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2015浙江高考作文(如何评价浙江省写作协会发表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

2015浙江高考作文(如何评价浙江省写作协会发表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如何评价浙江省写作协会发表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
  • 2、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
  • 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通报高考满分作文评卷情况,评卷组作文组组长严重违反评卷纪律,你有什么想说的?
  • 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出自一个高中生之手是否合理?
  • 5、如何评价高考0分作文?
  • 6、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 7、浙江满分作文被实名举报,涉嫌利益输送,你怎么看?
  • 8、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竟是阅卷组长的范文改编?你怎么看?
  • 9、如何看待浙江高考一考生晦涩难懂的语文作文《生活在树上》?
  • 正文

    1、如何评价浙江省写作协会发表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

    这个夏天有点忙,先是一篇低得没有底线的《平安经》问世,满书的“XXX平安”连文盲几乎都能懂,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这种数羊头的文章平淡无味,侮辱人民智商。可有的专家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大家欣赏水平不高,对这种大智若愚大音希声的经文欣赏不来。

    没几天,一篇高出天际线的神作文又石破天惊地出世了。一个神经兮兮的高考作文题目《生活在树上》,叫一般人真是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且不说高中生,就是大学中文系的硕士博士拉来溜溜,十有八九估计都要铩羽而归。可是高考场上,出现了一个不世之才,不但洋洋洒洒,而且光引用外国哲学家的名言都多达四五处,而且“嚆矢,滥觞”之类的词语比比皆是。阅卷组长陈建新大赞特赞,捧为神文,给予满分。

    这篇作文与平安经不同,平安经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一旦戳破就迅速沦为笑柄,而这篇作文是“有料”的 ,有的字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再要说此文不好就容易被叫好者回怼。不过以老夫的浅陋之经验,这种看起来很唬人的文章,其实空无一物,就是假大空的纸老虎。

    事出反常必有妖,果然! 有人在网上实名举报,陈建新长期开办作文辅导班,并且兜售自己编的作文辅导书籍。那篇满分作文就是他的辅导班学生把他的辅导书籍上的某篇文章改了一些词句写成的。这样一来,这种作文无非就是土胎上贴金装成的神像,所有的“料”就是外面那层金光闪闪的东西,揭开来看里面就是一堆土坯稻草。据网友贴图,陈建新的书中还有数篇这类范文,以名人名言开始演绎成一篇假大空的文章,这种文风极不老实,有哗众取宠之意,无实事求是之心,文风极坏,真是教坏了学生。

    当然,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本身腹有诗书临场挥就,还是押题成功背诵默写,只要没有违反考试规则,给予相应的高分也说得过去,我们似乎不应太多苛责。但有了陈建新的考前考后的操作,那这事情就值得说道说道了。陈教授这种做法往轻里说就是利用自己阅卷组长的权利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评分,往重里说就是从例文写作到高考出题再到评判都是他一手策划的,远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那么简单,很可能涉及犯罪。(他的学生比一般意义上押题又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浙江省写作协会所谓的说明其实并并不能打消大家的疑问,有一丘之貉的嫌疑。

    2、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

    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我是柳乡人,语文高级教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2020年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炉,这篇满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写,题目为《生活在树上》。但是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

    虽然这篇作文被公开之后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意见不一,众说纷纭。但争议归争议,吐槽归吐槽。《生活在树上》判为满分已是铁定事实,不能更改。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怎样从满分作文中发现和学习习作的规律和方法,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毕竟明年还要迎接高考。怎样才能写出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呢?柳乡人认为:

    博览群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对于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视野开阔、素材积累非常重要。一个人看的书多了,他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写作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他才能娴熟地用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传递自己的观点。许多网友佩服这位考生的词汇量和词语的运用能力:“嚆矢、孜孜矻矻、肯綮、振翮、滥觞、薄脊、祓魅、赋魅、一觇、玉墀、婞直”这些生僻词,你见过几个?有理解几个?我想“满分”这才是阅卷老师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和鼓励。有人说这些词语晦涩难懂,那只能说自己少见多怪。你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并不影响它是名曲。多让孩子多读书吧,别无选择。

