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首先,笔者需要指出,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事。
其次,“朝乾夕惕”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带有明显褒义色彩。随后,“朝乾夕惕”便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将并列关系的词语调换一下顺序,其实并无影响。
例如“春色满园”这个成语,亦可写作“满园春色”。成语“朝乾夕惕”也是如此,颠倒一下顺序,写作“夕惕朝乾”,含义不变。
既然调换顺序,并不影响意思,年羹尧在奏折中写“夕惕朝乾”是赞扬雍正皇帝勤奋,那为何会让后者勃然大怒呢?
其实,这就涉及了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恩怨了。
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正,所以他本人既是雍正的心腹,又是大舅哥。早在康熙末年时,身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就替雍亲王胤禛监视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允禵,为胤禛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胤禛登基后,对于这位心腹兼大舅哥的旧臣可谓是恩遇甚厚,还对年羹尧说两人要做一对名垂千古的模范君臣。
然而,自古以来,天威难测,君恩更是靠不住。年羹尧并不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
圣眷优渥,再加上军功赫赫,年羹尧开始飘飘然了。
仗着皇帝的宠信,贪污受贿不说,还大肆安插私党。为人更是嚣张跋扈,回京时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竟然只是点点头,毫无礼数,视同官为下属,要求他们向自己下跪。
最要命的是,年羹尧自恃功劳,在皇帝面前也是丝毫不顾仪态,甚无人臣之礼。
年羹尧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刺伤了雍正皇帝的自尊心。于是,他决定收拾这个狂妄的臣僚。
雍正三年,由于天象出现了所谓的祥瑞,群臣向皇帝道贺,年羹尧也写奏折向皇帝称贺。
但是,年羹尧这份贺表字迹潦草,又把“朝乾夕惕”写为“夕惕朝乾”,本来这只是一件小事,而雍正皇帝趁机借题发挥,故意说年羹尧对自己不敬,随后将其贬官,调任杭州。
未过多久,又给他安了92款大罪,最终赐死。
所以说,雍正生气并不是因为年羹尧写错了成语,而是积蓄了长期的不满,借此机会发作而已。
2、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是什么意思?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朝亦勤勉,夕亦勤勉,也就是一天到晚没有一点疏忽,一直是勤奋谨慎的忙碌。
夕阳朝乾大概意思就是太阳快下山才出来干活。
3、"朝乾夕惕"与"夕阳朝乾"是什么意思及有和区别?
雍正三年二月,日月合壁,五星连珠,年羹尧表贺,本想用“朝乾夕惕”一 词赞美雍正帝勤于政务,但竟将此语误写,终成雍正帝加罪年羹尧的借口之一。 至于究竟如何误写,又有二说,其一是将“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 若真是这样误写,语义与本来无异,文法亦无差错;其二是写成“夕阳朝乾”, 这就说不通了。
4、夕阳朝乾什么意思?
