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什么亡政息(如何理解“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什么亡政息(如何理解“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如何理解“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 2、政息人亡什么意思?
  • 3、世界历史中,凡改革都会触犯以往既得利益的势力,(如商鞅变法触犯贵族的利益),有无解决办法和成功案例?
  • 4、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
  • 5、大清的死结变法亡政,不变法亡国是什么原因?
  • 6、物是人非人言可畏是什么意思?
  • 7、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有本质区别吗?
  • 8、如果刘备死后,诸葛亮取代刘禅,历史会怎么发展?
  • 9、元朝这么宽松自由,为什么灭亡的这么快?
  • 正文

    1、如何理解“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这是几千年人治社会无药可救的绝症。所以,人民一直期待生活在基于平等原则建立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法治社会,有尊严的安居乐业。

    2、政息人亡什么意思?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不在其位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3、世界历史中,凡改革都会触犯以往既得利益的势力,(如商鞅变法触犯贵族的利益),有无解决办法和成功案例?

    改革,就是改掉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革去不良的思想行为。

    改革无论怎样变化,权力和利益无论怎样重新分配,总不能为了个人的私欲获得更多利益和权力而改掉对大多数的应得利益和权力。

    改革脱离了时代历史的正义、公正、公平而实现倒行逆驶,对统治者的需求最终将会适得其反。这有害于国家和民族。

    近代历史证明,毛泽东最伟大,最切合实践,最值得人民信任,最符合民心的革命过程,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正确的社会变革和改革。

    顺天之道,合乎民心,才是正确的,真实的,也是伟大的改革。

    4、曹参当了三年宰相,一件事都没办,胡吃海喝,死后为何还被千古传诵?

    ——什么?丞相死了。

    ——快点儿、快点儿给我收拾行李。干什么?到京城吃喝玩乐去!

    这是汉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的一天。

    死去的丞相,是在位时忙得脚丫子朝天的萧何。

    急着收拾行李,从山东赶着去长安“吃喝玩乐”的叫曹参。

    我国汉唐两代名相辈出,其中的萧何、曹参、邴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被称为“汉唐八贤相”、“汉唐八大名相”。他们以百官之长的身份“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废寝忘食,替皇帝做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工作。

    不过,8人中只有曹参最特殊:他在位时间最短,只有3年;他在位时啥事不干,只知道喝小酒,用“小人”……

    曹参,独一无二靠吃喝玩乐而千古留名的贤相。

    1、接了一个烫手山芋

    汉高祖刘邦坐了天下,分封十八侯,曹参名列第二。不久后他被派到齐国,当相国。经过一番东征西讨,曹参率部攻取2国122县、俘王2人、相3人、将军6人……这都在刘邦的授意下,目的是为了铲除异姓王。

    汉惠帝刘盈继位的第一年,曹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不过,这是烫手山芋。因为当时齐国下辖73城,是西汉封地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在吕太后看来,齐国无疑是极具威胁的,是必须要削弱的,也是必须要找茬抽打的。

    机会来了!在刘盈当皇帝的第二年,齐国的国王刘肥差点儿丢了性命。

    刘肥是刘邦庶长子、刘盈异母兄长。当时,刘肥从临淄跑到长安,给当皇帝的兄弟送礼、朝贺。兄弟俩一见面挺亲,刘盈拉着刘肥上了饭桌。也许是刘盈还没有完成皇帝角色的转换、不会摆谱,也许是两个人喝高了要进一步拉近感情……总之,他们在酒席上一番“大哥”、“小弟”的叫来叫去,浑然不知一把屠刀已高高举起。

    谁啊?吕太后!

    ——你刘肥算什么东西?居然敢和普通百姓人家那样,跟当朝皇帝称兄道弟,这是忘记了君臣本分。

    所以,吕太后大怒,要诛杀刘肥。

    刘肥害怕了!吕太后想杀的人,还没谁能逃脱。怎么办?幸好刘肥有个高参叫史勋,他想了一个办法:把齐国莒县的城阳郡拿出来,献给吕太后女儿鲁元公主作汤沐邑,同时认鲁元公主为“齐王太后”。

    这招太狠了!不仅拿出一个郡作为吕太后女儿的食邑,还认吕太后女儿为“干妈”。为了活命只好当孙子的刘肥,果然被吕太后放过了,安全离开长安回到山东。

    在这种情况下,以国相身份辅佐“孙子刘肥”,对曹参的智商和情商无疑是个挑战。

    2、请来一位胶西高人

    当孙子的刘肥能活命回来,哪还敢出声,每天混吃等死吧。治理封国的大事,一概不管不问。事实证明,必死又幸免的人,心理上的创伤永远无法愈合。回到山东的第4个年头,刘肥就死了。

