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习什么不什么(《易经》中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该怎么理解?)

习什么不什么(《易经》中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该怎么理解?)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易经》中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该怎么理解?
  • 2、《论语》曾子曰中的“不习乎”不习什么意思?
  • 3、老祖宗忠告我们“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有什么忌讳吗?
  •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 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 6、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什么意思?
  • 7、如何理解“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的含义?
  • 8、如何理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9、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师徒不对坐,父子不同席,这说法怎么看?
  •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话如何通俗解释?
  • 正文

    1、《易经》中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该怎么理解?

    谢邀请。此语出自巜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简释如下。①在巜易》卦中,每一卦都有卦主,而能够典型地展现卦意的那个爻就是卦主。比如乾卦全阳,五君爻是卦主。坤卦全阴,六二爻是卦主。②易卦六爻之中,1、3、5爻为阳位(奇数为阳),2,4,6爻为阴位(偶数为阴)。六二爻阴爻居阴为得位,六二爻居内卦之中,为得中。在坤卦中,初二爻为地,三四爻为人,五六爻为天。六二爻居地位之尊,又得位居中,极典型地表达了坤卦顺的本质特点。③乾为天为圆主动,坤为地为方主静,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天圆地方。天,圆而大。地,方而大。为什么前面多一直字?直是为方服务的。有直才会有方,弯弯曲曲不直,怎能成方?因此,直方大,就是指地又方又大。④不习无不利。习,原意是学习,在这里,习含有增添的意思。我们知道,乾主健坤主顺,六二爻为一卦之主,它完全表现坤顺之特点,并代表坤顺之德。只要一切顺从乾健而行,就已做到完美无缺了,既便是不增加任何新的成就,也没有什么不利的!O六二爻辞大意是:(坤)像大地一样,又方又大,它只要顺应自然而动,一切顺从乾健而行,就已经很完美了!既使不增添任何新的成就,也没有什么不利,因为只要顺就足够了。(引伸意是:如果一个人能内心无私,大大方方方地顺应客观办事,就是没有什么发明创造,也没有什么不利的)

    2、《论语》曾子曰中的“不习乎”不习什么意思?

    谢邀:曾子曰:吾一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复问自己:拿人家俸禄帮助人家办事你尽心了吗?竭尽全力了吗?你对得起自已的信用吗?你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真挚?诚心?传不习乎?这里的传意指:老师或师傅传授的知识本领,是不是实践了?复习了?在脑子里过过多少遍?掌握了吗?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东西的意涵需要经过那怕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一定完全领略,学校教给我们的知识只有在反复的消化中才能很到营养。

    学海无涯苦作舟,温故放能知新意。说了这么多,我再说点外传。曾子,名参,字子舆,也称曾夫子,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出身山东济宁州嘉祥县,生于周敬王,丙甲年,死在考王丙午年,亨年七十岁。曾子传世人生格言有: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更有: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手?孔子盛赞曾子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子一生善言善行,皎如日月,照如云汉。为后世称道,为人性立本,是一位值得永久怀念的先贤。

    3、老祖宗忠告我们“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有什么忌讳吗?

    都是他妈吃饱撑得,狗屁讲究,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三个人吃饭点四个菜?能吃完吗?心存善念不必天天上香念佛,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

    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

    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应"天子门丰"邀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答:初生婴儿没有思维不危及他人,本性是良好的。 因为都是人类遗传,天性都相近,但后天因素起决定作用,如果后天的教化及学习的程度,环境的影响不同,人就有了善恶贵溅高低之分!

    性本善是人的先天性、

    性相近是后天开始性情脾气相近似、

    我们这里百姓有句土话:人跟人打搅,鬼跟鬼打搅,屎克郎跟屎打搅。

    跟好人学好人,跟着教化子学流氓、

    好妈子怕个坏妈子劝,碗瓷怕个金钢钻、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口濡目染、书香门第,

    你看这些话都证明人的受教育不同,本来相似的习性就相去甚远了。

    三字经这几个字从人的天性善良,到人相近的性格受不相同的影响,人的秉性,人性,习性就有不同命运,比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凡后天吃苦读书的人,就前程似锦。人就有等级之分了。

    谢谢你的阅读?!

