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是什么意思(男儿何不带吴钩,吴钩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男儿何不带吴钩,吴钩是什么?
男儿何不带吴钩,吴钩是什么?
我是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汉书•韩延寿传》,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吴钩,以青铜为材质,其形似剑而曲,最早产于吴地,故名。后来,吴钩与剑混淆也,也常代指剑器。《战国策》“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吴钩可说是兵器中的霸主,有单刃、双刃者,适合劈砍,因使用者多以其聚力而斩,同情形下使用其它兵器者难以抵挡,遂有“遇钩见血”之称。
吴王阖闾时,为国之需求,遂于金陵立大城求名匠作器,吴地上行下效,养成好武的习俗,,民众不用来好剑而轻生死,吴越遂养出大量名剑,人们对剑器,甚至养成了一种近乎于病态的追求。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有贪王之重赏者,杀其二子以血毙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官门而求赏。……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著父之。王大惊曰:‘嗟乎寡人诚负。’于子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为求一钩酿成如此惨祸,实吴人求钩,近乎于痴。
古人向来重节轻死,当年樊於期只以荆轲一言诈取秦王信任就慷慨赴死,而此时刺秦之事,八字还没一撇,由是可见古人任侠情绪之重,诗酒剑,从来是古人寄托情怀的物象。吴钩源头所引来的好剑而轻死的情怀,尚武的风度更为庄家所赞叹:西晋张载“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鲍照“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王褒“风胡有年岁,骢利比吴钩”;孔绍安“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就连杜甫也咏吧“吴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看来不仅仅是少年意气风发的怀中揣着个武侠梦,诗家便手上拈着个酒杯、画笔,实不曾放下胸中的那柄剑。
其次,吴钩实寄托了诗家的报国之梦。阖闾劳民伤财地建一座大城来求钩,其最终目的还是拿来强国,最终还是用来砍人的。因此,吴钩虽算不上“国器”,其实还是为国所用,包含了一层报国的意思。唐人曹唐《和周侍御买剑》“将军溢价买吴钩,要与中原静寇雠”,便宋人张孝祥也填词《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也有“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诗,堪称中国古代诗人心中最为瑰丽的浪漫,李太白也是一剑随身行走天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指衣去,深藏身与名”,其字里行间浩荡的剑心、剑气与杀伐决断、报国之心,实在是古代诗人胸中情怀的缩影。
2、谈笑看吴钩什么意思?
吴钩:是吴地生产的月形弯刀,这里指锋利的兵器--作者自认为有着铮铮傲骨,大有以笔代刀,除恶除恶务尽之意。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
这句话出自《水浒传》。译义: (虚名薄利不关愁)意指不为个人名利忧愁。(裁冰、剪雪)是形容梅、竹的傲骨和气节的,也有说是形容心思聪明如冰雪,吟诗作文水平很高,我更认为,作者是兼有两意:不为生活的困顿忧愁,而能安贫乐道,完成自己的著作,也是心愿。(吴钩)是吴地生产的月形弯刀,这里指锋利的兵器-作者自认为有着铮铮傲骨,大有以笔代刀,除恶除恶务尽之意。
3、含有“吴钩”的诗句是什么?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李鸿章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
4、把吴钩看了,“了”是什么意思?
拿出吴钩看了看(吴钩是一种武器,这里指代自己的雄心)。 楼上的栏杆都一一拍打过,(这里说出自己心中的寂寥)。 没有人理会自己登高的真正用意(说出自己的孤寂没有人知道)。
5、《水浒传》引首里的那句“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是什么意思?“裁冰“”剪雪“”吴钩“分别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屑于那世间虚名薄利,更把那古今战事当作笑谈,在那里吟诗作赋,书写着超凡脱俗的辞章。原文出自于元代施耐庵的《水浒传》。原文:你看那书林深处,隐居着多少俊逸儒流呀,他们不肖于那世间虚名薄利,更把那古今战事当作笑谈,在那里吟诗作赋,书写着超凡脱俗的辞章。在他们眼里,前王后帝,真真假假,中原逐鹿,与春秋战国之诸侯争霸有什么两样!国家就像脆柳一样脆弱,人处其间与漂泊无定虚舟何异!人世间自然成名多多,图名多多,更有那逃名多多。沧海桑田,只瞬间就不知新月落在长河的哪边。不要看到缘木求鱼者感到惊讶,也不要笑话人穷猿择木,更不要像伤弓之鸟见了弯曲的树木也远避。统统放下吧——包括你手中的酒杯,来听取我“新声曲度”!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