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有可能实现「情绪自由」吗?

写在前面

最近看了知乎的薪节目《在明天之前》,很期待看看知乎的两位知(女)友(神)分享她们对于职场的一些认知(结果第一期两位都没来,但姜思达有很多观点,还让我挺惊喜的。

这期的话题是:当代年轻人如何在「管理情绪」与追寻「情绪自由」之间寻找平衡?

职场上,有可能实现「情绪自由」吗?

我先明确一下定义:什么是情绪自由?什么是管理情绪?

有人认为是像石佛一样,喜怒不形于色,才是「管理情绪」;肆意发泄不爽,就是「情绪自由」。

这一定程度上如今的自媒体需要背锅,很多自媒体为了营造劳资矛盾(其他矛盾也不敢碰,只要天天碰瓷资本),天天编造一些00后整顿职场的爽文爽视频。

但这种肆意发泄的「情绪自由」并不是合适的情绪自由,反而会误导部分年轻人,以为在职场上拍桌子对骂,才是坦诚直接。

2023年,世道本就不容易,希望做自媒体的,有些影响力,不要霍霍自己的粉丝。

其实,在职场上,追求情绪自由(表达情绪)和管理情绪并不矛盾。

举个例子,有同事因为自己工作做不完,强行给你塞过来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你加班的时候,你会如何处理?

假的「情绪自由」:我艹,自己的屁股自己擦,我又不是你妈

假的「管理情绪」:好的,我尽量配合

真的「情绪自由」+「情绪管理」:

我理解这是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是你的责任)。明天上班的时候(记住,现在已经下班了),我们可以尽早约个会议讨论一下。分别叫上我们的上级(我做什么工作是你来定吗?),讨论一下如何在不影响现有各自项目的情况下(我不闲,我也有我自己的项目),还能合理支持你的工作(不合理的工作,咱不干)。 

你既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也很好管理了自己的情绪。

情绪自由 ≠ 不顾及同事感受

我之前在《面试时,如何做让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写过我的观点: 

本质上,企业面试我们,面试官内心有三个问题: 

Can you do the job? 考察工作能力

Will you love the job? 考察工作动力

Can we tolerate working with you? 考察团队合作的能力

如今的职场已经是分工细化的时代,每个人各有所长,不可能完全摆脱其他人,不与其他人合作。 

《在明天之前》里作家双雪涛就提到:他作为一个作家,平时不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可以做到情绪自由;但在与他人合作的时候,还是需要顾忌对方感受的。 

而姜思达的观点,代表了很多职场人的观点——情绪稳定的人,可以信赖。 

作为同事,我能理解我的同事有抑郁症,我会尽力在沟通中照顾他的情绪,但如果他在办公室里摔电脑,我想的就是「还是要躲着点他」;作为同事,我能理解我的同事在失恋后情绪不振,无心工作,我会建议他休假调整一下心态,但如果他一个礼拜后回到公司,依然是魂不守舍,影响工作状态,我就很难把重要的项目交给他了。 

我真实工作中遇到过一个同事,就那么一次开会,我就再也不想和她有任何交集。 

起因是我们独立做了一个项目,只经过了合规审核,没有事先和她通气(不通气的理由是,她一贯反对我们做任何新项目,我们团队索性来一个生米煮成熟饭)。 

结果她在会议里控诉我给她增加了不该有的工作量,我自然就顺口问了一句: 

「方便说一下,你现在的工作主要是什么?我们给你增加了多少工作量?」 

她立即呛我: 

「你是我领导吗?我的工作量你凭什么管?」 

我的回复是: 

「你放心,我不是你领导,也不会去管理你,但你提到了我们给你增加了工作量,那自然我想问问你的工作量是怎样的,我们再讨论一下,如何能把工作量降低回去。」 

后来,在和HR聊天时,HR也抱怨这位姐姐,说她开会时,突然之间泪流满面开始哭诉工作安排不合理……搞得一桌领导们无所适从。 

说到底,职场上每次合作,我们都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的未来交到同事的手里,这就是基于互信。 

我当然希望,也有理由去找一个情绪稳定的同事,值得信赖不会掉链子的同事。 

反过来,如果我们希望得到更多机会,我们也需要打造一个能够控制情绪,不会失控的专业形象。这样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职场上,有可能实现「情绪自由」吗?