    在他死前,齐国的大事小情全交由曹参料理。那么,曹参是怎么干的?答案是:什么也不干!为什么要这样?答案是:这是一位胶西高人的主意。

    胶西高人姓盖,人称“盖公”,住齐国胶西(治所在今天的高密),精通黄老之学。

    盖公有位好老师——乐臣公。此人是宋国商丘人,祖先是宋国公族,宋被灭后跑到赵国,家族中出了一个名将叫乐毅。乐臣公喜爱黄老之学,生性淡泊,不愿当官。赵国被灭后,乐臣公跑到齐国胶西居住,开门收徒,传授黄老之学,被称为“贤师”。

    盖公是乐臣公的高徒,经常代师授课,名气越来越大。西汉立国后,齐国的学子纷纷跑出来,去官府寻个一官半职。只有盖公闭门不出,没有丝毫求官的想法。

    此时,曹参召集来百余名学者、学子,向他们请教如何治理齐国。大家说法不一,曹参有些懵,不知道听谁的。于是有人推荐了盖公,曹参就派人带上厚礼,请他来面谈。

    盖公倒是一请就到,见面后说了9个字“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静,百姓自会安定。然后,盖公以这句话展开,进行了一番论述。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曹参,马上把家里的正堂腾出来,让盖公住下。

    此后,曹参奉这9个字为人生至高法宝。

    那齐国到底治理得如何呢——“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曹参在齐国为相9年,齐国安宁,四方宾服,人称曹参为“贤相”。

    正在此时,长安城传来萧何病亡的消息……

    3、只管吃喝玩乐,啥事不干

    萧何是厚道人。尽管生前与曹参有过节,看不顺眼,死前却向汉惠帝推荐曹参接替自己的位置。很快,消息传到临淄,早就打好行装的曹参快乐地上任了。

    临走前,他对齐国相位继任者说,治理好齐国,只要管好两个地方:监狱、集市。继任者非常不解,“难道就没有比这两个地方更重要的?”

    没有!确实没有。曹参肯定地回答了对方,说:“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乎?”这句话放在今天有些难以理解,先来看看原文意思:监狱和集市是容纳坏人的地方,你如果总是去这里找事,坏人会再跑到什么地方去呢?

    监狱关押犯人,自然成了坏人集中营。为什么,集市也被认为是坏人集中营?

    原来,商人的地位自古以来极低,被贴上狡诈、贪婪等标签,不要说读书人、士人,就是寻常人家也不愿意当商人。同时,集市通常远离城市治理区,人员情况复杂又密集,容易汇聚不法之徒。

    曹参的话,直白一点就是:你只管好这两个地方,其他啥也别管。

    不知道继任者做没做到,反正曹参以身作则了。他到京城长安后天天小酒不离口,不管谁来拜访,一桌子美酒端上来,先把嘴堵上,哪个人想抽空说两句,一开口就被一杯酒灌上,不醉不罢休。

    曹参的衙门和他的府邸后花园相邻。衙门里的官吏有样学样,天天在衙门里喝酒,喧闹笑骂声传到墙外。有时随从们跟曹参到后花园闲逛,听到衙门里的喧闹声,以为曹参一定大怒,会出手整治这帮人。不料,曹参听到隔壁如此热闹,马上让随从们抓紧布席摆酒,在后花园就喝上了,同样大呼小叫,跟衙门里的声音遥相呼应。

    此外,曹参用的还全是“小人”。

    所谓“小人”就是没啥本事的小人物。这些木讷、老实、不擅言辞、年纪又大的人被曹参任命为助手。反之,下属官吏中谁如果精通法律条文,想出风头的全不被重用。

    这样干了没多久,汉惠帝就知道了。这就是萧何推荐的继承者?哪有这么玩的!于是,汉惠帝找来时任中大夫的曹参的儿子曹窋,让他私下去责问一下。

    曹窋就回家了,劝告老爸正儿八经地理一下朝政,新官上任还三把火,你当丞相啥也不干算怎么回事?

    儿子的话讲完,曹参二话没说,招呼人拿鞭子来,抽了曹窋200鞭。

    这下汉惠帝不答应了。找来曹参问:“你为什么打曹窋?他是朕派去劝你的。”曹参装糊涂,摘下帽子行礼谢罪,然后向皇帝问了两个问题。

    ——陛下想想,你和高祖皇帝相比谁更强?

    汉惠帝哪敢跟老爹比较,回答:我怎么配和高祖皇帝相比?

    ——陛下再看看,我的才干和萧何相比谁更强?

