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读后感(看了文学作品《生死场》,你有什么读后感?)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看了文学作品《生死场》,你有什么读后感?
坎坎坷坷人生路,恩恩怨怨不了情——萧红的爱情故事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中国现代女作家。成名作《生死场》,遗作《呼兰河传》。在她短暂坎坷的31岁的生命中,尝遍了人生的千难万苦。尤其是她两次怀着前任的孩子再婚的经历一直让世人玩味。人们纷纷著书立作,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她的感情生活。
《萧红》剧照
《黄金时代》剧照
2013年宋佳和黄觉主演的《萧红》和2014年汤唯和冯绍峰主演的《黄金时代》相继上映。巨星云集的电影在当代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萧红热。很明显,人们对萧红情感的关注远多于对她作品的关注。
顺便提一下,我个人觉得黄觉性感无比。
很多人说渣男可恨,怜她遇人不淑。但是,我读了萧红的很多资料,却认为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她但凡自重自爱一点,在感情上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一、1911年——1930年,19岁之前的萧红在呼兰小城
萧红15岁在呼兰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呼兰县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1927年,萧红与当地一个小军官的儿子汪恩甲定亲。汪恩甲也算相貌堂堂,订婚后,他辞去小学教员的职务,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读书。此时,萧红在哈尔滨女子第一中学(现改为萧红中学)读书。两人在哈尔滨相处融洽。除见面外,经常通信,萧红还为汪恩甲织过毛衣。后来,萧红发现他有吸食大烟的恶习,开始讨厌并疏远了他。
这期间,萧红认识了一位远房表哥——一位法政大学的学生陆哲舜。陆哲舜当时已有家室。可是萧红却与他擦出了爱情火花,她要求父亲为她解除婚约,被父亲拒绝。
二、1930年秋——1931年春,19岁到20岁的萧红在北平
萧红19岁在北平(短发、西服)
1930年秋天,萧红拿着自己的嫁妆钱跟陆哲舜一起私奔到北平。萧红进入北师大附中读书,并与陆哲舜婚外同居在一起。
消息传到呼兰小城,犹如九级风暴掀起了轩然大波。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受到连累,黑龙江省教育厅以教子无方为原因,解除了他省教育厅秘书一职。萧红的弟弟也因受不了同学的嘲笑,两次转校出呼兰。流言蜚语烧焦了萧红家大院。
汪家深以为耻,解除了汪恩甲与萧红的婚姻。萧红家和陆家同时断绝了对萧红和陆哲舜的经济供给。
1931年春节,弹尽粮绝、身无分文的萧、陆二人各自落魄回家。萧红与第一个男人的恋爱到此结束。
为了躲开舆论压力,1931年3月,父亲把萧红送到阿城福昌号乡下,软禁起来。
二、1931年——1934年,20岁到23岁的萧红在哈尔滨
1931年秋天,萧红坐着一辆拉白菜的车逃离乡下,来到哈尔滨。没有家庭资助,萧红过着居无定所,众叛亲离的流浪生活。后来,彷徨无助的萧红投靠到已解除婚约的未婚夫汪恩甲那里。汪恩甲带着萧红,名不正言不顺地住进了哈尔滨道外区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
已成为玛克威商厦一部分的东兴顺旅店
伤风败俗的消息再一次传到呼兰,萧红父亲震怒,将萧红开除族籍,断绝来往。汪家也不再提供经济来源。
二人在东兴顺旅馆住了七个月。萧红怀孕了,但他们没有自谋生路,一直坐吃山空,得过且过,欠旅馆600大洋时,汪恩甲提出回家拿钱,从此一去不再复返。
大腹便便的萧红被赶到旅馆尽头破败不堪的仓库里,并且被囚禁起来,只等生下孩子后,卖到妓院抵债。
走投无路的萧红写信求助于《国际协报》。说这里要卖人啦,快来解救吧。报社青年编辑萧军受主编的委托来给萧红送书。萧军第一眼看到的萧红只是一个面色苍白、衣衫落魄的孕妇,放下书本后,打算离开。萧红恳请萧军留下来坐一会儿。
