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 2、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个字左右)?
  • 3、从书,安娜·卡列尼娜,学到了什么道理?
  • 4、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
  • 5、同样是出轨,为什么潘金莲是不守妇道,而安娜卡列尼娜是追求真爱?
  • 6、《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安娜是怎样的形象?
  • 7、给我个《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1000字,有几点要求?
  • 正文

    1、《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有精神向往,却没有物质独立,到最后甚至精神错乱,成为一个极其没有安全感的人,爱情终究没有支撑而消香玉损。

    2、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个字左右)?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我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以后,感觉到这真是一本好书啊.书中的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相对比较优秀的一部小说.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大家都说自己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没罪的,但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大家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而文章的作者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我也是读了以后才真正的了解和理解了安娜卡列尼娜.

    3、从书,安娜·卡列尼娜,学到了什么道理?

    安娜形象具有永恒的魅力,她充盈的生命元气,不屈的叛逆精神,那种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勇士气概,化作一曲生命的颂歌,其中每一个美丽的音符,都在读者胸膛中激发起对旧制度的憎恨与对新生活的渴望。

    4、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5、同样是出轨,为什么潘金莲是不守妇道,而安娜卡列尼娜是追求真爱?

    同样是出轨,潘金莲是不守妇道,而安娜卡列尼娜是追求真爱,主要的原因是她们所处国家的婚姻制度和社会习俗不同。

    潘金莲生活在我国的古代,离婚是可以的,出轨是坚决不允许的

    在被武松拒绝以后,潘金莲就爱上了西门庆,两人背着武大郎偷情,被发现后,两人还把武大郎给毒死了,这就引起了读者对她的愤恨了。

    就潘金莲的相貌和见识来说,她和武大郎在一起是非常不般配的,但我们古代人讲究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们不能对自己的丈夫有所不满,要和丈夫一起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这才是标准的妇道。

    即使是潘金莲想要重新来选择,她和西门庆要是想办法获得武大郎的一纸休书,做一个正经的夫妻,这在比较开明的宋朝可是很容易做到的。

    林冲在临出发去沧州的时候,不就是给林娘子留下了一封休书么,后来小说中的王庆,在临发配的时候,也是在丈人牛大户的要求之下写了一封休书,任凭娘子改嫁的。

    可是,潘金莲和西门庆并没有这么做。

    安娜生活在基督教盛行的俄国,离婚是很难做到的,但贵妇人有上几个情人还是可以的,甚至会是一桩美谈

    在基督教的文化中,夫妻之间的结合是神圣的,一旦结婚之后,他们就不能再分开了,要是两人非得要离婚的话,那可是难上加难的,而且两人也都是会被上流社会所诟病的。

    所以,古代欧洲人的结婚时间都普遍比较晚,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够做出决定。为了弥补夫妻后来可能会出现的感情上的不合,在欧洲国家里,一个贵妇人是可以有很多的追求者的。

    安娜也是在婚后又爱上了沃伦斯基,当时的社交界还是很愿意接待他们两人的,甚至沃伦斯基的母亲还为他儿子追求安娜的行为表示很自豪,但是,他们错就错在不能“假戏真做”。

    俩人后来都在积极地想办法促成安娜和卡列宁的离婚,只是因为卡列宁的不同意,最终两人才选择了私奔的,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俄国的社交界才开始拒绝接待安娜。

    安娜所追求的,是灵与肉的结合,所以她才会成为追求真爱的一个形象代表,而不是像潘金莲那样一味地追求皮肤淫滥的低级趣味,在这点上两人也就有了天壤之别了。

    6、《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安娜是怎样的形象?

