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小学生研究报告(怎么看北大教授评清华附小的《苏轼研究报告》:老气横秋,读完让人担忧?)

小学生研究报告(怎么看北大教授评清华附小的《苏轼研究报告》:老气横秋,读完让人担忧?)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怎么看北大教授评清华附小的《苏轼研究报告》:老气横秋,读完让人担忧?
  • 正文

    1、怎么看北大教授评清华附小的《苏轼研究报告》:老气横秋,读完让人担忧?

    小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成年人纷纷表示质疑和担忧,有人还提出了“教育大跃进”的观点。我其实也觉得这事儿有些腻歪,但主要是觉得孩子的“研究成果”有点乏味,缺少童真和新意,着眼点倒不在真伪上。一来现在的孩子都早熟,见多识广,起点比我们当年高得多,小孩办大人事,不是不可能。二来这年头有网络有技术,做事方便得多,不能用我们中年人的过往经验来衡量一件事的难易程度。三来清华附小这样的名校,教学质量原本就高,生源也有保障,无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能走在前头,转型很快,日常的耳濡目染和积累不可忽视。至于说家长参与,我相信这些学生的家长也累坏了,咱们中国家长一向热衷参与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恨不能以身相替。但话反过来说,我们不能因为家长有参与,就忽视孩子的努力,也不能就此认为孩子不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不然,对孩子并不公平。

    我至今仍记得,自己初二那年从青岛回到广东老家读书时的情景。当时,课本里有一篇《三国演义》的节选,我顺手说自己六岁半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其实这在重视孩子成长(虽然八十年代没多少书可读)并且经济条件尚能承受的青岛家庭,这本来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可是却引来了广东新同学的嘲笑,认为我在骗人,六岁半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怎么可能看书,更不可能看古文(虽然我很想说那只是白话小说而已,有点文言文基础看起来很轻松)。直到高三,居然还有同学拿这事儿来笑话我,我与中学同学多较淡漠,也与此有关——倒不是记仇,也不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是坚信一点:自己做不到就觉得别人也做不到的人,格局相当有限,无需我花时间耗精力去交往。

    比起当年的我,现在的孩子所见所闻所知只会更多,条件也更为优越,又怎么不能研究苏轼?即使有父母的帮忙,我倒是更倾向于是父母越俎代庖,小看了自家孩子的能力。大数据这样的名词看起来很新很高大上,但那只是我们这群中年人的认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些名词是他们成长中伴生的一部分,压根就不高大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拿旧时视野去衡量孩子的能力,显然有失公平。

    至于担心家长的过多参与,使得教育从学校回归家庭,增加父母的负担,我觉得这事儿确实值得忧虑,但如果你是见到小学生研究苏轼才开始忧虑,那就太后知后觉了。现在的孩子教育,家长负担更重,早已是近年来的常态,看看越来越早的放学时间不就知道了?这当然需要改变,但没必要拿小学生靠高知父母研究苏轼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