夕阳朝乾:可以引申为白天得到了皇上的恩宠褒奖,晚上我要好好反省自己,警惕自己的不足。这是好的意思。
5、年羹尧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雍正以什么理?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一,据史书记载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现象,于是大臣们纷纷上表称贺,反正不管是不是真的祥瑞,一定要认为是真的,一定要借此机会拍拍雍正帝的马屁,联络联络君臣之间的感情。远在西北的年羹尧也随着大流上了一份奏折,本来这也属于正常操作。但是年羹尧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将“朝乾夕惕”错写为“夕阳朝乾”。本来年羹尧写错了,也不是多大的事情,但万万没想到的是雍正帝是勃然大怒,于是乎年羹尧先是被免职,调任为杭州将军。当然这一切还没有结束,很多大臣开始纷纷揭发年羹尧的罪状,最后年羹尧被定下了92款大罪,雍正帝念其功劳,并没有对其处以极刑,而是开恩让其“狱中自裁”。至此年羹尧为自己写错了字可谓是付出了惨痛代价,不只是被免职,更是踏上了死亡之路。那么“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呢,雍正帝看到,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首先“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朝亦勤勉,夕亦勤勉,也就是一天到晚没有一点疏忽,一直是勤奋谨慎的忙碌。而年羹尧将其错写为“夕阳朝乾”,雍正帝是这样认为的,意思是年羹尧是故意将其书为“夕阳朝乾”的,还将文字错书。因为年羹尧是读书人出身,不至于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所以年羹尧这样做,是认为朕的行为称不上“朝乾夕惕”,甚至还是与之相反,而且既然是这样认为,还不明说,还以这种方式冷嘲热讽的说出来。雍正帝这样理解,所以自然是勃然大怒,要收拾年羹尧咯,因此年羹尧就倒霉了就因此丧命了。当然不论年羹尧到底出于什么想法写错的,不论雍正帝到底这样理解对不对,其实这件事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契机。是雍正帝想要收拾年羹尧,苦于找不到机会之时,如同瞌睡了有人送枕头一般的契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年羹尧权力太大,自己还飞扬跋扈。诸如说任命朝廷官员上,年羹尧就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将不少自己派系的人安插到全国各地,在当时被人称之为年选。年羹尧如此左右人事,可以决定朝廷官职人选,无疑是分皇帝之大权,雍正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年羹尧上奏折写错了字以后,雍正帝马上认为年羹尧这是在讽刺他,开始以这个契机爆发。因此谕曰:“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而未定也”。不久年羹尧被免职,调为杭州将军,将其兵权剥夺以后,雍正并不满意,开始翻旧账,不断说出年羹尧的种种不对。雍正帝这个最高统治者表态以后,其他大臣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所以开始纷纷攻击年羹尧,雍正开始“顺从官意”的罢年羹尧所有职务,并且将其逮至京师,最终定罪92款。可以说攻击年羹尧的信号是雍正帝发起的,将年羹尧这个不听话的大臣定为死罪,也是雍正帝一手主导的。但到了真正定罪以后,雍正帝高深的帝王心术就展现出来了,这时候雍正帝出来装好人了,说道“朕念青海之功,不忍加极刑”。于是年羹尧被开恩为狱中自裁,雍正帝这个整死年羹尧的人,反而成为好人了。所以说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为“夕阳朝乾”,其实也就是一错写,最多就是飞扬跋扈过头,给皇帝写奏折都飘起来了,所以出现了错误,但罪不至死,也不至于被免职。但殊不知雍正帝早看他不顺眼了,因此借着这个机会开始爆发,开始一步步整死年羹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装好人,尽量显得自己不是兔死狗烹。当然也不能全怪雍正,主要还是年羹尧太过飞扬跋扈,不知进退,把握不好分寸,可谓是自寻死路。而关于年羹尧这点,史书上评价的也很到位:“方且凭藉权势,无复顾忌,即於覆灭而不自怵。臣罔作威福,古圣所诫,可不谨欤”。说到最后,宋安之不由得想起“伴君如伴虎”这个成语,古人诚不欺我也。看看年羹尧就懂这其中意思了,皇帝就是老虎,你年羹尧可以兢兢业业的为他奋战,但你不能飞扬跋扈,更不能真的将自己当成他的好兄弟甚至当成他的恩人,来索取权力的,不然皇帝在人性之外,会露出他的虎性,会吃了你的。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6、甄嬛传中年羹尧的折子写的夕阳朝前是什么意思?
是说年羹尧把那个词语写反了。那个词语好像是以前用来赞美皇上的,他写反了不就代表大不敬吗
7、“朝乾夕惕,夕惕朝乾”分别是什么意思,雍正因为这句话找年羹尧的麻烦.求文人帮忙解释下,谢谢?
是写成了“夕惕朝乾”。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所谓朝乾夕惕,就是早上努力工作,晚上反省自己。用来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其实,从文意来说,反过来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从本意看,就变成了,晚上反省自己,早上努力工作~~对年羹尧来说,这就相当于说,晚上反复揣摩圣心,第二天早上再小心谨慎的蒙蔽圣聪。天威不测,有这个苗头就是诛心之罪。
8、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嚣张跋扈,是被百官逼死的还是被雍正赐死的,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你怎么看?