    俄国的名著很多,但是有一本是历代评述家都绕不开的,那就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自出版至今,《安娜·卡列尼娜》就收获了众多的目光,或褒或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是世界名著之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籍。

    这本书成书于十九世纪,作者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这本书也贯彻了作者的美学思想,真实的反映了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风貌,尤其是主人公安娜的命运,她是和这个时期紧密联系的。通过安娜的命运,我们将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那个震荡的时代。

    一、安娜的美丽

    安娜的形象是美丽的,是极其生动的,但是这种形象并不是通过所谓的人物刻画而描绘出来的,小说所使用的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法来描写安娜的,这样的方式其实是直接阻断了文学和现实的直接联系的,这样的写法使得文学变成了另一种个体,这种个体是有其实体的,而且这种实体是自给自足的,也是带着其自我目的的,这种“陌生说”的写法使得安娜的美不再是清楚的,而是神秘的,是朦胧的。

    中国自古就有“灯下观美人”的传统,这就是因为灯下的美人的美不是清楚的,而是朦胧的,是带着可塑性的,而安娜的美正是这种美。就像是托尔斯泰借着书中人物的口所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与影构成的”,光与影的朦胧造就了安娜独特的美。

    在很多人眼中,安娜是美丽的,但是这份美丽却是不可及的,就比如说在吉提眼中,安娜就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托尔斯泰并没有明写,只是说安娜心中有一个“复杂的、富有诗意、更崇高的境界”,但是这样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没有人知道,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进行猜测,而这其实也是文学作品相比较影视作品最大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进行合理猜测甚至于不合理猜测的权利,只要你的想象空间足够大,你有权利进行想象,一千个人不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一千个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究竟有多美?她能让贵妇们妒忌,她能让放浪的公子哥们倾心,能获得别人的痴迷与好感,而这都是她的外貌美所带来的“福利”。

    但是安娜并不是只有外貌是美丽的,她的内心世界也十分的丰富。只有魅力的外表没有足够的内涵作为支撑,终究会露怯,只有美丽的内涵没有绝佳的外貌则不会在后世留下那么大的影响力,而安娜却属于外貌和心灵都十分美丽的那种,也因此,她留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安娜的内心十分的单纯,而在感情方面确实热烈的,她十分的良善,对于不幸的人保留有同情,并且会给予安慰,就像她来到莫斯科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哥嫂关系。按照常理来说,安娜和自己的哥哥关系更加亲近,应当是站在自己亲哥哥的角度上,但是她对于自己的嫂嫂却投注了更多的感情。这样的一个美好的女性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她却只想拥有一份忠贞的爱情与一份母性,可在那个时代里,这样看上去简单渺小的愿望却显得如此难以实现。

    二、安娜的悲剧人生

    安娜还在少女时代的时候,就被父母做主嫁给了彼得堡沙皇政府的高级官吏卡列宁,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份不错的婚姻,但是卡列宁比安娜大了整整二十岁!而且卡列宁并不是一个好丈夫的人选,先说外貌,他的外貌并不帅气风雅,和美貌的的安娜的差距是在有点大。除去外貌,他也是一个纯理性的人,根本不可能给热烈的安娜她想要的爱情,而他们俩就这样,度过了整整八年,原本说这样平淡无波的婚姻要继续进行下去,但是她却来到了莫斯科,遇到了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对美貌的安娜一见钟情,他并没有把这种感情埋在心底里,而是把这样感情表露了出来,他开始热烈的追求安娜,这让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了八年的安娜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渴望。随着和渥伦斯基的关系越来越近,安娜越来越受不了那种平淡无波的生活,她越来越觉得曾经的生活十分的空虚与寂寞,她觉得自己曾经是生活在虚伪和欺骗之中的,这种生活除了给她所谓贵妇人的名分外,再无其他,于是,她越来越矛盾,对于所谓的贵族社会,也越来越厌恶。

    贵族社会是黑暗而混乱的,刨去那一层金光闪闪的遮羞布,下面满是蛆虫,假仁假义遍布这个阶层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所谓的端正严明之下,尽是些丑恶荒淫的故事。

    卡列宁为什么要娶安娜?是因为想要一个家庭吗?不是,他只是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妻子,一个得体美貌的妻子是他在仕途之上所必要的点缀,这样的点缀会让他的履历更加的好看。但是却并非必要,他想要得到的只有勋章与官爵,至于爱情,是荒诞的,夫妻只需要维持一个表面上的让人羡慕的关系就好,其他,都是累赘。