    6、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懂事以后不去努力学习和拼搏长本事,那么,一个人老了才知道去努力岂不是老己矣而力不足,即便有成功的范例也是个别。俗话有一句,年青学得好,老来好吹高。再一个说年青就是祖国未来,若不学得好,希望在哪里,民族的发展,能等我们老年的时候去亡羊补牢吗?

    好年青

    志四方

    没本事

    老叹空

    怪谁去

    徒伤悲

    7、如何理解“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的含义?

    井蛙不可语海,冬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指井底之蛙局限于井内,狭小而窄的空间,怎知大海的宽阔,深浅,冬虫不等结冰已冬眠,又怎知冬天的寒冷,冰雪覆盖,等惊螯后苏醒出动冰雪全无,看不见,摸不着,不理解的东西怎能语讲,其含义也就是用来比喻有些人,见识短,对任何事一窍不通。还扑风捉影,不懂装懵。

    8、如何理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第二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光读书而不去作一番深入思考就会感到茫然无所知,而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学习,也仍然解决不了疑问。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在教导弟子如何学习的方法论,也就是学与思的辩证法。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向题呢?他提出了学习与思考是相互依存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必须有机地给合在一起,不能互相分离的。

    的确,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日常中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机械的、教条式地去读书,一味呆板被动地接受别人所灌输的知识,而自己从不动脑筋去认真思考问题的真伪、弄明白它的原理和真谛,这样是很难学到真正适用的学问和知识的,久而久之,就会变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当然,那此整日在那里胡思乱想,异想天开,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式的空想,而不去学习探求解决问题出路的方式方法,也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做到学思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读活书,做到举一返三,把所学到的知识经过象牛反刍那样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得到学以致用的智慧。

    9、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师徒不对坐,父子不同席,这说法怎么看?

    坐着看,躺着看,反正不会站起来看。

    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那些古老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早点扔了好,不是所有传下来的都是好的。

    首先说这个训,这个字可是很重的,现在没那个三从四德的讲究,但训是一个人俯视另一个人,人人平等虽然是句空话,但你夫妻俩最起码不该“夫为妻纲”吧?只能是商量,甚至争吵。训子,其实我最讨厌父母说老子是你爹、老娘是你妈之类的话,没法接,小孩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是一个复制品。教育一个是教生活的技能和知识,另一个是教他学会遵守法律和社会的公序良俗,也成为教养,除此之外应该让他有自己的道路,拴的太紧,一步不让自己走,那成牲口了,将来只会想办法逃的远远的。后面几条完全没一点道理,没必要说都。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句话如何通俗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老子》第81章,如下文: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今译】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

    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

    【引述】

    本章的格言,可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前面三句格言在于提示人要信实、讷言、专精。后面四句,在于勉励人要“利民而不争”。

    信实的话,由于它的朴直,所以并不华美。华美之言,由于它的动听,往往虚饰不实。

    善者的言论,止于理,符于实,所以不必立辞巧说;善者的行为,真诚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辩解。反之晓晓巧辩的人,乃是由于言行的欠亏而求自我掩饰。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话运用到现代学术界的情形,的确如此。现代的知识活动愈来愈专精,“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所以为学如果博杂不精,则永远无法进入知识的门墙。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一种最伟大的爱的表现。佛洛姆说:“爱是培养给与的能力。”,“为人”“与人”便是给与能力的一种表现。“圣人”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不断帮助别人,而不私自占有,这也就是“为而不争”的意义。老子深深地感到世界的纷乱,起于人类的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乃提出“不争”的思想。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消沉颓唐,他却要人去“为”,“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这种贡献他人(“为人”“与人”“利万物”)而不和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亦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