管控情绪 ≠ 好好先生

但同时,管控好情绪,做一个可信赖的人,不等于做「好好先生」——别人说什么都答应。

相反,管控情绪,意味着你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举个例子,几年前,有一次,我在办公位上写邮件,我的一个下属慌慌张张把电话给到我,对面是客户在质疑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要求我们补送几个项目。

我真的是一脸懵。我能理解下属在遇到难题时找领导帮忙,但直接把客户电话甩给我,希望我来给她解围……我真的是没想到,毕竟我对项目介入很少,一旦说错话,只会被客户抓住把柄。

当时,我很生气。

和客户聊完电话后,我和下属单独约了一个会议,放在半小时后。

会议上,我直接告诉她,我很生气:这不是正确的工作方式。

在遇到无法说服的客户时,你要做的是先把别人的诉求记录下来,然后挂掉电话,我们在办公室一起商量对策,而不是直接把你不了解全貌的上司推出去,拉我一起下水。

但生气归生气,我特意要求自己把会议安排在30分钟后,就是要确保我不会大声吼我下属,我不会言辞激烈伤害了小伙伴的自尊。

其实5分钟后,我就已经没有那么着急上火了,我花了点时间,找了公司里关于提升沟通能力的内训课程,建议我的下属在2周内学完。

后来,她离职了,我们成了朋友。

她说,那天看我脸色特别难看,以为倒大霉了;但没想到我就表达了自己有情绪,然后就让她学课程,所以就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酷的上司,值得交朋友。

当我们讨论情绪自由的时候,我的理解是我们需要表达出我们的情绪,让别人清楚知道我们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发泄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句话,我想分享给所有做管理的职场人。

我理解中高层有业务压力,但是发泄情绪,骂人骂得整个会场都听得见,不是我们应该享受的情绪自由,相反越做管理,越需要掌控情绪。

你需要下属理解你,支持你;而不是需要下属害怕你,讨厌你。

了解了这个大背景,你往往会发现:一字一顿,看着对方表达态度,比在对方面前拍桌子骂娘更有效果。

职场上,有可能实现「情绪自由」吗?

如何管理情绪

每个人管理情绪的方式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但如果长期失控,可以考虑下面几种方式: 

1)向内探索:发现你的雷区

恋爱的人会特别有感触,有人在恋爱时痛恨听到分手,有人痛恨听到对方批评自己的家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雷区。

工作场合里,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雷区在哪里。这样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才能做好准备,控制我们的情绪。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思考,为什么这个点会是我的雷区,我的思考逻辑是什么。有没有解题方案。 

2)自我激励:告诉自己「我很棒」

我自己的情绪问题,往往来源于巨大的工作压力。 

尤其是一些公开演讲,或者是大型活动时,我的同事往往会发现我坐立不安,到处晃悠,试图检查有没有出错。 

但后来,我学习了一次TED分享《如何与压力做朋友》,对我启发很大。 

之后,在压力山大,心跳加速的时候,我不再为自己担心,反而我会告诉自己: 

压力不仅是一种负面的体验,它也可以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和动力,心跳加速就意味着我的身体已经做好了准备。

通过这种方式,我从此将压力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我就不会再为压力担心了。 

职场上,有可能实现「情绪自由」吗?

3)自我调整:休息一段时间
这就是我选择的方式。

我的秘方是,等。 

无论准备说什么,我先等10分钟。 

有时候,5分钟后我就会意识到,刚刚没有必要那么愤怒。 

当然我是等10分钟,你也可能选择休假2天调整。 

4)设定边界

我太太是老师,我偶尔也会发现,她可以很严肃地批评一个小朋友。 

然后,下一节活动课时,她又和这个小朋友有说有笑。 

这可能是小学老师的必备技能吧,她在工作中一定有处理情绪的部分。 

但按照她的话,事情过了就过了,不要纠结。 

我不是那种性格,有些时候,比如说我喜欢的球队输球了,我都能偷偷不爽一天。 

但现在我也逐渐学她,设定明确的边界,工作的事情,不要带回家来不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要太过于把情绪都投入在工作场景里,从而让我的情绪投射在家庭场景里。 

当然,我很认可姜思达的情绪管理方式,我感觉他可能是没少发疯,也没少吃过发疯的亏。 

所以才能设计了如此精妙的情绪管控策略,直击自己内心的软肋: 

发疯影响财运 。 

职场上,有可能实现「情绪自由」吗?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3744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