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无友不如己者什么意思(孔子云:“无友不如己者”,应该如何理解?应该如何交友?)

无友不如己者什么意思(孔子云:“无友不如己者”,应该如何理解?应该如何交友?)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孔子云:“无友不如己者”,应该如何理解?应该如何交友?
  • 2、无友不如己者是什么意思?
  • 3、孔子提出“无友不如己者”对吗?
  • 4、如何理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该。”你是怎么理解?
  • 6、孔子为什么说无友不如已者,是说朋友都不如自己有学识的意思吗?
  • 7、无友不如己者怎么解释?
  • 8、无友不如己者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孔子云:“无友不如己者”,应该如何理解?应该如何交友?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一》,原文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大概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有挺大的争议,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它解释为“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那就会炸了,谁敢这样宣称自己的主张?一方面,谁敢说自己什么都强过别人?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也有自己的强项,哪怕你地位再高(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财富再多(比如世界首富杰夫·贝佐斯)、能力再强,你也必然有自己的弱项,谁都不是神仙,不可能“万事通”。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总能找到比你强的地方。另一方面,如果谁敢对外宣称“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那估计他立刻会陷入孤立之中,谁会喜欢和这样狂妄无知的人打交道呢?我想,谁也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吧?

    第二种理解: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它解释为“不和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就感觉挺有道理的。在这种解释里面,“不如己”,说的是“志向与自己不同”。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有一个兴趣、爱好和志向的指向问题,往往是志趣相投的人才会更容易成为朋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而志趣不同的人则难以成为朋友,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现在是信息精分的时代,往往以这种精分的信息而形成一个一个的朋友圈,所以,志向和兴趣、爱好越来越成为交朋友的一个首要前提。所以,这种理解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是很合理的。鲁迅说“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也正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

    第三种理解: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对“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把它解释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也感觉挺有道理的。这种解释好像还更容易理解,“无”就是“没有”;“不如己者”就是“不如自己的”。因为从常理上也可以说得通。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朋友和我们自己比起来,肯定是各有强弱,有的可能是某方面能力比你强,有的可能是某方面性格比你好,有的可能是某个领域见识比你广、比你深。再说得直白一点,有的朋友或许能力不如你,性格不如你,见识不如你,性格不如你,但他可能长得比你好。可以断定的是,任何一个朋友和你比起来,总有某方面比你强。这种理解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诫人们不可妄自尊大,要尊重和平等对待任何一个人。比如姚明比潘长江高大,但潘长江小品表演肯定比姚明更强。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对我们交友的启示有三:一是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往往相同的志趣和相近的理想是彼此吸引、深交的基础,志同道合的人更能彼此引起共鸣,更能相互理解、共同提高,交流起来也更容易;二是看人要客观公正。不能因为一个人能力不如你,就认为他说什么都是错误的,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不能因为一个人一句话说得不对,你就彻底否定这个人,看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应该综合看、全面看;三是对朋友要多欣赏而不是挑剔。任何人都有优缺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我们对待朋友应该多采取欣赏的态度,多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对待其缺点和不足要诚恳指出来,并尽量帮助其改进,而不应该只是一味挑剔。

    2、无友不如己者是什么意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出自《论语》。

    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

    3、孔子提出“无友不如己者”对吗?

    “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是正确的,有其道理。只是有的人理解的不同,导致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着争论。

    多数人认为是说不如自己的人不交朋友,这种说法与结交需胜己,似我不如无,是一个意思。如果人人往上看,只能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那就人人没有朋友可交。这种说法有其矛盾,脱离现实,不能成立。

    交朋友重在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相互在一起能够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没有共同的爱好,就不要交朋友。这种说法似乎有理由,但是也不完全正确。人溶入在社会之中,是与各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打交道,要有好的发展,就必须有着很好的人脉关系,有着更大的朋友圈。而这些朋友不可能与自己都能够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兴趣。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交朋友,怎能成就自己。成功的人士只能是朋友遍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友不如己者,是指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只是各有所长,对方总有比自己优秀的一面,是值得自己向他学习。这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才是知心朋友。要想结交更好的朋友,就必须有着自己的自重,自尊,自信,有着高尚的品质和聪明的智慧。

    无友不如己者,我还理解为不能与社会上的混混,以及那些有过劣迹而又不思悔改的人有交往。不讲文明,不讲诚信,不讲道德之人,不值得结交。交朋友须谨慎,好的朋友亲如兄弟,同甘共苦,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实在难得,相当不易。

