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才读后感(马谡失街亭读后感和只要内容?)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马谡失街亭读后感和只要内容?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
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五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 综上所述,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副将王平难逃其咎 诸葛亮和马谡的责任已明,但是还有一人也难辞其咎,那就是王平. 王平在马战败之后,用计挽回了一些损失,诸葛亮认为其有功,提拔其为参军. 那么他就真没过错吗?我认为做为马谡的副将,王平虽然在马谡作出将人马驻扎在山上的错误决定后,曾好言相劝,但是最后妥协,独引一小部分人马守重要地段去了.但是王平做为诸葛亮派到马谡身边的人,他明知马谡不按丞相之计办事,既不据理抗争,又不及时向诸葛亮禀报,反而任由马谡按错误之法扎营,自己独自戍边.这其中不免有失职之过.所以如果失街亭要分责任,诸葛亮马谡各占四,王平占二. 街亭之战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郃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 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2、秦国一统六国两大战神,白起赐死,王翦如何安享晚年?
秦国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贾谊的《过秦论》里这样记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有两大战神为统一过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白起和王翦。但是历史记载,白起和王翦的结局实在是天差地别,白起被赐死,王翦安享晚年。这是为何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位为秦国打下半壁江山的战神。白起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同时他本身和秦昭襄王之母秦宣太后交好,和穰侯魏冉的关系也很好。在秦昭襄王当政时期,他辅佐秦昭王,尽心尽力,忠贞不二,屡立战功。几次重大的战役他都有参与,他在伊阕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在伐楚之战中攻陷楚都郢城,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来,攻下的城池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被秦王赐死于杜邮。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少时的他尤其喜欢军事,做秦王嬴政的贴身侍从,随侍秦王嬴政。秦始皇十八年(前229),他亲自挂帅,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后又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捷报声中,他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
王翦身为四朝元老,从范雎到蔡泽,再到吕不韦,历任多位相国都对他十分尊重。当他攻下燕都之后,立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的统一大业才完成一半,重头戏都还在后头,但他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他,他都决定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不得不说,功高震主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皇帝的心病之一。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在历史上发生的并不少。笔者认为白起和王翦的结局不同原因有三。
一来白起一个武将,在长平之战之后,因错失了良机。当昭襄王令他再去攻打邯郸的时候,他称:“邯郸实在不是容易攻下的,况且其他诸侯若援救,发兵后一天就可以到达。诸侯怨恨秦国已经很久了,如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超过半数,且国内粮草实在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此后他便称病在家,秦国屡次换帅都不能攻打下赵国。这让一向优越感十足的秦昭襄王怎能忍受?加之白起在后面还说“当初大王不听我的计谋”云云。这样一来,在秦王心中,自然是白起恃宠而骄,居功自傲。既然不能留在我手中,只能除之而后快了。而王翦就不一样,在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便递交奏疏,称告老还乡,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二来秦昭襄王早期一直是外戚干政,其母秦宣太后、穰侯魏冉在朝中把握大局,而白起就是其母宣太后推荐。当白起有用时,可以做一把利刃切割六国,当白起以病推辞,居功自傲时便是一块随时可以病变的毒瘤。这是秦昭襄王断不能容下的。
三来在白起时期,白起一人独大,受封武安君后还带领着秦军大破赵国,这让范睢怎么能容得下。从范睢忍辱负重来到秦国,替秦昭襄王清除外戚可见这样一个人是多么不简单,白起在这一方面丝毫不是范睢的对手。而王翦当时还有蒙氏兄弟等诸多优秀的将领与他平起平坐,秦始皇丝毫不担心他会谋反或者做出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这也是王翦能善终的原因。
在历朝历代中,伴君如伴虎,往往能揣摩出君王心事的人,能急流勇退,对名声浅尝辄止的人才能善终。而白起恰恰遇到了一个成就他的时代,同时葬送他的时代。自身没有在适当的时刻告老、遇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还有一个阴险的丞相,这些种种原因导致了他和另外一个战神——王翦的结局不同。
3、作文,读水浒传第21回有感?
水浒传前70回大概讲宋江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拉众兄弟入伙上梁山的故事,80回108将才齐聚梁山按九天玄女天书封天罡地煞各星宿。5回将灭辽的故事,剩下的讲攻打方腊的故事,和凯旋回归的故事。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所以宋江衣锦还乡之后就死了,宋江死后,整个水浒就演完了
4、职场中“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你有什么感触?
同意这个观点: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没有一个好将军怎么带得出好士兵呢?战场上是这样,职场上也同样。没有一个懂知识,懂业务会枝术,善于管理团队的高层干部怎能带领员工去完成公司的业绩呢?一个没有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敢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家怎能适合社会历史潮流的发展而立于不败之地呢?强将手下无弱兵吗!
5、袁崇焕是将才,还是帅才?如何评价他?
袁崇焕当然是将才,什么是将才?什么是帅才?古人云:“能领兵者,谓之将也,能将将者,谓之帅也。”
韩信与刘邦,韩信是将才,刘邦是帅才,这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刘邦的一段对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又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听完以后哈哈大笑,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认为刘邦可以率领将军,但不能率兵,所以刘邦带兵打仗,只能率领10万左右的兵力,但是像韩信这样的大将却会成为刘邦的手下,这就是将才与帅才的区别。
(袁崇焕画像)
既然,韩信这样的大将都是将才,那么袁崇焕肯定也是将才,而非帅才。
那么与袁崇焕同一时代的人物,谁才是帅才呢?其实是皇太极,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政权,涌现出了一大批将才,比如多铎、阿济格、岳讬、豪格、代善、鳌拜等等,能够率领将军打胜仗的将军就是帅才。
(皇太极画像)
明朝一方的帅才应该是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可惜,这两人都难以担当帅才的重任,正因为如此,明朝才在军事上陷入困局,直至李自成攻破紫禁城。
(天启皇帝画像)
明朝能够称得上帅才的,应该是朱元璋和朱棣,后来的张居正、万历皇帝也可以算得上是帅才,万历在位初年,军政大事由张居正主持,在此期间,明朝取得了对倭寇作战的胜利,万历皇帝实际掌权之后,在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八年之间,明朝还取得了三场重大军事行动的胜利,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
6、不论在哪个领域都离不开将才和帅才的配合,将才和帅才哪个最重要?
将才和帅的关系,他们是相互的哲理关系,同等重要,是统一的大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