    汉惠帝是实在人,实话实说:你似乎、好像、大概……反正比不上萧何。

    曹参就等这两句回答了,马上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陛下说的太对了。现在高祖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出台的各种法令、措施清清楚楚,陛下都不需要操心了,我和大家守好本职,沿着定好的办法,做事不越轨不脱离,不也就行了吗?

    汉惠帝一听恍然大悟,对曹参说:好吧,你回去继续睡觉、喝酒吧。

    这等于奉旨吃喝玩乐了!于是,曹参当3年丞相“举事无所变更,壹遵何之约束”,什么事都没有变化,完全按照萧何当初定的一切来执行。

    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最后再说明下,被曹参尊为“贤师”的盖公去向。此人为曹参灌输黄老之学,鼓励西汉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远离庙堂,终老于山野。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日知录》、《荣斋随录》,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5、大清的死结变法亡政,不变法亡国是什么原因?

    清朝吸取了几乎所有朝代的亡国教训,太监、外戚、士族、汉人、甚至满人,爱新觉罗家族都防范至深。而清朝陷入死胡同的终极原因便在于爱新觉罗家族的不自信。

    清朝帝王最杰出三位帝王,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无非就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其实自己对于西方文化是十分了解的,甚至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数学家,而他在见到代表西方先进技术的东西担心的却是唯恐这些被汉人学去。众所周知,乾隆修了一部《四库全书》,而乾隆更多的目地是为了搜集对于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全都付之一炬。其结果就是修了一部统治者希望看到的《四库全书》,而毁掉另外一部《四库全书》。康雍乾三朝统治中国达135年,利用文字狱、禁锢天下人的思想,要知道,时间久了人真的会变傻的。溥仪投靠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日本在伪满洲国境内大肆修建日本学校,逼迫孩子们必须上日本学校,宣扬日本军国主义,如果等这些孩子长大,东北将变成彻彻底底的“黑土地”。伪满洲国如果存在135年,其后果可想而知。

    清朝统治者甚至认为,自己是靠骑射得的天下,就不用发展火炮。统治者这样认为,连名将福康安也认为发展火炮没必要。太平天国暴发时,绿营兵还拿着康熙年间的大炮,清朝是一步步自己走进死胡同的,这一切都是源自不自信。

    我们可以想一下汉人建立的王朝秦汉晋隋唐宋明,会不会把天下人都变成奴才?直到现在,很多人脑袋上面虽然没有辫子,可心里依然有一根辫子。

    6、物是人非人言可畏是什么意思?

    人众胜天人多势众众胜天人中之龙人之常情人云亦云人约黄昏人欲横流人一己百人仰马翻人言可畏人烟稠密人心向背人心所归人心如面人心叵测人心惶惶人心涣散人心大快人我是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微言轻人亡政息人亡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所共知人寿年丰人生如梦人生如寄人生面不熟人声鼎沸人山人海人人自危人穷智短人情世故人情冷暖人琴俱亡人强马壮人千人万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人莫予毒人命危浅人命关天人面桃花人面兽心人困马乏人尽其才人杰地灵人间地狱人给家足人迹罕至人喊马嘶人各有志人浮于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多手杂人多势众人定胜天人地生疏人稠物穰人财两空人才难得人才济济

    7、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有本质区别吗?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破除奴隶制度,建立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说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

    两者的相同点在于:

    目的都是通过变法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全力支持;内容都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

    商鞅变法发生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候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鞋变法的时代背景。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当时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变法又得到了秦国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最后成功了。

    王安石变法没有改变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再加上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尤其是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保守派大官僚司马光当宰相,废除了新法,变法最终失败。

    8、如果刘备死后,诸葛亮取代刘禅,历史会怎么发展?

    谢邀!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曾嘱咐他,如果刘禅继位后可辅则辅之,如不可辅可取代刘禅自立为王。刘备这个看似真诚的礼让,充满着试探和杀机,在诸葛亮举止失措后,刘备虽然满意但仍然使出了“撒手锏”---又拉过赵云,让他早晚觑看刘禅。赵云两救刘禅,对刘禅恩深似海。赵云不仅武功盖世,更是德高望重,委托赵云看护再合适不过。这些步步惊心的托孤安排,诸葛亮能不明白这一切背后的深意?因此,诸葛亮不会有取代刘禅之心,但是,今天悟空硬是安排诸葛亮取代刘禅,看看诸葛亮会干的怎么样?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成大事者,必须有自己的团队,才能统筹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项事业,使国家协调运转!诸葛亮自南阳出山后,只是一心辅佐刘备,赤壁之战、巧取荆州、夺益州,在谋划战役和外交中均使用刘备的班底人马,并未形成自已的贴身“小集团”。诸葛亮取代刘禅后,必须借用刘备遗下的老班底,诸葛亮首先面临的是用人问题。由于没有自已人,思想不够统一,诸葛亮的军令政令会出现不畅通的问题。但诸葛亮深谙吏治,在严刑峻法的治理下,会出现一批可用之人,使社会保持正常运转。再就军事而言,诸葛亮即位后,像赵云、魏延等一班将领会以“名不顺言不正”为由,认为诸葛亮篡权夺位,绝不服气,于是蜀国首先进入混乱甚至发生内讧。为保大局,诸葛亮用才智采取妥协手段,封官许愿,维持蜀国的稳定!诸葛亮有能力稳定蜀国,在统一大业上,他绝不敢“御驾亲征”,而蜀国又无人可用,五虎大将们或老或亡,对魏延又不放心、益州土人不敢用,或许要派马谡去伐魏了,后果你懂得。诸葛亮取代刘禅称帝,因他事必躬亲,太精明,很多官吏因既得利益受到损失心生怨气,如果在伐魏失败或魏国来攻时,会揭竿而起,开门迎敌,诸葛亮必然落的人亡政息的结局。

