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读完《追风筝的人》你有什么感想?)

追风筝的人心得体会(读完《追风筝的人》你有什么感想?)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读完《追风筝的人》你有什么感想?
  • 2、看了《追风筝的人》,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3、有没有看过《追风筝的人》的朋友,能否一起分享下感受?
  • 4、《追风筝的人》有什么读后感?
  • 正文

    1、读完《追风筝的人》你有什么感想?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作者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经验交织在小说作品中,情感真实细腻,构思巧妙,高潮一个接着一个,而且每一个高潮到来之前都会有不易察觉的隐喻,小说情节连接得很紧凑。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我们都知道“放风筝”,风筝还需要去追么?抱着好奇的态度我看了这本书,原来追风筝是阿富汗人的一种习俗,尤其孩子们特别爱玩的,如果赢得了胜利,那将会无比荣耀。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阿富汗这个陌生的名字有了认识,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生活和悲惨的遭遇。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对人性的感悟,也不禁自我反思。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亲密的友谊为贯穿全书的脉络,小说温情而又残酷,作者用细腻平淡的文字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这部小说凝聚着人性,蕴含着阿富汗民族的灵魂,正是因为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不被外人所了解的阿富汗民族,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文学中的艺术魅力。正所谓,民族的是世界的,更是经典的。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的

    原因大概是它反映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的救赎,人们人格的趋于完整。“风筝”极具象征意义,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亦或是正直、善良、勇敢、诚实。从表面上看,“追风筝的人”指的是哈桑,他是追风筝的高手,不用抬头看总能找到落下的风筝,但实际上却是阿米尔追逐正直、善良、勇敢、忠诚的风筝,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满意的阿米尔。在小说的结尾,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追到了,他将如哈桑对他那般守护着他的侄子―索拉博,拯救了自我封闭的索拉博。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这是一个小男孩的承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从始至终,从未改变。他们两个是喝着同样奶水长大的,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同一个屋檐下,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字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这意味着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或许从那一刻开始,阿米尔对于哈桑就如同“妈妈”,正如阿米尔对父亲的感情。“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在阿米尔怂恿哈桑恶作剧的时候,即使哈桑从无此想法,但还是会那样做,而且从不告发阿米尔,他心甘情愿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甚至为了实现阿米尔的愿望—拿到那个最后的风筝牺牲了自己的尊严,这需要多大的忠诚与勇气呢?何况还是一个孩子。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哪怕最后他仍誓死守护他们的家,从他的身上体现出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不变的忠诚,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这是我不禁想起了“诚信”这个在当今社会比较敏感的话题。我想小说描写了一种最为诚挚的情感,而且它让你相信有些东西依然存在,在这个鲜有人相信承诺的时代,让我们再次看到承诺背后那些美丽复杂的情感。小说的最后,阿米尔找到索拉博,并要带他回美国,他曾向索拉博承诺他永远不会将他送到孤儿院这些地方,但因为办理签证的困难他食言了。阿米尔低估了孤儿院对索拉博造成的阴影有多大,他不懂索拉博的恐惧,他甚至没有意识到承诺的重量。他的行为让索拉博在浴室里割腕自杀,虽然被救,但也自我封闭了。信任这个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一直到阿米尔与索拉博一起放风筝的时候,那感觉像是回到了1975年的冬日,他迎来了索拉博的微笑,一切都将好起来。这次换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当初的哈桑,他会永远忠于索拉博,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阿米尔,这个年少无知的孩子里潜意识里是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的,不然在他看到哈桑受到凌辱的时候他不会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我想他对哈桑的感情是矛盾的、复杂的,既有着朋友间的亲密,也有着主仆间的疏离。他对哈桑的忠诚输给了对阿塞夫的恐惧,他的正直输给了对完整父爱的自私,他选择逃避,这是个错误的选择,同时也背上了自己背叛哈桑的罪名,让他无法面对哈桑,陷入深深的愧疚与自责中。我们以为时间可以遗忘,但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在他解救索拉博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哈桑的勇敢与忠诚,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他被阿塞夫打得皮无完肤的时候,他笑了,笑起来很痛,但却是自1975年冬天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他的心病终于痊愈了,他得到了救赎。这都来自于爱的力量。三毛在《这种家庭生活》里写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而又有恩慈。”正因为如此爱才弥足珍贵与伟大,它能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净而美好。

    反观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看到摔倒的老人视而不见,有多少人看到别人深处苦难却袖手旁观,有多少人为了利益而造假,有多少人会受到心灵的鞭挞,有多少人会为自己的懦弱和谎言赎罪呢?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些,甚至会有点心安理得,得过且过。“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善良的,但外界的种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人格。我们很难去承认,很难去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用华丽的谎言来说服自己欺骗别人。每个人都曾因害怕而说谎,因懦弱而逃避责任,因年少无知而犯错,我想成长的艰难与痛苦就是直面自己内心灰暗厌恶的一面,正视它,克服它,战胜它,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坚强。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苦难与来自良心的折磨才能慢慢磨去棱角,丢掉自私,学会平静地接受遗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只要追逐的风筝,追逐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其中意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每个人都能如结尾处阿米尔那般,那么这个社会也将会是充满人性的,和谐美好的。

    2、看了《追风筝的人》,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以前读《追风筝的人》,我感动于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几年后再去翻阅这本书,就会发现自己当初并未读懂其精髓与深意。

    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都会遇到一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我也遇到过。他是与我没有血缘关系却骨血相融的人。

    我自问,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如此懂我。

    我自问,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让我如此信任和敬服。

    我自问,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付出这么大的心力来教我如何过好这一生!