萧红健谈、会画画也会写诗。随处丢放的诗稿和画稿令萧军刮目相看:眼前这惨遭遗弃的孕妇竟然是笔耕不辍的文艺青年。哀怨美丽的小诗、热切渴望的眼神、委婉动人的倾诉和求援,震撼了这位有侠肝义胆的东北大汉。
他和她,一个粗犷豪放、英雄救美;一个孱弱多情、亟待救助。就这样他们相遇了,顷刻间就撞出了爱情的火花,鄙陋的仓库里顿时花红柳绿起来。
可是,尽管爱情之花开的芬芳四溢,但换不来600块钱去营救萧红。600块钱在当时是相当多的一笔巨资。萧军无论如何也付不起,他们一筹莫展。
1932年7月,哈尔滨连续降水27天,8月,松花江堤决口,洪水漫入市区,道外成了一片汪洋。萧红所在的东兴顺旅店,一片混乱,店主顾不得楼上付不起房租饭费的孕妇,自己逃生去了。洪水解救了萧红,萧红趁乱逃出旅店,终于和萧军相聚了。
年轻时的萧军
萧军原名刘鸿霖,当时已婚,但与妻子处于分居状态。1931年,萧军在离开乡下时给原配妻子留过一封信,要求她自行改嫁。可能有这样的原因,萧红和萧军并没有举行婚礼就住在一起了。
8月底,萧红在医院产下一名女婴。因无力抚养,孩子被送给道里公园看门人。之后杳无音信。萧红就这样失去了第一个孩子。
1932年11月,萧军和萧红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这段时间是二萧生活最为困苦时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贫穷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和才华。在萧军的引领下,萧红的第一篇文章《王阿嫂的死》在《国际协报》上发表了。从此,萧红走上了文坛。一颗闪闪的文学明星即将升起。
萧红23岁在哈尔滨
1933年10月,萧军和萧红创作了合集《跋涉》。但是,因为内容涉嫌影射了日伪黑暗统治。合集刚刚印了1000册,就遭到伪满洲国和日本特务当局的查封。1934年6月,二萧避开警察和特务的监视,离开了风声日紧的哈尔滨,前往青岛,投靠好朋友舒群。
三、1934年6月——11月,23岁的萧红在青岛
舒群是中共地下党员。在舒群的帮助下,二萧各自在报社担任编辑。在青岛衣食无缺的写作环境下,萧红写下了成名作《生死场》。但是,当时他们对国内文坛没什么了解,文学界也不了解二萧。《生死场》无处发表。他们想起鲁迅,于是,提笔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二人的合照和《生死场》稿件。没想到很快收到鲁迅的回信和鼓励。
萧红和萧军的合照
鲁迅是当年文坛的领袖,是文人向往的风向标,二萧每次去信,都得到鲁迅的及时回复,这给了二萧极大的写作动力和信心。正在这时,中共青岛地下联络站被破坏,舒群夫妇被捕入狱。二萧也面临险境。1934年11月,他们匆匆离开青岛,来到上海。
四、1934年11月——1936年7月,23岁到25岁的萧红在上海
萧红24岁在上海
1934年11月底,鲁迅对二萧发出见面的邀请,鲁迅不但给他们20块钱,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还积极地向报社推荐他们的作品。为了让二萧融入上海文学界,鲁迅在上海梁园豫菜馆设下饭局。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胡风等知名左翼作家。
萧红和萧军合照
在鲁迅的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本书中,第一次用到萧红这个名字。《生死场》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
以此同时,萧军的文学创作也渐入佳境,创作出小说《八月的乡村》。也用到了萧军这个笔名。萧红萧军的笔名,据说是小小红军的意思。
生死场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在沦陷区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农村,穷苦农民之间发生的恩恩怨怨及抗日的故事。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和对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二萧很快在中国文艺界站稳了脚跟。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日臻成熟。但是,萧红在感情生活中再度受挫。其实,萧军早在哈尔滨的时候就有了外遇,萧军走到哪里都像一团火,热情洋溢讨女人欢喜,他也喜欢女人。在上海,萧军依然处处留情。以至于有人说:萧军的前半生除了出书就是出轨。