    语言老道是打动教师的法宝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想把考场作文写好,需要巧妙的构思,广泛地征引,更需要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阅卷教师。浙大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对《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评价非常高:“这篇作文文字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因此,作为学生,除了多写多练,更要在语言组织和使用上下功夫,给人以眼前一亮、出其不意的感觉。

    写作技巧是临场发挥的锦囊

    “一篇文章定终身”。考场作文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受时间、心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考生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简述如下:1、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写作范围与要求,弄明白文章要求写什么,有什么限制等;2、确定中心:即选择有意义、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材料来写;3、写好首尾:要运用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语句锤炼的名人名言等,灵活地运用多种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4、用心写作:写作时,语言要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尽量不写空话、套话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生活在树上》这篇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欢迎大家留评交流。

    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通报高考满分作文评卷情况,评卷组作文组组长严重违反评卷纪律,你有什么想说的?

    我想谈谈看法:

    一、经过三人阅卷,有给35分的,有给55分的,最后陈建新给满分,一锤定音。难道因为陈建新是组长?难道该文章真值得给满分?前者印证了权力的力量,权力代表规则,权力可一锤定音,这是否符合高考阅卷评分规则?我不相信,如果是这样,还要前两个老师阅什么卷?前两位岂不成了摆设?

    二、陈建新利用其资源优势,办班开讲座,出书卖高价,看来陈建新发了不少财,这种行为是否符合教育部之规定有待考证。办班明显不符,出书可以,卖高价是否经相关部门核准?

    三、陈建新利用高考阅卷组组长之身份大势炒作,其目的: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借炒作以谋取利益。身份是党和人民给的,利由其个人独享,难怪现在有那么多人削尖脑袋钻权,不择手段弄权,权与利相连,权与名相随。

    建议:一是今后参与高考阅卷者要德才兼备,德为先。否则,则影响考试公平;二是参与高考阅卷者不能年年是同一人,特别作为阅卷组长,命题、阅卷是保密工作,包括命题人、阅卷人也得保密。

    4、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出自一个高中生之手是否合理?

    奇葩提问。

    高考所有作文都是出自高中生手里,故其中的满分作文也必定出自高中生手里。

    层次不同的作文,有层次不同的给分要求。

    比如,中考的满分作文,其要求是应该低于高考的满分作分。

    所以,高中生的满分作文只是用高中生应有的水平未衡量的,并不是用一位大作家的要求来要求的。

    也就是说,尽管是高考满分作分,也不是说此作文就十分完美,亳无瑕疵。

    就如同高中数学打了满分,也只是用高中数学的知识要求在衡量它,绝不是说,在检测整个数学知识领域这个前提下此考生也能打个满分。

    5、如何评价高考0分作文?

    很高兴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能够在高考时故意把作文写成“0”分的少年,要么是过于意气用事,要么是对高考完全不屑一顾。

    咱们仔细分析下,“0”分作文出现的情况有哪些?

    1、交白卷。

    这种情况,有可能考生对高考不屑一顾吧!可能他有更好的人生规划,考试只是为了应付。

    也可能家庭比较富裕,孩子比较个性,上不上大学没关系,出国留学才是他的选择。

    还有种可能,小朋友想好好写的,可是没时间动笔或者根本不会动笔。这样的话,确实有点惨了!

    2、不按常规出牌,就是耍个性。

    年少轻狂的人们,总以为自己如同救世主一般,除了自己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就连高考都不放在眼里。他们想通过这张卷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全不顾及考试的规则,结果痛快了自己,可是只能得“0”分。

    3、就是想得“0”分,不为上大学,只为成网红。

    每个人走的路不一样。有些人靠考高分,被人人称道,有些人则靠“0”分吸引别人眼球。这种方法很特别,但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是不是有点玩火?

    其实,故意考“0”的一般家庭的人,后来后悔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骚年们,即使年轻,即使天不怕地不怕,但做一些重要决定时,要多一点理智吧。

    人人都年轻过,也荒唐过,只要别伤害别人,不危害社会就好,但是我们也要为自己的未来多些规划才好。加油!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谢谢!