    伊凡诺夫娜伯爵夫人也是那个时候贵族阶层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是一个基督教徒,但是这也不过是她的“保护色”而已。伊凡诺夫娜伯爵夫人在结婚没多久的时候就出轨和其他人偷情,而且是不止一个,大臣、传教士、医生等等,都曾经是她的裙下之臣,甚至连主教她也没有放过,而在安娜离家出走后,她更是直接和卡列宁勾搭在了一起,她代表的正是当时贵族阶层的伪善一面。

    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之中,欺瞒是正常的,偷情是普遍的,及时行乐是他们的行为宗旨,这样的在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有点恶心的,要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在当时却不会,甚至会受到当时舆论的保护,不过,这样的行为是在暗中进行的,所有人都知道,但是他们都不说,他们把一切都掩盖在那层金光闪闪的遮羞布下,因此,他们不能够原谅安娜和丈夫决裂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叛逆的,而安娜背叛的是什么呢?正是那个虚伪丑陋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是那个她不愿意共同沉沦的黑暗。只不过,在那个时代里,安娜这样的行为,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安娜爱着渥伦斯基,她为了这个男人,基本上将自己的一切都牺牲了,家庭、名誉、社会地位,甚至于是她的儿子,她只想要拥有他的爱情。可是,渥伦斯基和那些贵族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所谓一见钟情不过只是见色起意,他对安娜也是如此,至于真的爱,可能并没有多少。只不过到了后来,在安娜的热烈之下,他也逐渐对爱情进行了改观,他觉得自己可能是爱着安娜的,但是安娜把他当成了全部,他却没有回复同等的感情,他想要的是只有情欲,他并不了解安娜的内心,这也是安娜悲剧的一个原因。

    最终,安娜看透了渥伦斯基,他其实并不是自己所想的英雄,也不过只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而已,而这份爱情的幻灭,让安娜彻底的绝望,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对于这个黑暗的社会,于是安娜选择了死亡作为自己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对于这个原本天真单纯的姑娘而言,无疑是最佳结局。

    7、给我个《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1000字,有几点要求?