萧军的花心带给萧红极大的伤害和无尽的痛苦。在朋友的建议下,1936年7月,萧红东渡日本,打算在日本专心写作,并疗养感情创伤。俩人相约一年后相见,希望那时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五、1936年7月——1937年1月,25岁到26岁的萧红在日本
萧红26岁在日本东京
萧军曾拯救萧红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二人风风雨雨、一路患难走来。有很多共同的难忘回忆。萧红是爱萧军的,萧红身在日本,但心系萧军。寂寞和乡愁更使她思念萧军。一封封写满相思和爱恋的信件漂洋过海寄到萧军手里。不到半年,萧红写下了35封信。但好像并没有影响到萧军的花花世界。
六、1937年9月——1938年1月,26岁的萧红在武汉
1937年1月,萧红提前回上海。但是二萧的感情生活没有太多的改善。萧军依然在外潇洒风流。萧红依然痛苦和伤心。日子在写作和争吵中继续度过。
有一次,萧红左眼青肿参加聚会。朋友问及,萧红说是自己不小心碰上了硬东西。但萧军冷笑大声说:“为什么替我掩饰?是我打的!”都说语言的冷暴力和热暴力要比拳脚的伤害更重。是的,保持自尊的遮羞布被无情的扯掉,二萧的感情裂痕越来越大。但是,萧红很珍惜曾同甘共苦过的感情,她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萧军,希望萧军能回心转意。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8月上海沦陷。为了将刊物《七月》创办下去,作家胡风带领萧红、萧军等人迁往武汉。在武汉。10月。萧军邀请老乡端木蕻良来武汉帮助创办《七月》。至此,又一位与萧红有关的重要任务登场。
端木蕻良
端木蕻(hóng)良,这名字听起来像是日本人,可是他真的是中国人,原名曹汉文,出身于辽宁一位乡绅家庭,清华大学毕业后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端木与萧红夫妇一开始相处得很不错。他们共同创办刊物,像兄弟,像姐妹,同吃同住,关系融洽而随便。有时因为住处紧张,还三人挤到一张床上。没有人因此而有奇怪想法,战乱时期,有个栖息之地就不错了。
七、1938年1月——2月,27岁的萧红在山西临汾
1938年1月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招聘一批教授去临汾授课。萧红、萧军、端木等六七位作家应聘去山西临汾。但是在临汾只待了20多天,战事又起。
1938年2月,日军攻陷太原,临汾告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决定让作家和教员们撤退到西安。在去和留的问题上,二萧发生了巨大的分歧:萧军想投笔从戎,留下来参加当地游击队,在日寇面前留下来是危险的。萧红想有个安静的写作环境和安稳的生活,决定去西安。二人争吵激烈,但谁也没有为对方妥协,于是,各奔东西。萧军自己留下。萧红随端木等几位作家撤退到西安。临别时,二萧约定:再见面,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不愿意,就永远分开。此时,萧红刚刚有孕在身。
八、1938年3月——4月,27岁的萧红在西安
1938年3月初,萧红来到西安,端木和萧红走的越来越近。端木蕻良文质彬彬,穿着时尚洋气,说话和声细气,与萧军的粗狂豪放成鲜明对比。每次作家们一起争论问题时,端木都站在萧红这一方,尤其让萧红欣慰的是端木不仅尊敬她,照顾她,还大胆地赞美她的文章超过了萧军的成就。
二萧本已裂痕重重的感情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4月初,萧军也来到西安。仅仅一个月,万物就变了,三人的世界变得尴尬万分。萧军对萧红闪电式的移情别恋很不甘心,怒气冲冲找到端木,要求为爱决斗,被萧红生生地拦住。至此,萧红正式提出分手。二萧很不友好地劳燕分飞,此生再无交集。萧红啊萧红,有没有人提醒过你,你怀胎近4个月了!而且怀的是萧军的孩子啊!