    6、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我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每年的高考季,各省市县的高考状元,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同样,对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众说纷纭,网评不绝于声。

    今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一经媒体公布更是引起热议,批判和赞美两种声音可谓针锋相对。

    这篇《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据说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把此文打成满分。

    专家组认为这篇作文文字老到,虽然晦涩但其实思维深刻,而且稳当具备。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有人认为此文故弄玄虚,显摆学识,没有货真价实,辞不配位;有人认为其文写作手法高超,思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该得满分。

    笔者认为,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写此文他(她)完全没有错。通过此文,一方面展示其所学综合知识和文化课程的掌握运用能力,致于用什么体,用什么词和表达何意,是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所面对的是阅卷老师和评卷专家,一切以得高分为目的,一切以投其所好为出发点,就像写专业论文针对其专家一样,这是客观现实。

    从阅卷老师和评分专家的角度看,一篇作文的优与差,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同一作文,一位老师给评了39分、第二位老师给了55分、最后却给了60分满分三种差别如此之大的结果。

    其实给作文多少分,这是专家老师的权力,且已成定局。如过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总体是绝大多数人给予好评。现如今的满分作文似乎比那篇用文言文表述的满分作文更晦涩难懂。这也许是遭诟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想,满分作文的评出并公布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它就会成为一种方向标和导向旗,后面的莘莘学子就会学以看重。所以语文中的作文应更在于文笔流畅、通俗易懂中反映思想性或哲理性,在叙事、论述中表达真情实感。

    我是@石润居 您对浙江2020高考满分作文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讨论点评!

    7、浙江满分作文被实名举报,涉嫌利益输送,你怎么看?

    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难脱利益输送之嫌。

    我们先来看看陈建新的头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浙江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文学院特约研究员,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陈建新密密麻麻的头衔中,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头衔,看似没啥却很打腰,因为这个头衔掌控着评判高考满分作文权力。

    而陈建新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二十年,因而浙江许多中学邀请陈建新开办高考高分作文讲座,许多媒体平台邀请陈建新直播高分作文讲座,这些讲座与直播会是免费的吗?如果免费,鬼才会相信。

    市面上还有以陈建新为主导的大量高考满分作文评析类书籍出售。而今年被举报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简直就是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一书中,2019年满分作文《书写自我的生活》翻版。只不过《生活在树上》又加了些生僻字,为一堆名人名言背书。

    而陈建新又在第一时间向媒体披露了《生活在树上》的评分过程:第一位阅卷老师只评了39分,第二、三位阅卷老师却评了55分,最终由陈建新拍板为满分,并将此文当做范文评析。

    如果浙江考生看到陈建新拥有如此大的阅卷权力,谁都会去听陈建新的讲座,去买陈建新的书。然后了解一下陈建新的喜好以效仿之。

    高考能多一分就可能碾压几千人,如果多上5分、10分就已经了不得。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之事,谁也会这样追捧陈建新。

    难怪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的温儒敏教授,前几天,针对这个高考作文站出来说了这样一句话:“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可陈建新就是违规操作了,让所有浙江考生看到了他拥有如此大的评分审阅权。

    而我们再看这篇《生命在树上》,就是简单的名人名言与生僻字拼凑。

    嚆矢:hāo shǐ。滥觞:làn shāng。振翮:zhèn hé。肯綮:kěn qìng。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祓魅:fú mèi。玉墀:yù chí。婞直:xìng zhí

    我们看看这些生僻字,既便是中文系学生估计能认出并知道啥意思的也寥寥无几,《生命在树上》终给人一种不会说人话的感觉。可这就是陈建新的喜好。

    《资治通鉴》中曾有两个故事:“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故事之一:吴王阖闾喜欢剑术,遂在宫中蓄养大量剑客,每天比武练剑,于是吴国百姓热衷练剑弄得浑身是伤。

    故事之二:楚灵王喜欢腰肢纤细之人,于是大臣为减肥饿得头晕眼花,上朝都要扶着墙,宫中嫔妃们为争宠,争着不吃饭,甚至多有饿死之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而陈建新所好又给浙江高考作文带来什么影响呢?

