点指导:“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不要只读半边,“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黎”可根据语境识记,放到“黎明”一词中理解,“黎明”是指天快亮的时候。“猎”可用字源识字,造字本义:动词,用训练的狗抓捕野兽。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ɑ.抽生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b.齐读课文。

3.理解字义。(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雾蒙蒙:雾茫茫。

凝神静气:聚精会神,气息平静。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惊愕:形容因吃惊而发愣。

翅膀:昆虫的飞行器官,一般是两对,呈膜状,上面有翅脉,有的前翅变成角质或革质。通常又指鸟类等动物的飞行器官。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

朝、雾、蒙、鼻、总、抖、露、湿、吸、猎、翅、膀、重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抖、湿、吸、猎、膀

左右同宽:朝

上下结构:雾、蒙、鼻、总、露

独体字:重

半包围结构:翅

(4)老师范写。

(5)易错字指导:“蒙”下边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鼻”上边部分是“自”不是“白”。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6.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以学生预习中的疑问为起点,以查促学,聚焦难点,重点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三、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出示: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作上记号。②在文中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1.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师小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我”走过一片树林。在“我”和父亲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概括了全文,我们把概括全文的句子称为中心句。

课件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3.默读这句话,从中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指导朗读:“一生”“最”重读,突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这一类文体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指导概括,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构建: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内容,你觉得哪句话最合适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文中的关键句或段落。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牛汉的《父亲、树林和鸟》,初步感受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2.同学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内容写具体的。

设计意图:复习中聚焦初读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聚焦“提领而顿”的关键话题,开启本课的开放性对话学习。

二、品读欣赏。

(一)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树林和鸟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1)交流一:林子里有不少鸟。(看)课件出示: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①“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一片树林笼罩在雾气中,树林里朦朦胧胧的,看不太清楚。

作者写出了树林幽深朦胧的样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如此难以辨认的环境下,父亲依然能够发现鸟的踪迹,凸显出他对鸟的熟悉。

②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能感受到父亲喜欢鸟?(“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说明父亲望得仔细,闻得认真,也说明父亲对树林和鸟非常熟悉和了解。)

③你能尝试着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一下父亲当时的心情。(学生自由做动作)

预设:父亲很高兴。

④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⑤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说明什么?(说明父亲善于观察,也说明他喜爱树林和鸟,所以才会这么了解树林和鸟。)

⑥关注描写“我”的反应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ɑ.自己读读这一组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

b.通过“并没有看见、并没有听到、茫茫然、没有找到”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并没有看见、并没有听到、茫茫然、没有找到”这些词是通过“我”的反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熟悉和喜爱。)

c.从“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体会到父亲与树林已经融为一体了。(

2)交流二:还有鸟味。(闻)课件出示:“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对鸟的喜爱?(轻声、生怕)②生模仿父亲的语气和样子读。③文中“我”的表现:

课件出示: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体会:父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人。

④父亲的回答:

课件出示:“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ɑ.这两段对比起来读,你有什么发现?(在鲜明的反差中看到了一位了解鸟儿的父亲。)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b.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读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c.指名读。

(3)交流三:鸟要准备歌唱了。(听)

课件出示: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①“真的”这个词可不可以去掉?

教师指导:不可以。通过这个词,我们看到一个对鸟儿习性十分了解的父亲。“真的”体现了一种惊喜之情。

②指名读,齐读。指导朗读:读出惊喜之情。

课件出示:“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③思考:“此时”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父亲此时也最快活”?(“此时”指鸟儿歌唱,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因为父亲爱鸟,所以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刻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这句话是“我”对父亲爱鸟的具体说明和赞美,与第1自然段相照应。)

④指名读,男女生赛读。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4)交流四:容易被猎人打中。(忧)

课件出示: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①思考: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ɑ.小组讨论交流。

b.教师指导总结:父亲的话既有对鸟飞离树枝的愉悦,又有对鸟被猎人打中的担忧,这一矛盾心理足以说明父亲爱鸟的情怀。

②指名读。

指导朗读:前半句语气要欢快,后半句语气中要带有忧虑。③“我”的表现:

课件出示:“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ɑ.“惊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吃惊而发愣。)

b.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我”对鸟的习性一无所知。)

④指名读父亲前后说的两句话。

课件出示: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思考:这些话说明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的表现与“我”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善于观察且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的人。

(二)讨论升华

课件出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

2.全班交流。

师小结:因为父亲善于观察,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如果父亲是猎人,小鸟们的生命就会有危险,所以“我”很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由此,更加表现父亲的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三)摘抄积累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预设:我喜欢“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因为“我”和父亲都是十分爱鸟的人。

设计意图:在建构主线话题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积极钻研文本,在多句对话中关注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我”与“父亲”鲜明反差的描写中,从“看、闻、听、忧”多维度感受,逐步形成对父亲、对树林、对鸟儿喜爱的立体认知。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父亲”可以和后面的词语调换位置吗?预设:不可以。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在教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例如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弦外之意。

成功之处: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爱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

教学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要多花点时间,多重视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373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