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拾皆是什么意思(俯拾皆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俯拾皆是什么意思?
俯拾皆是:(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俯:弯下身子出处: 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底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直解:自己不希望被这般对待,推己及人,也不要那般对待别人。
比如:
你不希望别人当众指责你,那么你也不要当众指责别人;
你不希望别人言而无信,那么你就要做到言而有信;
句出《论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之乎?
孔子对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这个人很聪明,应变能力也很强。
从这一问一答里可以看出,子贡面对自己的老师,采用的是拿来主义。
就连自己的“座右铭”这种事子贡都赖得自己去挖掘琢磨,直接找老师要。
而孔子给子贡的这句“座右铭”,也体现出儒家“克己复礼”的态度,凡事拿自己开刀。
这种态度放在今天,依然有意义,更成为人际关系中的普世价值。
3、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普遍存在意义方面上的一种认识观念,在主.客观规律相互作用前提下,理解社会.分析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唯物主义产生于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马克思学说理论一整套哲学阐述有序或不规则的链接,唯物与唯心争论前后经过二百余年历史,至今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其实主要根源在于人类文明进程已经不再象过去那么僵化守旧,激进主义诱导下的随从或附庸昭然若揭,当然,我们只讲唯物主义。
历史变迁,时代变化,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说明,唯物论概念维系着的哲学思想不会彻底灭亡,所有存在人类理性世界的各种实有虚无,不断取得后方能豁然清醒。
4、“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是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令自己的言行思想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那么天下的人就都会称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能凭借别人吗?”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不同的时候,孔子对于“仁”的内涵有着不同的阐发,而在这次对颜渊的回答中说的是“克己复礼为仁”,回答得干脆而肯定,可见,孔子是将“克己复礼”视作“仁”的基本要求的。
常言道,私欲是天然的,也是合理的,私欲只可规范,而不是禁止。那么把“克己”解释为约束、克制自己就是错误的。“克”的本义是能够、可以的意思。“己”是自己的意思,在这里表示自主、自觉、主动的意味。“克己复礼”就是能够主动、自觉地恢复周礼的意思。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原处,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
之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是因为孔子强调礼治,在其思想中是有着一套严整的礼法规约的,而履行这种礼法,使自己的言行适宜自己的身份、符合礼法的约定,这对于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每个人要做到都克制私欲,遵守公德就比较难了。就比如排队,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要站到前面去,但是不行,你必须要遵守秩序,克服自己内心自私的想法,在那里排队,这样秩序就不会乱。
因此,“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中对于自我人生修养的一项基本要求。人必须战胜自己的欲望,然后才能作为礼,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5、如何理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自《战国策.齐策三》,《周易:系辞上》。比喻同类的东西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
6、什么是悟性?你如何理解?
悟性,并不神密,亦非某些人专有!人人有悟性,随着真心启发深浅不同,悟性的大小不同而已!悟,即吾心,活开心即开悟了!性,即生心之体,即人人本来的灵性!故,悟性即灵性启发真心也!用真心做人,用真心做事,即悟性!心越真,悟性越大,心的能量场亦越大!悟透的人,处处都是生机;悟不透的人,处处都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都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 都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都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都是凋枯……
7、《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究竟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是《道德经》道经第五章的内容,今天我们以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的情节,来探讨一下它的含义。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释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音chu)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音tuo 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当做刍草扎成的狗(让它们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爱,把人民当做刍草扎成的狗(让他们自生自灭)。天与地中间,不像风箱(橐龠)吗?中间虽然是空的,但不会枯竭,鼓动起来产生更多的气流。人们说话太多,反而会字断理穷,不如把话藏在心中。
老子认为应当遵循发展规律,统治者不要“滥施仁爱”,让万事万物自然发展生长。
诸色人等在这片古老秦川大地上的来来往往:
罂粟带来的巨大收益,鼓舞了白嘉轩,也鼓舞了白鹿原的乡亲,三五年间,原来耕种小麦、玉米的平原和河川的优良土地,都被种植成了罂粟,白鹿原往日的粮食集市被烟土市场代替了。
清帝退位后,白鹿原谣传白狼出没,流言四起,白狼恐怖的爪印出现在原上农户的猪圈、窗台、牛棚.....牲畜被害,人心惶惶。老百姓自发的巡逻放哨,灾祸临头、悲怆激昂的气氛笼罩着白鹿原,老百姓的心被揪紧了。
愚弄老百姓的保障所,趁乱核查白鹿原的土地和人口,按土地目数和人头收缴印章税,抗拒不交者,处以革命军法。白嘉轩与贺德敖等老百姓暗中组织乡亲,去县城交农具,逼迫当局罢免了县长。
军阀更甚于土匪,他们在白鹿原横征暴敛,反复征粮,白鹿原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苦。共产党趁势发动农民协会,着手建立地方组织。农协风暴席卷白鹿原,地主恶霸乡绅的恶行被揭露,直逼国民党地方组织。“四.一二”后,国共分裂,农民运动失败,国民党重新执掌白鹿原地方组织。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滋水县的县长撤换了四任,这是自秦孝公设立滋水县以来破纪录的事,乡民们甚至搞不清县长们的名和姓就走马灯似的从滋水县消失了。”
大自然的惩罚出手了,旱灾来了:
相对于原来出现在五、六、七月的伏旱,这年的干旱从春末夏初就开始了。太阳俯瞰着大地,热浪舔舐着白鹿原,土地裂开了口子,池塘、旱井、洼地、小溪里面的水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一批批被侥幸的撒下包谷、豆子都成了酥酥的粉末.....千里苍凉,满目灰白。
四月的干旱一直持续到腊月,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半年时间没有见过一滴雨的大地,贪婪的拥抱着、热情的嗜吸着,大雪稍一接触地面就风干了。像干旱的夏天一样,这年冬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干旱、极冷。
这一年是白鹿原历史上少有的极端干旱,大自然凛然的惩罚永远镌刻在几代人的记忆中!