    《南方周末》写了一篇报道:“南方周末记者,查阅了13篇网络上流出的浙江省2017-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发现将西方哲学家、近现代作家,作为引证材料最为常见。超半数作文中,出现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黑塞、加缪、斯宾诺莎、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名字。”

    我们看了《南方周末》的调查,感觉浙江高考高分作文,就像陈建新喜好翻版,能真正选拔出优秀文学才子吗?这对于没听过陈建新讲座、没看过陈建新书籍的学生公平吗?

    学生们12年苦读,只为最后高考独木桥一战,为了浙江学子能公平参加高考,建议浙江教育部门:一是不要再让陈建新办讲座了;二是要陈建新在卖书与阅卷中,择其一,阅卷不卖书或是卖书不阅卷;三是陈建新阅卷组长的职务,该挪挪窝了,久居其位容易出现猫腻。

    8、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竟是阅卷组长的范文改编?你怎么看?

    想到浙江满分的高考作文,这个人写的作文和阅卷索老师有一定的联系,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怪不得有的老师只给出了39分的成绩,而且老师给出了满分,难道这里面是有猫腻吗?

    实际上这里面真的有猫腻,阅卷组组长陈某某和这个考生之间实际上有一定的利益联系的。考生实际上是陈某某的学生,并且指导过考生。他写过相似的作文,而且陈某某老师的经典例文也是由这篇文章改编的。所以双方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毕竟一个学生写出这样生僻的作文,在范围上和心理上都是超越了同龄人的,一方面说他写得好,写得非常好,但是它又好在哪各方面呢?就是因为我们不认识,不了解,不知道,才会说他的好嘛。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通俗易懂,也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现实。

    对于阅卷组长改的这篇作文和考生本身之间就是需要彻查的,不管有没有超纲?或者是他们之间的联系,既然有人提出了质疑,那我们就顺着这个去查一下根源。给其他考生一个公平,也是给广大社会一个公平。

    9、如何看待浙江高考一考生晦涩难懂的语文作文《生活在树上》?

    最近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人说它晦涩难懂,有人说它老道深沉。其实正因为有了争论,才说明它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只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许这就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这篇作文中使用了很多认为诘屈聱牙的词语:.嚆矢、.滥觞、振翮、沉锚、肯綮、祓魅、赋魅、祓除、玉墀。这些词语很少在文章中出现,所以不得不让人借助词典才能理解意思。

    这其实牵扯到语言的风格问题,有人喜欢平淡自然、明快浅显;有人喜欢委婉含蓄、简捷洗练;有人喜欢深奥险怪、生涩拗口。而作为写作者语言的风格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来说,开始语言平淡,有了一定的阅读和积累语言变得生动,写作成熟后语言又会趋于朴实。作为一个高中生能在作文中使用这些艰涩词既说明了他写作正走向成熟,又说明了他胸有点墨。

    作为高考作文,我相信所有的考生都会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写作方式,当然也包括语言的表达。没有人会冒着风险试图博取改卷人的眼球来证明自己的文笔不凡。四十分钟的作文时间,如果是故作惊人炫技的话,不成熟的作者也是根本做不到的。

    读过作文以后,我相信该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古文修养,而且还有广泛的阅读识记能力。这从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看出,“海德格尔”“麦金太尔”“尼采”“瓦夫·米沃什”,足以说明作者具有广博的阅读量和深厚活跃的思想。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篇作文就是尽善尽美,它仍有几点不足之处。文中论述给人以空灵朦胧感,缺少形象的比喻解说,没有物化的具体实例。语言表达的句法不合常规,有欧化的倾向。

    但这些都瑕不掩瑜,就它的旁征博引、立意深刻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我们都经历过高考,如果也是让写有关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论述题,我是写不出如此出彩的文章。

    现在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时阅卷不是由39改为55再改为满分,而是直接定为满分,那大家是不是还存在争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