    4、如何理解: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第一部分“重”,厚重,敦厚持重,浑厚庄重。厚重的反面,就是浅薄。“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如果不厚重,就没有威信。厚重是一种修养,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平易亲切,同样厚重。不要摆架子,随时端起个脸,那不是庄重,是“装重”。“学则不固”,如果人不厚重,不光没有威信,学东西也学不牢固。厚重,才能容纳,才能反刍消化,慢慢吸收,学得到,用得上。浅薄之人学习,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如果你平时学习,有“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的感觉,你就要知道,这是自己不厚重。厚重之人,对别人的东西,一般不会一听就懂,知道自己没懂,留个心,慢慢琢磨,等他懂了的时候,自然就会用。“主忠信”。程颐说“不诚无物”,人当以忠信为本。“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疑问者比较多。字面意思清楚明白,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要交胜过我的朋友。因为胜过我的朋友——不一定是事业上胜过我,主要指修养学识上胜过我——对我才是有益的。如果他还不如我,我成天跟他在一起,把我自己还拉低了。第二部分疑问在哪里呢?一代代的同学们都问:人人都要交胜过自己的朋友,岂不是谁跟谁都交不上朋友了?谈谈我的体会,我把这句话改一下:和有地方胜过我的人交朋友!或者说:要善于关注和学习别人胜过我的地方。因为我们人性呢,都容易有两颗心,一颗是“纠错心”,一颗是“胜心”。纠错心呢,就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专找别人的错,找到就否定别人,在心里把别人打入另册。俗话说:“做好人需要一辈子,做坏人一次就够。”这就是人的纠错心在作怪,人家对你好了一辈子,就一次没表现好,你凭什么认为过去一辈子的好都是虚情假意,这一次没到位就“暴露了真心”呢?胜心呢,就是见不得别人比我强,就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待在一起才舒坦!不愿意跟那牛人在一起。讨论问题,人家明明比我有见地,却不是认真思考,而是不假思索地奋起辩驳,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都是胜心作怪,都是不够厚重。第三部分纠错心和胜心是一体两面,有纠错心的人,纠到别人一个错,就感觉自己胜过了一个人,打了胜仗,舒坦!人若能收敛纠错心和胜心,能欣赏他人的才情风光,宁愿自己笨拙一点,如乔布斯言,“stay foolish, stay hungry”,便懂得了孔子的另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过则勿惮改。”错了不要怕改。人,一是要自信。自信,则不会认为“哎呀!大家都看见我错了,影响我形象啊!”谁没错过?错了就错了,改就是了呗。子贡还有一段话:“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犯错,就像日食月食,错的时候,大家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大家都仰视他。人还要有点自嘲精神,与其让别人嘲弄,不如嘲弄一下自己,有错就改,公开改,这样不仅是君子,而且是真汉子。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该。”你是怎么理解?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稳重,轻浮,就没有威力,所学的知识就不能稳固的用在该用的地方。例如,汉朝大臣东方朔,文才过人,正因为不稳重,轻浮,屡次被皇帝辞退回家。

    主要的是要忠心,讲信用。

    没有朋友赶不上自己的。要谦虚,不要感觉朋友赶不上自己有能耐而瞧不起人家。

    有过错,就要改正。

    这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道理。

    6、孔子为什么说无友不如已者,是说朋友都不如自己有学识的意思吗?

    野狐试答

    孔子的友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酒肉朋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友就是有着共同的志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观相同的人。

    “无友不如己者。”论语中出现过两次,这句话的解释也有大致两种:一种把“友”当动词交朋友解释,“无”当通假字“毋”,不要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也是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和一种思想,这种解释很有市场。

    第二种解释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这应该比较符合孔子的为人和性格,孔子谦虚好学,拜师学习的对象很多,人各有所长,师其长处,每个朋友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7、无友不如己者怎么解释?

    无友不如己者,指的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不跟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往。

    【名称】无友不如己者。

    【解释】无:同“毋”,不要、禁止之意。友:名词作动词用,交朋友。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又《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8、无友不如己者是什么意思?