九、1938年4月——9月,27岁的萧红在武汉
1938年4月,萧红随端木返回武汉。1938年5月,在汉口大同酒家,萧红和端木举行了婚礼。这是萧红此生唯一一次婚礼。
在婚礼上,萧红说:“我对端木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相互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况(指有孕在身)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出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十分满足了。”
萧红和端木蕻良合照
大部分的史料,包括萧红本人都对此时的端木蕻良做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端木这样家境优越的、风华正茂的青年能给怀着别人孩子的萧红一个妻子名分,难能可贵,他对她是真正的爱情,端木蕻良是敢于担当的男子汉。
说真话,我一看到这么写的书就生气:这叫什么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给你你要啊?端木算什么敢于担当的男子汉?分明是趁虚而入的第三者。而且是对大着肚子的孕妇,怎么下得去手的?端木算哪根葱啊!给萧红婚姻!端木你是能对肚子里的孩子负责啊,还是能对萧红负责?
6年前,萧红跟萧军开始生活时,肚子里怀的是汪恩甲的孩子;6年后,萧红跟端木蕻良结婚时,肚子里怀的是萧军的孩子。萧红要将孩子置于何地啊?
事实证明:端木蕻良只是一个能请得起神却送不起神的富家子。为此买单的是萧红,更多的磨难在等待着萧红。
他们从结婚到萧红病逝,共有4年的婚姻。在这4年中,在萧红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端木三次抛下萧红,弃萧红于危难而不顾。第一次是在武汉战火纷飞时;第二次是在重庆萧红生孩子时,第三次是在战乱的香港萧红病危时。端木因此备受世人指责和鄙夷。端木至死也没作任何解释。倒是端木死后,他的第二任妻子钟耀群写了一本名为《端木和萧红》的书,为端木辩解。可我觉得于事无补。
1938年6、7月间,日军攻陷武汉。人们纷纷去重庆避难。那时,武汉到重庆之间只能走水路。炮火连天,船票难求。萧红托朋友为他们买票。结果只买到一张。8月,端木和朋友们先行坐船离开,将身怀六甲的萧红独自一人留在战火纷飞的武汉。我认为不论什么原因,端木这么做都是无情无义。换做是萧军,会不会舍生取义,能不能拖也要先把萧红拖上船?
端木走后,炮火中萧红无处安身。只身赶往在武汉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驻地投宿。在人来人往的走廊楼梯口打地铺。一个怀孕7个月的堂堂作家,天天在地铺上躺着,可是据说依然谈笑风生,还写完了小说《汾河的圆月》。
9月,萧红终于买到船票,独自一人颠簸了十多天才到重庆。内心有多么心酸和艰辛无人知道。慌乱之中,大腹便便的萧红跌倒在码头上爬不起来,仰望苍天,萧红的心里除了生和死还想了些什么?
十、1938年9月——1940年1月,27岁到30岁的萧红在重庆
萧红27岁在重庆
萧红到重庆后,没有依靠端木蕻良,而是独自一人,投奔江津的朋友白朗夫妇。11月,萧红在江津产下一名男婴。面色红润,身体健康。可是,三天后白朗再去探视时竟找不到婴儿了。萧红平淡的说死了。萧红的朋友在谈到这个孩子时,语言闪烁,令人生疑。这成为萧红研究的一个谜。
1939年夏,萧红返回重庆和端木生活在一起。
十一、1940年1月——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
1940年1月,萧红和端木前往香港,在香港,萧红开始创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既是萧红的遗作,也是她的巅峰之作。本书以萧红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用浑重而清新的笔墨,描写了东北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村民既善良、淳朴又愚昧、野蛮的原始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在萧红的笔下被写得栩栩如生。全书艺术形式独特,虽然写了人物,却没有主角;虽然也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7章,虽可各自独立,但俨然是一整体。
所谓“文如其人”,正是萧红这样至真至纯的性情才写得出那样的文字,她写散文时,像写小说一样使用大量的叙事;写小说时,像写散文一样使用极多的抒情。她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曾有人称之为“萧红体”。
在香港,萧红人生中又一关键人物登场:骆宾基。骆宾基是端木的东北老乡,流亡到香港后,投奔端木。端木曾帮他安排住处,发表文章。
骆宾基