    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法帮助和拯救我,就像我也无法劝得动他。

    就算是你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就算是愿意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他能够帮到你以及参与到你人生的部分也少之又少。

    人生的路,没人能替你走一步!终究要你亲自抵达。

    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而那些所谓的安全感,存在感,也都是需要自己去给的,并不能通过任何外在的人或者物来获得。

    这些都是在后来我开始梳理内心,关注自我成长之后才明白的道理,以及才真正汲取到杨德昌导演在他的电影《一一》里,借用男主演说出来的那句:

    人不可能让另一个人教他怎么活下去,怎么过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吗?

    回到开头《追风筝的人》,我们都记得哈桑对阿米尔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可更要记得的是,多年之后,拉辛汗在挂电话之前,意味深长地对阿米尔说:

    那儿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这条路上可能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不曾停歇,可你总要一个人去走!

    阿米尔踏上了这条路,尽管艰难险阻,但他最终才得以人格的完整和生命的安宁。

    感谢你的阅读。感恩相遇,来日方长。

    作者:一紫,一个朝内探索的写字人。关注自我救赎与成长。

    3、有没有看过《追风筝的人》的朋友,能否一起分享下感受?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是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由于动乱而定居美。此书2003年出版,一经问世,便震惊世界文坛,令世人哗然。同时让各路读者见识了一个别样的阿富汗。

    《追风筝的人》,算我买《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附属品,因为我是奔着马尔克斯去的。买回来,打开塑封,没想到,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附属品。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藏激流,正如《华盛顿邮报》对它的评价的那样: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

    书中最美丽最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小仆人哈桑说给小主人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七个字,像七颗夜明珠,不仅照亮了动乱中的阿富汗,也让全书变得熠熠生辉。小说已经问世,这句话便成了盛行世界的经典。正是这句力量无限的话语,巨浪一般,一次又一次拍打着我的胸膛,赶出我的眼泪。

    这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书,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读完了。读的过程,我一直试图解救阿桑,殊不知,是阿桑在拯救我。他始终保持纯洁、童真、不求回报的心态,来对待阿米尔。就算被嘲弄,被侮辱,被栽赃,被欺凌,他纯洁心灵没有改变,反而变得更加高贵。他是仆人,但心灵的纯洁无人能及,在动荡的阿富汗,令达官贵人望尘莫及。我认为,阿桑才是那个时代的贵人。

    当看到阿桑初次被一帮流氓堵在巷道,脱掉裤子,从他身后干龌龊之事那一刹那,我的心莫名地在战栗,在疼痛。阿桑的血没有流出来之前,我的眼泪提前抵达。这种男孩蹂躏男孩的情节,我是第一次读到。《追风筝的人》告诉我,受时局影响的阿富汗,原来等待弱者的并不是炸弹和子弹,比武器更冷漠的,是人性!惨无人道的人性!令人发指的人性!使人毛骨悚然的人性!

    如果这一幕是无知或者丧失人性的孩子所致,后面发生的好多故事,使人欲哭无泪。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这一幕,我不禁想起惨死在斗兽场上的猛兽,如果动物和人在临死前都发出哀嚎,这对情侣会像猛兽一样嚎叫吗?

    当看到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身体,跳着街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一度合上书本,让自己激动的情绪得一平复,但根本没用,我的脑海里,依然是男孩跳舞的画面。感叹作者的大胆之余,我在拷问,如果换做我来执笔,该如何描写这个男孩的不幸?卡勒德.胡赛尼果然是非常出色的道德寓言家!

    阿米尔是阿桑的风筝,但线却攥在阿米尔手中,阿富汗人都有自己的风筝,线却攥在发动战争的集团手中。

    结尾,我想说,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心目中的风筝,愿绳索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4、《追风筝的人》有什么读后感?

    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是“我们有什么权利指责别人的过去”。不是所有的人物都像狄更斯塑造的那样,好人好的纯粹,恶人恶的透彻。像阿米尔这般,才是最真实最贴近于现实里的人。

    难道犯了错的人就十恶不赦,不配得到宽恕和原谅吗?

    故事里的哈桑和阿米尔是不同的两种人,哈桑正直善良、忠诚勇敢,阿米尔显得懦弱胆小、没有担当、有自己自私的小心眼。哈桑明知阿米尔躲在角落里看着自己被凌辱,仍然选择为阿米尔守护那只蓝风筝;阿米尔却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若无其事。

    事后又怎么样呢?哈桑选择了默不作声的原谅,而阿米尔既无法坦诚这件事,也无法原谅自己。最后,阿米尔陷害哈桑将他逼走,自己随父亲逃往美国定居,在那里有了自己的小家,如愿成为了一名作家。

    20多年来,阿米尔始终无从逃避自己的内心,他会时常想起哈桑,想起他被凌辱的那条小巷,还有那只蓝风筝。这一次,他选择挺身而出,为自己所犯的过错。

    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返回故乡才知道哈桑为了守护他们家的房子,被塔利班枪杀了。哈桑的儿子被万恶的阿塞夫带走了,就是那个凌辱哈桑的恶棍。为了救出哈桑的儿子,阿米尔赤手空拳和阿塞夫决斗险些丧命。而后,又费尽周折获得抚养权,将哈桑的儿子带回美国抚养。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说了哈桑对他说过无数遍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20多年来压在阿米尔胸口的石头被粉碎了,他重新成为了一个好人,也成为了一个好父亲,一个好朋友。

    有人说,阿米尔根本不值得被原谅。我想说的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青少年时期、成年以后,我们都无法避免犯错,无法避免去走一些弯路。如果一个人真心悔过,尽自己所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弥补过失,他真的不配获得精神救赎吗?如果你是犯错的那个人,你是否还会这样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