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出家是什么意思(“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出家是什么意思(“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 2、为什么一些人会选择出家?
  • 3、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家?
  • 4、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原因是什么呢?
  • 5、出家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 6、如果选择出家的人只能去选择当和尚吗?道士做什么的,算不算出家?
  • 7、好好地一个人,忽然出家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 8、出家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皈依佛门”是什么意思?

    皈依佛门是指指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出家法师传授皈依,代表三宝来举行仪式,叫做传授三皈依。皈依就是皈投、依靠,好比遭受不幸的人“投亲靠友”,寻求他人在物质方面的救济和精神上的安慰。皈依三宝就是投靠佛、法、僧,寻求心灵上的指引和帮助,解决生命的终极问题。我们皈依是皈依三宝,皈依佛法僧,而不是皈依哪个师父,哪个寺院。给我们受皈依的师父,只是为我们成为佛教徒做一个见证。

    皈依是进入佛法的大门,是一个必经之路,是最重要的,是信佛不信佛的一个分水岭。皈依了,说明你是佛教徒了,没有皈依,你就是研究再多的佛法也不算佛教徒。

    我们皈依了之后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就是说我们的有了生命重大的变革,就是自己要在思想上面改变自己的认识,有一个彻底的转变。我们开始要跟三宝学习认识问题的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在我们内心当中真正有这种心灵的依托、心灵的依靠。人往往都是拿不定主意,一天到头,一年到头都是拿不定主意,尤其是大的事情,往往是六神无主,不知道怎么办好,内心很焦灼。那我们皈依以后就有了主心骨,遇到事情了,内心不会在焦灼。 皈投、依靠三宝,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形态,转变到以“三宝为中心”的这种形态。

    很多人皈依后觉得就万事大吉了,从此自己就是“佛弟子”了,就会有三宝加持庇佑了,人生立刻就进入新境界了,这都是妄想。皈依不是领到毕业证,而是入学证。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是看你有没有皈依证,而是看你有没有去学习和行持佛法。刚皈依,就如小学生刚入学一样,形式上有了学生的身份,但身心上还是懵懂无知的顽童,还是原来的自己,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才能渐渐增长学识、培养品格。皈依后要常常去寺庙亲近三宝,听经闻法。所以 皈依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

    另外,皈依不等于出家,不需要放下现在的一切。皈依后,根据佛法的教导,逐步放下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逐步远离烦恼与困惑。皈依以后,我们依照三宝的教导去生活、工作,能更好地承担责任、自利利他。

    皈依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很深的法门。很多人常常认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象很容易。事实上,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作为已经皈依了的佛弟子,我们要修皈依,每天要忆念佛法僧的功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从第一天学佛一直到成佛,我们都要每天忆念的!直到我们和三宝不可分,才算是皈依修持的比较好境界!这样才能增加对佛法的信心,对佛菩萨的信心!

    皈依了,学佛了,世俗生活中还会遇到困难,还会遇到误解诽谤和排挤,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学佛了,不是一定就一切都顺利了,不是这样的!学习佛法之后,我们不是把一切逆缘都排除了,佛法教我们的是在逆境中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处理好自己的心境,就可以改变外境!遇到车祸了,这是我们业的成熟,对于已经成熟的业力,我们要安然的接受,不要怨天尤人!皈依,我们要形成决定和胜解,就是要生起不可改变的信心!如果遇事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离皈依决定还很远,离佛法的大门还很远!如是因,如是果……(要生起如法思维:重罪轻报啊;消了业了,还了债了;一切如幻了;唯识无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等等如理如法的观照)首先我们对于业力要接受,然后如理面对,如法解决!

    2、为什么一些人会选择出家?

    为什么现在有人选择出家?

    谢谢邀请:

    在这变化无常的世界里人的选择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不必为他们的选择担忧,只要不违法不功击政府不反动,就随便他信什么去。信仰自由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力,是人权的一大必备选项,国家政府都允许公民信仰自由,只要见怪不怪心里就坦然了。

    3、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家?