    高考后就给自己做了一个新要求,就是多看书,特别是一些经典的书,因为深知自己为了应付高考一遍遍地刷题背书,而肚子无墨,对孤陋寡闻的自己很不满意吧,也对经典书籍很向往,很期待找个安静的地方,捧一本书静静地品读,与书中的人物来个心灵的交流。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经历,读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玩的兴趣,当你开始了第一本书的阅读,再拿起下一本,渐渐地就养成了一天不碰书就难受,就像不洗澡就睡觉一样,这种比喻我想是再正确不过的了吧哈哈。 最近刚好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深有感触。也许很多人在好几年前就已经看完了这本书吧。但不管怎么说,一本经典的书,有机会接触就已经很幸运了。因为一本经典的书,在不同年纪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夜深人静,就趁如此良宵来谈谈我的读后感吧。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中,几个主人公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各有色彩,各有不同的经历。首先谈谈我对安娜的看法:安娜固然是一个美丽优雅,大胆多情的女人,但同时也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喜猜忌,使她的形象不再十全十美。当然安娜与伏伦斯基的那种不被当时俄国社会认可的爱情更加剧了安娜在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后除了她那热烈向往的爱情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在爱情中的极度不自信。除此之外,我并不认为安娜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饱满完美的女性。随着一步步的阅读,我了解安娜对她的儿子谢辽查的爱正如所有慈爱的母亲一般纯粹而深刻,但是对于她和伏伦斯基的女儿却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她甚至对这个小女儿没有为其母亲的意识,这令我很是惊讶,甚至觉得不可理解。读到这里,我开始认为安娜尽管美丽优雅,直率勇敢,多情,但同是又是有些许冷漠的。 再说说伏伦斯基吧。有人说伏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是肤浅的,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我可不这么认为。尽管伏伦斯基正像当时的贵族青年一样有风流不负责任等等的一些陋习,但不管怎么说,对安娜的爱我觉得他是挺负责任的。我认为伏伦斯基之所以和安娜的爱情出现裂缝,安娜的猜忌以及由此企图让伏伦斯基每时每刻陪着她的想法是其中的导火线之一。正如我认为的,安娜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她是敢爱敢恨的,但也是可怜乃至自私暴躁的。之所以说她自私,是因为她希望伏伦斯基不要有其他社交活动,时时刻刻陪着她。而何为暴躁,自然是她在与伏伦斯基有过一段美好的外国蜜月生活后回到国内,每每与伏伦斯基争吵前后以及争吵过程中的话语和心理活动,足以显示她的内心狭隘与有些许的畸形心理。这并不是说我由此认为安娜是个讨厌的角色,事实上正是这些让安娜的形象更加真实饱满。从一个优雅知趣的美人,到后来的猜忌暴躁,我认为正是她对自己爱情的勇敢追求与当时社会的虚伪恶俗麻木之间的急剧矛盾演化出的必然结果。现在再继续谈回伏伦斯基吧哈哈。伏伦斯基呢,首先他对吉蒂只是暧昧不负责的态度让我觉得他正像当时的贵族青年一样,是自私贪图玩乐的可恶家伙。我对他的改观在他对安娜极度献殷勤的过程中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诚。我认为伏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是很真诚热烈的,从安娜因分娩而靠近死亡的边缘时伏伦斯基为她自杀未遂中就可见一斑。但无论如何,伏伦斯基还是有虚伪和虚荣的。为安娜自杀未遂后害怕他人知道他自杀实情取笑他而编出的一堆说辞,不愿为爱情时刻陪着安娜,一心为自己的社交生活忙碌,忽视安娜的痛苦无助等等,体现出了他作为贵族的虚伪和虚荣。有一点我必须强调的是,伏伦斯基对安娜确实是一片情深的。他为安娜放弃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他认为那光明前途比起安娜的爱情微不足道。他为安娜自杀,让我很动容。在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基性情大变,不再喜欢言语,他的伤心自责颓废等等都表明他对安娜是极度爱恋的。 书中的其他主人公列宁,一个乡村小伙子,喜欢独立思考又固执呆板的可爱男人。还有吉蒂等人都有他们各自动人的地方,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安娜与伏伦斯基轰轰烈烈又与社会伦理道德极度违逆的爱情,最终没有结果。这段热烈勇敢的爱情以安娜最终卧轨自杀而告终。安娜的自杀给我带来了极度的震撼。可以说安娜相当勇敢,她可以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摆脱与丈夫无爱的婚姻而当上伏伦斯基的情妇,幸福过后也受到了社会虚伪冷酷的人们的中伤排斥,她选择勇敢无畏地与这样一个麻木恶毒的社会抗争到底。但伏伦斯基与她的争吵次数日益频繁让她以为伏伦斯基对她不再如初时那般爱恋,她看不到未来,无畏地与全社会为敌但又没有伏伦斯基绝对真挚爱情作为后盾的她找不到出路,在痛苦恍惚中安娜走向了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连她的死,都是果敢凄凉的。安娜死后伏伦斯基的性情剧变,不再风流潇洒,也令我很是动容。他们的爱情暗淡收场也令我的心绞痛不已。对安娜,我为她的勇敢表示钦佩,对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我为他们感到惋惜。而书中蕴含这的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不想再在这里复述一遍,我很认同他人对列夫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所想表达的深刻旨主,但此时我只想谈谈我自己的切身体会。 读《安娜·卡列尼娜》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书中的每一个情节牵引着,慢慢走入书中描述的社会,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着他们的酸甜苦楚。再阅读完这本经典后,我的改变之一即是不再凭着个人的道德认知喜好厌恶来评价书中的人物,我学会客观地听作者娓娓叙述,客观看待人物的性情经历,不再随意发表我个人的主观批判,我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真性情,那绝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陷而真实的。改变之二即是内心变得更为宽广,又豁达了一些,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经典可以熏陶性情,可以让我们对真善美有更多的了解和追求的渴望。感谢经典,致敬经典,致敬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