    9、元朝这么宽松自由,为什么灭亡的这么快?

    试问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哪里看出宽松自由。后世学者一定要提防陷入历史迷惑主义,不要把落后文明的治国无方、束手无策、社会混乱当做国策宽松。

    元朝虽然盛极一时,疆域面积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但元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既有历史、治理因素,还有外部因素。

    其一历史因素,起家不正,治理无方

    无论试图了解哪一个封建王朝,它的起家史必然要进行充分的了解。蒙古族主导的元朝帝国,一直在史学界饱受争议,争议的论点就是元朝起家是伴随疯狂屠戮开始,最后以血雨腥风结束。

    虽然元朝之前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比如辽、金等国,但这些少数民族残忍嗜杀的程度相加再乘以十倍都不及元朝。以两个宋金两国与元朝交战的两个例子来说明:

    1. 灭金攻蔡,人肉护盾。

    元朝灭掉金国的最后一场战役是蔡州之战,金章宗死后传位给金哀宗,哀宗皇帝在完颜承麟和完颜忽邪虎的帮助下奋力抵抗。此时,穷凶极恶的元朝军队,攻城不下居然想起战争史上最为军事家不齿的阴招,让俘虏的老百姓背土填河,守城的金兵看到城下都是自己的父老乡亲,不忍心放箭弑杀,蒙古军队才由此可以渡过护城河。在登墙攻城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把金军逼的走投无路,金军只好把战死的士兵和百姓用锅熬成人油用来抵挡蒙古军队。整个蔡州之战,简直惨绝人寰、如同人间地狱一般。

    2. 灭宋之战,常州屠城

    蒙古军队在攻打南宋的时候,据《金史》记载共屠戮中原城池二百余座。常州之战中,南宋刘师勇与伯颜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战,双方整整打了8个多月,等到常州城破以后伯颜下令屠杀常州城内所有的百姓,整个常州变成一座真正的鬼城,空城。常州屠城仅仅是蒙古军队残忍嗜杀的一面。据统计:蒙古统治期间,中原文明包括汉人以及汉化的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共减少人口7000万,整个元朝军队所到之处就是一场人类的大清理计划。

    试问这样的封建王朝,岂能长治久安,仇恨的种子从一开始就被埋藏而下。

    等到元朝建国以后,将百姓的等级划分为三六九等,阶级划分特别明显。元朝以统治的先后顺序,契丹人为一等民、女真人是二等民、汉人是三等民。

    它等于把最应该学习的群体摆在最不屑一顾的位置。常言道“胡无百年运”,他并没有积极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任用贤能的汉人推进汉化改革,而是采用高压政策,打压先进文明的发展,岂可久乎。

    其二外部因素,治黄导火,一触即发

    元朝末年流传一句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正好赶上黄河多年泛滥成灾,黄河沿岸地区成为一篇荒无人烟、不毛之地。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中国北方的耕种和经济中心。

    元朝有见识的大臣,比如宰相脱脱上书请求治黄,因为黄河不治必是人心。但是此时的元朝仅仅是能存活几天的问题,因为实在太腐败了。这群元朝官员以前过惯了四处烧杀抢掠的日子,如今掌管天下后,还是不忘本性,搜刮民脂民膏,压迫百姓。最终元朝还是决定治理黄河,动用数十万苦力,拨款上百万白银,哪知道治黄却变成腐败的元朝官员疯狂敛财的财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引爆了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揭竿而起,元朝逐渐也就退出历史的舞台。

    由此可见,元朝的灭亡实际上是落后文明没有及时的进行汉化,相反而是采取打压中原先进文明的措施,限制中原汉人发展,逆历史而动者,纵使武力再强大,终究还是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