    我也想出家,做和尚。但不是那种流着铜臭的假寺庙和假和尚,我梦想的,是在真正能让人无欲无求,诚心修炼,超脱自我,远离凡尘的寺庙里做和尚。不过曾经问过师傅李白,他骂了我一顿:你咋越学越傻?现在还能找到这种世外桃源?你看一下这世界,物欲横流,满目铜臭,做和尚也一样!你还是这辈子完蛋了乖乖帮我磨墨,做青莲书僮,以后别再下凡!所以,我这辈子也当不了和尚,下辈子得上去侍候师傅他老人家。做和尚?没机会了!

    4、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原因是什么呢?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时期,南梁朝最著名的佛学皇帝。他为了学佛,曾四次出家,又被大臣用重金赎回皇宫。

    为何这位皇帝如此不顾正业,出家闹着玩呢?

    一,生于玄学环境

    萧衍生于南朝宋孝武帝时期,是个贵族,他的父亲是南齐帝萧道成的族弟。

    西晋时期,上流社会风气喜欢谈玄辩道,甚至在五胡乱华灭西晋后,那批“南渡衣冠”的士族们,依然不改清谈的本色。

    这种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士族们整天标榜与众不同,不跟凡俗人一般见识,他们不屑于干实事,当官也不想勤勉(请参考陶渊明),他们觉得报不报效朝廷都无所谓啦,至于忠于家国皇帝,那好像不关他们事,他们只关心今天的“五石散”是不是够分量,好让他们继续沉浸在嗨的感觉中。

    萧衍就是出生在这个大环境中,从小耳熏目染,亦不可避免的喜欢谈玄。见如下史料:

    “高祖(萧衍)常于宴席问群臣曰:‘朕为有为无?’份对曰:‘陛下应万物为有,体理为至理为无。’高祖称善。”——《梁书*王份传》

    这里的“有”、“无”,就是清谈玄学标准的辩道话题。

    (士大夫清谈)

    二,自我带头,改善社会风气

    自王莽开篡位先河,曹丕接着学,然后司马家更是变本加厉,明目张胆的篡位、弑君。留下了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种篡位的思想,在当时的掌权者手中,感觉犹如家常便饭一样。

    公元403年,桓玄攻入建康(今南京),篡晋建楚。不久被刘裕击败,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并把境内割据政权扫灭。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篡得来的位子,亦不长久。

    公元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

    公元502年,萧衍迫萧宝融禅让帝位给他,他篡齐建立梁朝。

    (政权频繁更迭)

    萧衍自己就是篡位者,所以在得位后,面对频繁篡位的社会局面,他煞费苦心的寻找根治人心贪恶的良药。

    他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清谈玄学,而道家就是这些玄学理论的来源。于是,他大力扶持儒学和佛学,致力消除道家玄学的社会影响。

    梁武帝的这个政治念头,记录在《全梁文》里,有三条是梁武帝亲自拒绝清谈会的《答皇太子请御讲敕》。

    公元505年、508年两次颁布《兴学诏》,里面说要重重奖励学习儒学的学生,设立《五经》博士,允许这些博士自己开学校教学生。重开国子学,全国各州郡设立学校。并命令所有士族、公室弟子,二世祖等强制入学。

    (学校)

    不但如此,萧衍还在州、郡、县各设立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处溜达,看看哪里有著名有才干的大儒,并把这些大儒推荐到朝廷。

    同时,他告诉手下人,你们要推荐到朝廷来做官的人选,必须“通经”。意思是候选人必须熟读《四书五经》中的一本,不然不准做官。

    诏曰:"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梁书武帝本纪》

    除了儒学他还大力提倡佛学。

    三,中佛毒,痴迷佛学。

    起初,他只是把佛学当作思想改造的工具,把社会上清谈玄学的风气给改移,致力营造一个不贪的天下。那样,手中有点权力的臣子就不会心心念念的要篡位了。

    梁武帝在《净业赋》中说了这个观点:“自念有天下,本非宿志……谁知我不贪天下,唯当行人所不能行者,令天下有以知我心。”

    (梁武帝剧照)

    然而,随着他对佛学研究的越深,越是痴迷甚深,不可自拔。

    这时候的梁武帝,早已偏离他用佛学来移风改俗的初衷。他渐渐的变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公元504年4月8日,信佛甚深的梁武帝亲自颁布了《舍道敕文》:“……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反,今舍旧医,归凭正觉。……”