1941年4月,萧红被查出患有肺结核。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也笼罩在炮火硝烟中。人们纷纷撤离香港。骆宾基打电话向端木辞行,端木请求他暂留香港,协助照顾病重的萧红。虽然,此前骆宾基和萧红只见过两次面,但骆宾基慨然允诺。
出人意料的是:骆宾基到达后第二天,端木蕻良不知去了哪里。据萧红说:端木已经跟她告别,突围去了,不会回来了。就这样,在战火纷飞的香港,端木再一次弃萧红而不顾。在萧红生命的最后44天,陪伴在萧红身边的不是端木,而是骆宾基。
萧红曾对骆宾基说过:“三郎(萧军的笔名)若知我病重,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救我……”。多年以后,萧军曾写道:“地北天南哀两地,已无只手再援君”。萧红永远都不会知道,她的三郎早已为人夫了,他与妻子一生厮守并且养育了8个孩子。
老年萧军
1942年1月12日,香港战局平稳,端木蕻良又回到了萧红的身边,一直到1月22日萧红病逝,端木和骆宾基一样再没离开。
萧红在战乱中被迫辗转多处医院,其中在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被庸医误诊为气管瘤而动了手术,术后病情恶化,无法进食,不能言语。1月19日,萧红要来纸笔,费劲地写下最后一段文字“平生受尽白眼和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读起来苍凉而哀伤。
萧红在弥留时,把《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把《呼兰河传》的版权给了骆宾基,把散文集《商市街》的版权给了弟弟。作为合法丈夫,端木只剩下少量文章的版权。 老年端木蕻良
萧红虽然英年早逝,但是端木蕻良是在1996年去世的。在萧红凄然离世之后的岁月里,端木一直被世人骂为负心汉、胆小鬼等等。对此,端木没做任何解释。但是,2009年,在端木已经去世13年后,端木的遗孀钟耀群在采访中哭着说:端木丢下萧红突围是因为他撞见了萧红与骆宾基的私情。这使得很多人把骆宾基视为继陆哲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以后的萧红的第5位男人。
因为当事人都已去世,一切都无法澄清。我认为骆宾基是不是萧红的第5个男人,已经不重要了。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在身患重病而丈夫离去的情况下,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在人人都在撤退保命的情况下,无论是对萧红,还是对骆宾基,即使发生了什么也无可厚非。更何况,我认为,在那样的生死存亡之际,一定会有超越爱情的感情存在。
2、呼兰河传生死场第二章菜谱读后感?
暑假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家萧红阿姨在生命末期于香港完成的小说。
小说在童年会议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小事中描绘出了沉默的民国灵魂。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一个尾声。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了生活在呼兰河传这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
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琐碎的小事才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呼兰河的风貌——泥泞的道路、积水的坑,真不知闷死了多少家畜;疯了的王寡妇被看为不幸者,而在呼兰河这小城中的所有不幸者都被看做是叫花子;染缸房、豆腐坊和纸坊里死去的一条条生命,这些新闻似乎也被呼兰河的死气沉沉渐渐“埋没”;扎彩铺里最漂亮的阴宅和人们面对生死时冷漠、麻木的态度。这些内容,我记忆犹新,就像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样。
尾声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如此凄惨的结局,相信大家看了也一定会泪如雨下的。就像第四章从各方面描写“我”家的荒凉,第五章是小团圆媳妇之死,都是会令人感到悲伤地。从前的一座热闹的小城,如今变成了一座阴冷的“死城”,谁会想到最后的结局会是这样的呢?
3、萧红散文名篇读后感400字?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
她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的小说名篇如《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牛车上》、《小城三月》等等都闻名于世。同样,她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文字优美。4、萧红读后感?