旱灾引起年馑,年馑抽打着人性:
肆虐的旱灾中,最先倒下的是家畜、田间各种小动物,一批树木倒下了;接着是一个一个老人、孩子离开了人世,然后是一家一户的绝种,最后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灭绝。
卖儿卖女者有之,相易食子者有之,卖地卖房者不计其数,借机报复坦露嘴脸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之.......也有少数富家地主尽显仁义之举,慷慨解囊襄助穷人。
年馑抽打着人性,更多人的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在饥饿中泯灭,一些人的道义、善良在暗淡的日子中得到了升华!
结语:
亲爱的朋友,人与自然、统治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相处之道,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生活中迷失、学习、领悟、醒悟,我想,你应该有答案了吧!
8、无可厚非通俗的来讲是什么意思?
首先,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人或者人的行为!
无:就是没有的意思,可:就是可以的意思,厚:就是过多的意思,非:评论,指责的意思。那这个成语的意思通常就是说:某个人或者某个人的某个行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过多评论或者指责的。言外之意就是已经做的很好了!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觉另有解意,您是怎么理解的?
谢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出自《战国策 齐策三》,其意思是世上同类的物品以类而集,人们视位、品、性、情、俗等要素的不同而分合,所谓“驴友”、“牌友“、“酒友””是这个道理,所谓“圈子”也是这个道理。这其中很多是自然的、朴素的,但也有迂腐的、扭曲的。然而,共产党人就应按照“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要求(这个“共同目标”过去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现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心聚情聚力为之而共同奋斗;全国各民族人民心相映、情相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群策群力把祖国建设好。
10、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古往今来,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
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立墓是必须;然后刻上墓碑文,以示尊重。
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
写碑文是对逝者充满敬意和感情。
或许在农村,墓碑刻字没有那么复杂,但也是有讲究。
来人世走一遭,经历生老病死或意外降临死亡的,终是归落尘土。
墓碑多是是竖放或者平放在坟墓前的石碑,上面篆刻墓主信息。
而在农村的墓碑刻字多见“故、显、考、妣”这几个字,那么它们是分别什么意思呢?且听有书君娓娓道来吧。
一、“故”
故的代表的意思有很多,但在这里说的就是故去,去世/过世的意思。
故字通常处于墓碑的正首方,代表了子女或者后代们对先辈的纪念。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禁止土葬,但还有一些地方或者农村依旧保留了土葬的方式。
在农村地区来说,这些应该已久的不成文的习俗,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村里的很多老人应该是知道的。
再者故字在农村的墓碑上多常见。
二、“显”
墓碑刻字里,说到显,就不得不说下与之有关系的先字了。
墓碑上的先字用的比显字偏多一点。
这二字读音相差不大,但使用条件是相差甚大。
有的地方,假如父母其中一人去世了,就会用先字,两位都去世了才用显字。
显还有带有显赫的意味,是称赞。而先就是一种尊称。
当然不同地方,说法也不太一样。
显和先的存在最大区别。
用显的话,要求已故之人的上一辈没有亲人了,包括父母、岳父母,此时他是辈分最高的人,而且下面还必须有子孙后代,这种情况下会用显。
而先的话简单很多,它没有太多要求,没满足显的条件的就可以。
比如在已故之人的上一辈还有人活着,或者没有子孙都可以先。
所以显和先对比中,显的条件还是需要有一定要求的。
三、“考与妣”
考和妣其实是要放在一起用的。
先考指的是去世的父亲,说的是儿子或者女儿给自己的父亲立的碑。而先妣就是去世的母亲,说的是儿子或者女儿给自己的母亲立的碑。
再者,考妣在古代时,也用作对父母的一种称呼。
只不过是随着历史的前进、时间的推移,最后自然而然的成了去世父母得专用。
还有一点,考在古代还属于是五福之一呢。
其实,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他们自己特殊的讲究,虽然尽不相同,但都是在尊重逝者和怀念逝者罢了。
“死者为大”,生者愿让逝者安息。愿安,甚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