    从此与道家一刀两断,皈依佛门。

    皈依佛门后,他开始了骚操作,公元527年3月8日,梁武帝跑到同泰寺出家,令满朝大臣一头雾水,三天后,自己又跑回皇宫。

    (跑去出家)

    公元529年9月15日,他第二次私自跑到同泰寺,脱下龙袍,换上袈裟,再次出家当和尚,16日,他在寺里讲解《大般涅槃经》。25日,群臣知道了,他们凑钱1个亿捐给寺庙,赎回了皇帝。

    公元546年4月10日,萧皇帝第三次出家,这次大臣们捐了2亿钱赎回了他。

    公元547年,3月3日,梁武帝第四次出家,他在同泰寺住了一个多月。这次群臣不干了,他们不想凑钱了,于是在国库里拿了1亿钱,去寺庙里赎回了皇帝。

    梁武帝虔诚极了,他规定,僧人不能吃肉,只能吃素。本来僧人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在他的规定下,佛教就变得不吃肉了。

    他的晚年,深深沉浸在佛学的海洋,中了佛毒不可自拔,有一次接见印度来的达摩,在那次见面里,达摩想开悟梁武帝的,奈何他悟性不够,达摩只能渡江去少林寺面壁九年。

    因为梁武帝晚年痴迷佛教,被候景作乱软禁而饿死。

    5、出家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我很愿意回答“出家人都是什么心态?”这个问题。

    从我在所接触的出家师父们来看,这些师父们都是抛开世俗羁绊,怀着出离五欲六尘、真心学佛修道传道、自度度他、为众生种植福田的心态出家的。

    这些出家的师父们,都具有累生累世的善根福德,具有大慈大悲、众生平等的慈悲心肠,如果你一旦和他(她)们接触,就立刻被他(她)们博大的助人为乐的“心态”所感化了。

    下面,我举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那是2011年10月5日我在五台山旅游中发生的事情。那天,我和一个佛友在五台山旅游景区乘坐的车里听到一个导游正在给她所率领的旅游团讲沿途经过的每个寺院的简介。我在无意中听到她说:“一会儿,要经过的寺院就是歌手李娜出家的那个寺院,也是一个佛学院,这个寺院与其它寺院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不设‘功德箱’,不接受香客的捐款,道风纯正、纪律严明。”听到这里,一个游客忍不住插话发问:“我们是不是要去这个寺院啊?”导游说:“这个寺院的扩建工程还没有完工,还没有对外开放呢。”正说着,一个寺院外貌轮廓的一角儿已经出现在车窗外了。导游抬手向外一指:“那就是。”不过,旅游车没有停,寺院也一闪而过。又过了一个路口,车到站了。我和与我一起旅游的佛友下了车。本来,我们是原准备到前面的寺院去的,可那个导游的话却激起了我特别想去那个“不设‘功德箱’,不接受香客的捐款,道风纯正,纪律严明”的寺院一看究竟的兴趣。

    我们下车后,往回沿着上坡路走了一小段后就到了坐落在离一个丁字路口不远处的寺院的大门口,只见这个寺院的山门比我之前游历的寺院的山门更显得巍峨庄严,高大、洁白的石墙门楼一尘不染,朱漆大门上的一排排金灿灿的门钉也异常的壮观,在山门的正门之上三个金色的大字“普寿寺”在阳光下显得端庄而又夺目,左右两个旁门之上分别题写的“登清凉国”、“证菩提道”几个字似乎也在提示着人们该寺院的清净与庄严。特别是正门两侧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赵朴初同志题写的对联“恒顺众生完竟清净普贤道;勤修梵行愿生安养寿僧祇”更是让人觉得深意无穷。