    无友不如己者本义探究 最近在读论语,又不想写作业,所以随便上知乎来瞎写,疏漏错误之处还望诸位斧正~ “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在《论语》中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学而》篇第8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第二次出现在《子罕》篇第25章:“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按照宋代经学家朱熹的解释,《子罕》第25章是重复出现的语句。因此,注家的解释多集中在《学而》篇第8章。一种观点是认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1] 朱熹认为“无”和“毋”相通,是禁止的意思。朋友是帮助自己增加道德修养的人,如果他不如自己,就不会对自己有益处,反而会有损害。邢昺疏曰:“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忠信不如己者”也就是道德不如自己的人,既不如自己的人。何新则承袭邢昺的说法,解释为:“不和不如己者交朋友。”注曰:“无友不如己者,即不与不如自己者为友。古今解此句多误读。”[2]程树德《论语集释》在考证此句时引用了三家的观点:①《吕氏春秋》: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吾与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②《中论》:不如己者,须己而植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债也,亦无日矣。③《韩诗外传》: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3] 程树德所列的几条考证,《吕氏春秋》引周公的说法,认为和不如自己或者和自己程度相同的人交往,要么连累自己,要么对自己没好处。《中论》认为,不如我的人,需要我提携他,但是整天忙于帮助别人,谁又来帮助我呢?如果我这样做,我自己就很难有进步。《韩诗外传》则是引了南假子,对比与比我强和不如我两种人交往的差别,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三条都是认为要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也说:“周公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4] 刘宝楠和程树德所引第一条大致相同,可知观点相同。康有为说:“其居游皆胜己者,不期益而益矣,其居游皆不如己者,不期损而损矣,故夹辅之人当须胜己。”[5] 杨伯峻翻译为:“不要跟自己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注释说:“古今人对这一句有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6]大致说来,持此种观点的人占多数。但是苏轼曾说:“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朱熹在教授学生时,就遇到了学生拿苏轼的这个观点去问他,他为了绕开这个悖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朱子语类》记载,学生问:“必择胜己者为友,则胜己者必以我为不如己,而不吾友矣。”朱熹答道:“但不可求不如己者,及其来也,又焉得而却之。我去求胜己者为友,则不如己者又来求我。”[7]也就是说,我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但没办法拒绝来求和我交往的人。按朱子的说法,在“及其来也,又焉得而却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交到道德比自己好的朋友,但是也不能把道德不如自己的人拒之门外,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好赖朋友一起交了。上文朱熹的解释多少让人觉得奇怪,所以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提出来不同的解释。他说:“‘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比如说,下面的“毋意”、“毋我”等都用这个“毋”字。[8] 李泽厚也认同这种解释,他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他在书中进一步解释道:“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这只是一种劝勉之词。第三种观点就是认为应解成“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如字释义为:“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徐锴曰:女子从父之教,从夫之命,故从口,会意。人诸切。'”[9]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从随者。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白虎通》曰:女者,如也,引申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申也。'”[10]黄式三《论语后案》中也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11] 钱逊《论语浅解》云:“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季羡林在《耄耋新作》中说:“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如'字有二解:一是‘如同';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12] 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基本也持此种观点,他说:“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注释说:“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孙雍长先生在讲演中也说:此“不如己”之“如”并非“及、比得上”之义,乃譬况之词。“如”者,似也,犹今“像、如同”之谓。“不如己者”,不似己之奉行忠、信者也。“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言君子以忠、信为本,他人若不同我一样奉行忠、信,则不与友也。[13]我个人更赞同第三种解法。第一种解法我认为存在逻辑上的漏洞,就如苏轼所说那样,如果每个人都要跟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的话,可能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交不到朋友。况且孔子并不仅仅以胜于己者为友。孔子与他的学生交往亲密,师生之间互相勉励,亦师亦友,并没有因为学生在言行、学识方面不如己,而削减师生间如朋友般的情谊。第二种解释比第一种看起来通顺了不少,但是仍然有不通之处。袁庆德先生在《“无友不如己者”说解辨惑》中说:“从句型上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三个并列句,‘主忠信'和‘过则勿惮改'都属于祈使句,前者属于表示希望的祈使句,后者属于表示劝阻的祈使句。‘无友不如己者'夹在中间,应该是祈使句,是表示劝阻的祈使句,其中的‘无'是表示劝阻的否定副词,意思是‘不要'”,但是,袁庆德先生认为:“假如这里的‘友'真的是名词,那么‘友不如己者'就成了名词性的偏正短语,相当于‘友之不如己者'省略了结构助词‘之',意思是‘朋友中的不如自己的',这种所谓‘分母分子'式的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在意义上跟动词‘无'或‘有'是不能搭配的。可见,根据古代汉语语法,‘无友不如己者'中的‘友不如己者'不可能是名词性的偏正关系,‘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也不可能是‘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的'。[14] 也就是说,如果依照第二种解释的话,则“无友不如己者”的句式为“无NP不VP者”结构,但是古汉语中并没有这种结构。要表达“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这个意思,先秦汉语会说成“无友不如己”,句末不会加个“者”字;也可以说“无友不如己(者)”,句末“者“字可有可无,还可以说成“无不如己之友”或者“友莫不如己”。但是不会说成“无友不如己者”,因此第二种解释也是不合适的。[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2页[2] 何新:《论语新解》,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3]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页[4] 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13页[5] 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第9-10页[6]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第6页[7] 黎靖德辑:《朱子语类》,明成化九年陈炜刻本[8]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4-35页[9]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262页[10]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第656页[11] 黄式三:《论语后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2] 季羡林:《季羡林文丛—耄耋新作》,沈阳出版社,2009年版[13] 孙雍长:《辞章·义理·考据之训诂思辨》,中国训诂学报[14] 袁庆德:《“无友不如己者”说解辨惑》,2008年,语文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