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与妻书朗诵(《与妻书》朗诵该用什么配乐啊?)

与妻书朗诵(《与妻书》朗诵该用什么配乐啊?)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与妻书》朗诵该用什么配乐啊?
  • 2、胡歌倾情朗诵《与妻书》中的背景音乐叫什么?
  • 3、古文中最令你感动、甚至落泪的是哪一篇?《与妻书》《祭妹文》曾令我泪水滂沱,你呢?
  • 4、有人说《与妻书》是中国最感人的一封信?你怎么看?
  • 5、《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是怎样的一个人?
  • 6、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 正文

    1、《与妻书》朗诵该用什么配乐啊?

    The Ludlows 这个比较平静一点寂静之声 这个相对来说有点儿淡淡的感伤,你试试吧

    2、胡歌倾情朗诵《与妻书》中的背景音乐叫什么?

    他不懂

    播放

    歌手:张杰

    语言:国语

    所属专辑:爱,不解释

    发行时间:2013-12-20

    3、古文中最令你感动、甚至落泪的是哪一篇?《与妻书》《祭妹文》曾令我泪水滂沱,你呢?

    承野史不野友邀答!

    古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博大精深,吾虽喜爱,但涉略不深。友所示二篇中,犹爱袁枚的《祭妹文》,其情泛滥恣肆,手足之谊立见。尤其(汝死吾葬,我死谁埋!),其悲,其哀,每每读到此处,泪流湿襟。

    4、有人说《与妻书》是中国最感人的一封信?你怎么看?

    几十年后重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我又一次忍不住热泪盈眶。“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林觉民铿锵有力的文字让我热血沸腾。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字意洞,号天外生。1911年1月底,林觉民赴香港与黄兴等同盟会骨干策划广州起义。4月回了一趟老家,准备与妻子陈意映及家人道别,然后赴广州参加起义。林觉民想口头告知妻子,又恐怀孕的妻子担忧,考虑再三,于4月24日夜晚写下书信给妻子,这就是那篇感动亿万中国人的《与妻书》。留下此书信,林觉民便赴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傍晚黄花岗起义的枪声打响,林觉民激战中中弹受伤被俘,从容就义,年仅24岁。

    这封书信虽然是写给妻子的,但让我们感动的是林觉民为改变旧中国而宁愿牺牲小我(家庭),奋不顾身,慷慨赴死的精神。信中有林觉民对妻子家人的温情,也有想为改变旧中国而赴汤蹈火的激情。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人生。正是有林觉民这种七十二烈士,封建王朝的高墙才得以被摧毁,新的时代才得以诞生。

    《与妻书》感动中国!

    (原创文字,转载注明)

    2019.9.25于遇安斋

    5、《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是怎样的一个人?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brineqin,无授权禁转!

    要说民国史上的名人,林徽因恐怕是无人不知的,她以才女出名和梁思成的婚姻成为当时的佳话,在如今的民国热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民国的历史中,拥有真挚爱情的却还有一位,竟然也是林氏之人。

    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林徽因的堂叔,福建闽侯人,据说从小就聪明能干,和古时候的神童们一样,年纪轻轻就把诗书都读完了,然而在那个充满了自由和解放追求的年代,他却选择了不走科举制度的另一条路。

    林觉民13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但他没有像那些想做官的人一样答题做诗,反而是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就离开了考场。

    这是林觉民彻底走向封建社会对立面的象征,他并非年少轻狂,而是在这个黑暗,反动,落后的统治阶级统治下的中国,他已经决定和封建划清界限,以独立,自由民族之精神拯救这个国家,将陈腐的满清政府彻底推翻,给中国带来全新的思想,和自由民主之精神。

    【胡歌饰演的林觉民】

    离开了封建的学堂,林觉民抱着一腔救国的热血和父亲一起来到了陈宝琛兴办的全闽大学堂,接受新式教育的他在毕业后和同学们创立了新式小学,女子学校,不仅教授寒门子弟自由民主的思想,先进的西方学术和民族独立精神,还召集妻子、堂妹等亲友参加学习,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亲人纷纷建立了革命者的新思想,封建礼教的束缚,等级森严的制度在林家纷纷瓦解,而学习先进文化,进行民族解放革命的觉悟则一点点的在林家人心中生根发芽。

    探求救国之理,解放国民思想

    20世纪初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腐朽的清政府从对西方列强的恐慌变的对西方接受的歇斯底里,凡是西方的东西,清政府都愿意接受,于是这让延续了数百年的思想文化封锁出现了松动,林觉民不仅阅读了无数阐述民族自由思想的著作,还开办了读报所带动国民共同阅读《苏报》、《警示钟》、《汉书》《天讨》等革命书刊,企图借此唤醒国人爱国救国的国民意识。

    【与妻书】

    在做这些的时候,林觉民已经把自己投身到了革命事业,有了到日本留学的经历,让他眼界更加开拓,林觉民精通日语,文科,哲学,英语,德语,大量的知识使得林觉民认为,只有推翻这个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救国。

    参加革命,舍家为国写下与妻书

    1911年,同盟会开始策划广州起义,以求推翻清政府建立民族民主的统治,林觉民从日本回到国内,立刻打算投身于广州起义,他先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当时妻子已有身孕,在家和国之间的选择中,林觉民忍痛选择了为国而死,深夜中,他在手帕上写下了《与妻书》。这是和妻子告别的遗书,现在读起来还能让人声泪俱下,书中写道: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此文读之,让人只觉得肝肠寸断,字字泣血,情真意切,我非常爱的人啊,也就是因为爱你,才让我有了去死的勇气,我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和我们一样终成眷属,然而在现在国家如此,遍地狼犬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如愿呢?

    林觉民一书,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没有国哪有家,他为国家的民族独立自由奉献出生命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幸福,然而不舍对妻子的情感,两难之下,唯有将感情写在文中。

    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我从来没有把我平生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因为我怕告诉你你会天天为我担忧,为国而死,我死一百次都无妨,然而我却不愿让你担忧,我这么爱你,就怕为你想的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为什么生在这不幸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了你,却为何又生在这不幸的今天?我不忍心只有我自己是幸福的......

    慷慨赴死

    1911年4月27日,林文、林尹民、林觉民等100多人攻打广州总督署。起义军和清军展开了激战,林尹民头中飞弹,壮烈牺牲。林觉民不幸腰部中弹,倒地被捕。在清军的讯问中,他谈国家谈革命,慷慨激昂,面对屠刀和镣铐丝毫不落下风,两广总督张鸣岐感慨:道“太可惜了,此人面如冠玉,心地如雪,是奇男子,更是国家栋梁啊”。但感慨归感慨,反动的清政府依然将他处死,林觉民就义之时,年仅24岁。

    24岁,恐怕现在24岁的年轻人也只知道玩游戏吧,现在的民国风里,人们纷纷模仿军阀和姨太太,却不知,在那个时代,他们的同龄人却早已经倒在了国家民族独立自由的战场上。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6、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