无论是电视剧《雍正王朝》还是真实历史上,年羹尧都是被百官的弹劾奏章“淹死”的!只不过,电视剧《雍正王朝》出于拔高雍正帝的剧情需要,硬是给雍正帝加上了一些“逼不得已”,似乎雍正帝并不想杀年羹尧,只是迫于朝野的压力,才最终不得已赐死了年羹尧。于是便有了剧中从抚远大将军一步步贬为城门吏的那一段……真实历史上的清世宗(雍正帝)可没有那么“纠结”!
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康熙帝)驾崩。次日,清世宗便以皇帝身份发出廷寄,宣大将军王允禵回京奔丧,命宗室延信(肃武亲王豪格之孙)护抚远大将军印(大致相当于代理抚远大将军)。清世宗此举是一把利剑,回京为君父奔丧,于公是尽忠、于私是尽孝,如果允禵推搪,清世宗立马就可以以不忠不孝的名义公开法办了他!如果允禵回京奔丧,他就只能乖乖就范、交出兵权。为了能让允禵放松警惕、以防他铤而走险,清世宗选择了与允禵关系比较和谐的堂兄延信接替他。但是,在命延信护抚远大将军印的廷寄发出的同时,清世宗也给时任川陕总督年羹尧发了一份密旨,命他火速赶往青海大营,与延信共同主事。
允禵前脚刚刚离开青海,年羹尧后脚便架空了“代理抚远大将军”延信,成了“代理代理抚远大将军”,为清世宗稳定局面和收拾回京的允禵提供了先决条件。雍正元年,清世宗借口战事吃紧,正式将年羹尧任命为了抚远大将军。有了允禵打下的老底,加之清世宗源源不断的后援补给,雍正二年年羹尧便大体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也正是这一年,清世宗与年羹尧结束了“蜜月期”。
飞扬跋扈,引发清世宗不满年羹尧这个人出生于高级官僚家庭,其父年遐龄曾任湖广巡抚、署理(代理)湖广总督。加之少年得志,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飞扬跋扈的性格,尤其是在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年羹尧更加有些飘飘然了。在回京述职途中,外藩蒙古王公和额驸(驸马爷)见他都必须跪拜!不仅对外藩蒙古王公如此,对同僚亦然,在途径陕西、直隶期间,年羹尧居然下令让陕西巡抚、直隶总督跪道迎送。抵达京郊之后,郊迎的宗室王公以下群臣跪迎,年羹尧更是眼睛长到了头顶,看都不看一眼。就算宗室王公跟他打招呼,也显得非常敷衍、爱答不理。要知道,理论上这宗室王公可都算是他这个汉军旗人的“主子”(非所谓旗主)!
这道还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彼时的年羹尧与清世宗的关系摆在那里、功劳也摆在那里,他勉强也有这个“资格”。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清世宗有些无法接受了。史籍记载,年羹尧在陛见清世宗时“无人臣礼”。电视剧《雍正王朝》则演绎为了“卸甲”那一段,说什么“将士只识军令,不知圣谕”。虽然真实历史上未必真有这回事,但起码说明一点,年羹尧飘得不轻,已经不太把“本主”、皇帝当回事了……如果仅仅是这样,恐怕还不足以让雍正帝起杀心,毕竟这些都是小节而已。
私相授受、君臣矛盾彻底激化如果飞扬跋扈、甚至“无人臣礼”还仅仅是小节,不至于让清世宗对年羹尧起杀心,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年羹尧找死了!大军凯旋、论功行赏自古皆然,皇帝对于有功将领的赏赐既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收买人心的作用。自古以来,这都是帝王们政治作秀的重要舞台。
在清世宗准备论功行赏之时,还没有问及年羹尧有功将士的情况,年羹尧便递上了厚厚一叠立功将士名单,这等于是把清世宗收买人心的机会抢到了自己手里,不是吗?不久之后,京中谣言四起,说清世宗犒赏三军都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要求!论功行赏本该恩出于上,结果却成了年羹尧的私相授受。无论清世宗是否为年羹尧所逼,这样的谣言都会让清世宗的自尊受到严重的伤害。自此,清世宗与年羹尧的矛盾彻底激化、关系急转直下。但是,直到这个时候,清世宗还没有彻底对年羹尧起杀心,起码一定程度上还在观望。