    这时,我身边佛友指着旁门与小门之间贴的提示语说:“你看,这上面写着了‘本寺学苑,谢绝参观’,看来这里真的不让人进啊”,我也望着紧闭的山门,有些失望了。

    正当我们返身要走的时候,又发现最边上的小门虚掩着,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轻轻推开了那个门,我看到我的右手边有个门房,透过窗户的玻璃好像有个比丘尼正在桌子前伏案写着什么,我轻轻敲了一下玻璃,对着窗户,双手合十,问讯道:“阿弥陀佛!师父好!”,那个比丘尼看到我,走出门房“有什么事吗?”,我依然双手合十说:“师父,我是从天津来旅游的,路过这里,想进去拜一拜佛可以吗?”她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们这里的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还没有对外开放啊”。我说:“您看,我是从天津来的,这么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您是否通融一下,我拜一下佛就出来,怎么样?”我这样问着,可心里也不免敲起了小鼓,觉得自己不该这样要求人家,平时老说随缘、随缘,怎么一遇到事情就又固执了呢。正在胡思乱想着,却听她说:“这样吧,我给你请示一下”接着他就拿起了步话机,把我要拜佛的想法跟她的领导汇报了。此时,我心想,看来是没希望了,领导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在我们世俗间,往往会这样,如果遇到比较难缠的事情,又不便生硬拒绝,就会说,我给你请示一下领导,然后就告诉你,领导不同意,我也没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再能软磨硬泡的也不好意思再坚持了。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她放下步话机,出乎意料地告诉我说:“我们领导同意了,只是,只能到刚完工的大雄宝殿,后面的施工现场是万万不能去的”,我感激地说:“谢谢师父了!”“你还要先等一下”,她说:“等我们有师父会带你去的”。话音刚落,就见远处有大概30多个比丘尼每人拿着一个步话机跑步过来了。看她们那各个身穿清一色的出家服,那标准的跑步姿势,真像是经过军训的军人啊。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她们居然又间隔有序地排成两队在我的左右两侧,分别从我所在的大门口一直排到大雄宝殿门口,像夹道欢迎似的把我和我的佛友以及陪伴我们一起走的两个师父夹在中间。

    此时此刻的我啊,真是万分感动与十分的内疚,万万没想到,为了满足我们两个普通旅游者拜佛的心愿,这些素昧平生的师父们居然临时动用了那么多的人来专门为我们两个人服务。而我呢,刚才还在用世俗间的小人之心度师父们那大慈大悲的胸怀呢。

    我和我的佛友在师父们那一双双慈眉善目的注视下,走过了平坦宽阔的石板地,踏上了一级又一级宽阔的台阶,终于来到了大雄宝殿的面前。

    这普寿寺新建的大雄宝殿啊,真的是雄伟壮观!走进大殿,更让我心胸开阔,耳目一新,法喜充满。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欣赏着大殿里雄伟、鲜艳的壁画和栩栩如生的佛像,顿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切,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激动与感动,我止不住的泪流满面,我一边流着泪,一边在每一幅壁画和每一尊佛像前虔诚的礼拜,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默诵着每一部佛经前面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从大殿里出来,我问身边的师父:“我想为寺院捐点钱,表达一下我的心意”,师父说:“感谢你的心意,可我们这里不设功德箱,也不收香客的捐款”......

    走到寺院门口的时候,我恋恋不舍的回望着蓝蓝的天空下那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和阳光下“普寿寺”几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顿感无比的舒畅和神清气爽。

    我是文友如林,感谢关注,欢迎点评!

    6、如果选择出家的人只能去选择当和尚吗?道士做什么的,算不算出家?

    佛家凡受剃度去修行者叫出家,在家中戴发奉佛诵经修行者叫居士。道家出家修行也是出家,一般不叫出家称修行。谢邀!

    7、好好地一个人,忽然出家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也许对当今的世态看清看淡了,出家修行是一个人自己的心理状态所起的决定。

    8、出家是什么意思?

    出家是为了修为,

    但是只要是生存在这世间, 就不可能不染"凡间俗事".

    有人是身出家, 即入庙观中为僧人为道士.

    而身出家又分身出心亦出者, 不为凡事所牵, 一心向佛,

    还有身出心不出者, 即心存俗欲, 六根不净.

    有人是心出家, 即在家修性炼命.

    而真正的修为, 是自性本来的寻归, 与活不活跃, 老不老实, 做不做小卧车,洗不洗桑拿浴无关.

    岂知济公尚有语;"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