我在读这本书前,看了《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便去国图办了借书证,以前看书基本上都是直接买的,现在有借书证方便多了,恩,准确来说省钱了。这本萧红的《生死场》看过之后有种说不出的绝望感,就像在溺水的时候你好不容探出头来,却有人在一旁观看,看着看着还会伸手将你往水里按一下,以求快感。我是一个印象派,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到今天才来写下自己的感受,真的挺奇怪的,当时我有想直接立即写的,只是总是感觉不对,便一直拖到今天。故事讲述的是民国的时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们将生孩子和死人都看的很平常,甚至将人不当人的感觉,一己私欲可以毁掉一个女孩的一生,或者稍有不耐男子便可以和老婆吵架的时候,直接摔死孩子。这本小说里充满了压抑,让人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在看这边书的时候,我一度怀疑一个女子活着难道就是为了一个男子吗?或者说一个女子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它可以让你正式现在所处的环境,所面对问题,还有未来的一切。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应该是一个寡妇的女儿,书里描写这个女孩十四五岁的样子,每天帮母亲上菜园摘菜是她的任务,那天她神情恍惚的摘着菜园里的西红柿,因为他这段时间被她母亲看的紧,所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她的心上人了,每次她的心上人出现的时候,都会吹着独特的声音,那是两个人相约见面的暗号。不知不觉间她将藤蔓上青的西红柿和红的都一股脑儿摘下了,眼神不断的瞅着她心心念念的人经常出现的地方,手里的采摘的动作却是没有停,菜篮子满了都没有察觉,直到真的听见那声音的时候,她便抱着篮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奔跑着,路上撒了不少西红柿。只是她却有意挑选着人少的道儿,因为村子里稍微有点儿动静,便传的全村都知道,她母亲就是害怕她嫁不出去,便一再不允许她和那个男子来往,只是终究阻挡不了年少轻狂和初尝禁果的欢愉。后来这个女孩在书中可以说用悲惨来形容吧,因为失身了,男子家里仗着女孩怀孕嫁不了他人,便最后还是嫁给了那个男子,可是那个男子家里和周围妇女确津津乐道,年轻的时候也同他们这个时候一样,后来的事情就记得有些模糊了。就是另外一对年轻的夫妻吵架,摔死了刚出世不久的女婴,大概就是因为女子没有生男孩而吵架的,然后那女子在月子里便病了,开始那男子还上庙里烧香求佛,还买药。时间久了,不知道是人情冷漠还是因为穷,那男子便不在管他的妻子,任其自身自生自灭,不多的棉被被男子抽了出来,女子一直躺在床上,根本动不了,因为月子期间受了气切身体不好,最后大小便还要人伺候,所以男子便厌烦了吧,最后那女子连遮暖的被子都被无情的抽掉,下身仅剩两块砖头垫着,以方便那女子排泄。最后笔墨形容的这个女子死之前,娘家人来屋里的时候,满屋子的异味,身下的粪便无人清理,给她清洗的时候,全身仅剩皮包骨头,头发都掉了大把,牙齿竟然也脱了,清洗下身的时候还有白色的虫子掉出。这一幕出现的时候,我竟然感觉到无比的绝望,不知道萧红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段情景的描写,恶心和对男子的厌恶,从来没有这么深刻,女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活着,真的活的很绝望,你是指望不了别人的,你能依靠的终究是自己,小说从头到尾就形容着谁死了,谁生了一个孩子,或者就牛羊猪的贩卖和出生。小说的最后结束是哪个寡妇的女儿故事为结束。本以为这个寡妇的女儿就那么嫁出去故事就结束了,但是却没有,因为鬼子打进村了,村子里死了不少男子,基本上就剩下老弱妇孺了,那女子为了活下去,便进城了,开始给人缝洗衣服,到最后不得不卖身换钱,后来换到了她这辈子见过的最多的钱五元,她将钱塞得紧紧的,深怕别人抢了去,回家的路上看见头颅,尸体,她只是不要命的奔跑,将仅有的钱交给母亲。写到这的时候故事基本结束了,我不明白萧红为什么要以这样的一个结尾来完结,既没有写那女子回城里没有,也没有她留下,似乎暗示着这个女子的新生活里的肮脏不堪,又比当初村里的情况好上许多,但是却在另外一个生死场里挣扎着。《生死场》大气的名字我以为是一个民国谍战的故事,实际上确是生下来,死过去,的故事,人们就在这个人生的生死场里挣扎。很适合女孩子看,让你看清伪装背后的故事,将它贴近你所处的环境,你有种活着不过如此的感觉。不建议有抑郁症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