插手朝廷人事任免,落入万劫不复之境如果在离京之后,年羹尧能够彻底摆正自己的位置、急流勇退,或许清世宗看在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情分上还真的会放过年羹尧也未可知。毕竟,在年羹尧即将倒台之前,为了照顾病重的年氏、让她走得不那么糟心,清世宗硬是延缓了对年羹尧的处置进度,并在临终前正式册封年氏为皇贵妃。而且,年氏在去世后,还获得了入葬泰陵地宫的待遇。由此可见,清世宗对年羹尧的这个妹妹还是非常待见的!如果年羹尧急流勇退,清世宗看在年氏的情分上当过年羹尧并不是没有可能。
只可惜,年羹尧非但没有急流勇退,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开始插手朝廷的人事任免、在各部门安插自己的亲信,时任称之为“年选官”。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中国的帝王们自古以来最为忌惮的就是朋党!群臣一旦结成朋党,将会对皇权造成掣肘。一旦失去制衡,甚至会倒逼威胁皇位、皇权。这不是小节,是大是大非!年羹尧插手朝廷人事任免,等于是在明目张胆培植私人势力、公开结党了,这是清世宗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的!而正是这一点,将年羹尧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境……
雍正三年正月,清世宗公开表达了对年羹尧的不满。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顿时炸开了锅!清世宗不表态,群臣迫于清世宗的压力,无人敢言年羹尧的不是。清世宗公开表态之后,弹劾年羹尧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飞向养心殿!甚至让清世宗都有些始料不及,最后居然归结出了九十二款罪状……这其中或许有像“朝乾夕惕”那样的欲加之罪,但是大部分恐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是清世宗此前还有些许犹豫的话,这些罪状无异于是年羹尧的催命符!自此,清世宗正式下定了处决年羹尧的决心。更何况,议出了九十二款大罪,就算清世宗想赦免年羹尧,也已经骑虎难下、回不了头了。
在敦肃皇贵妃年氏丧期过后,清世宗对年羹尧这位大舅哥举起了屠刀,赐年羹尧自尽、斩其子年富,其余诸子年满十五岁者流放极边!大概其就是宁古塔之类的地方吧。不过,看在年氏的情分上,清世宗对年氏家族还是手下留情的,基本上只处置了年羹尧一支,并没有株连九族。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和哥哥年希尧仅仅被革爵、免职而已,不久之后年希尧又被重新启用。年遐龄去世后,清世宗还特别下旨,恢复了自己这位岳父的一等公待遇但不予承袭。甚至包括年羹尧被流放极边的几个人儿子,一年多之后也全部被赦回,交给年遐龄管束。想想,将亲孙子交给他爷爷管,这不等于是无罪释放了吗?他们依然是皇子(清世宗第八子、年羹尧的外甥福惠)的表兄弟、年家的少爷!毕竟,他们的大爷年希尧依然在高官任上,不是吗?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发现,轰动朝野的“年羹尧案”到最后居然只死了年羹尧和他儿子年富两个年家人……由此也足可见敦肃皇贵妃年氏有多么得宠了!也无怪乎清高宗(乾隆帝)多年以后还不无醋意地说“皇考最为钟爱八阿哥(福惠)”了。或许年羹尧能够急流勇退,他真就成了清朝的卫青、郭子仪也未可知。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清世宗之所以诛杀年羹尧其实也不是因为年羹尧真的犯了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责,更加不是因为年羹尧谋逆或企图谋逆,年羹尧能够束手就擒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年羹尧没有反心。说白了,就是年羹尧结党犯了清世宗的大忌,清世宗仅仅是在提前除害而已。至于其他那些几十款大罪,都不是什么主要原因,无非“落井下石”而已……或许这也是清世宗没有将此案无限上纲上线、祸及年氏满门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