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哪一位人物(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哪一位人物?)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哪一位人物(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哪一位人物?)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哪一位人物?
  • 2、《三国演义》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指的是谁,对此人有什么评价?
  • 3、“出师未捷身先死”说的是谁?
  • 4、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为何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呢?
  • 5、杜甫是《蜀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是指谁?
  • 6、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败得有多惨?死的11位大将都是谁呢?
  • 7、出师未捷身先死,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具体事件是怎样的?
  • 正文

    1、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哪一位人物?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自杜甫的《蜀相》说的是: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2、《三国演义》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指的是谁,对此人有什么评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歌颂诸葛亮。形容诸葛亮最贴切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出师未捷身先死”说的是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原是指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

    此句常用来比喻某人壮志在胸、计划周密地去做某件事,但在此事刚刚开始,还未见其分晓的时候,此人便抱憾辞世了。比喻一种“壮志难踌”的缺憾之情。

    4、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为何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是杜甫《蜀相》里的诗句。

    全诗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杜甫写于公元760年,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杜甫因受房琯案牵连被贬,忧国忧民,苦于报国无门,不被朝庭重用。而诗中的蜀相,即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虽隐居,但天下事尽知,与刘备一席《隆中对》纵论天下事,辅佐刘备在公元221年在成都建立了蜀国,仅仅过了两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被吴国陆逊打败死于白帝城。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为的是先帝刘备的遗愿,光复中原,恢复汉室,不辜负先帝的信任和瞩托,并以《出师表》忠心耿耿的继续辅佐刘禅,刘禅对诸葛亮也是言听计从,尊称他为相父,遗憾的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未能取得北伐中原的成功。所以,杜甫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5、杜甫是《蜀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是指谁?

    英雄并不是单指谁,这是说那些胸怀大志,却无法依照大志的人,杜甫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以及对孔明的敬仰之情

    6、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败得有多惨?死的11位大将都是谁呢?

    有些人批判,诸葛亮数次北伐,拖累了蜀汉的社会经济发展,消弱了蜀汉的国力。

    关于这一点,不能说北伐对蜀汉完全没有负面影响,但没大家想像中那么严重,和北伐带来的好处相比,其坏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同样体现在北伐中。北伐归北伐,诸葛亮可从来没有打算赌上蜀汉的国运。

    第一次北伐时,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立刻班师回朝,但实际上并不是一失街亭就没有半点胜算,如果换一位主帅,说不定还能打一打。可诸葛亮不顾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回去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不想做无谓的牺牲。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计,自请带五千精兵经子午谷偷袭长安,这条计策看起来过于冒险,也有成功的可能,然而诸葛亮一直不同意,被魏延骂胆小也不改变主意。原因还是一样,不敢拿蜀汉本就不多的资本去搏一搏。

    诸葛亮数次北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发时声势浩大,令曹魏朝野感到恐惧,可一旦战局不顺或粮草出现问题,便不多做纠缠,而是很快收拾行李撤回蜀汉。

    另一方面,诸葛亮最擅长的其实不是军事,而是治国、民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蜀汉才从两次大战都失败、刘备去世的困境中走出来,并恢复到可以对外作战的程度。这样的诸葛亮,怎可能因为北伐而致使蜀汉陷入窘境?

    换言之,诸葛亮不会容许别人破坏蜀汉的正常发展,就连他自己也不行,因为那是他好不容易才构建起来的。

    当年隆中对策,诸葛亮意气风发,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最终一统的策略,豪迈地宣称只要按这个计划走,就可成霸业、兴汉室。

    但是,自从蜀汉失去荆州,以及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相继过世之后,诸葛亮大概就没有这么大的雄心了。北伐的真实目的不是攻破曹魏,而是向曹魏和东吴秀一秀肌肉。

    要知道,蜀汉在三国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力量最弱,如果不向外界亮出獠牙,别说强大的曹魏,邻近的东吴就能来割块肉,这种事东吴又不是没有做过。

    正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当蜀汉不断对敌人发起攻击,谁还敢小觑?至少东吴不敢。为啥诸葛亮主政时期的蜀汉明明实力不如东吴,却似乎能在两国联盟中占据主导位置?就是因为北伐。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班级里,某人要是攻击性很强,其他同学是不是不怎么敢招惹他?哪怕知道他力气不大,自己打赢他的机率很高,却还是下意识的离他远点。诸葛亮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然了,除此之外,发动外部战争,也是最好的化解或转移内部矛盾的方法。蜀汉内部可不太平,刘备带过来的荆州集团、原有的益州集团、新投过来的各方夷族,这三方势力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争斗不休。

    诸葛亮若是一个一个去处理,那这辈子他就别想干其它工作了,光忙这件事情都忙不过来,还可能陷进去。他采用了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北伐。有了共同的目标,国内矛盾因此而缓和。

    既然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诸葛亮就不可能让带出去的部队有什么闪失。因而动不动就下令撤军,也不敢兵行险着,宁愿被魏延嘲笑胆小怯懦。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北伐看似劳民伤财,实则蜀汉的损失并不大,士兵减员不算多,消耗的主要是粮草军饷,这是不可避免的。

    认真算起来,损失最大的还是前面提过的第一次北伐。倒不是败得有多惨,而是死了十一位中高级将领,他们分别是谁呢?

    其中八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提过,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特别说明一点,赵云并不是战死,而是回汉中之后病故,主要是因为年事已高。

    虽然赵云的出生年月不详,但从其人生历程来看,他和刘备是同一时期的人。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赵云至少也大了十多岁,此时大概已经是位古稀老人。

    另位三位是马谡、张休、李盛,都因为街亭失守而被诸葛亮处以军法。

    不过,马谡之死有点争议。和大家通常认为的不同,马谡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那样主动请求诸葛亮治罪,街亭一丢他就畏罪潜逃了,还连累了朋友向朗。

    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知情不报,包庇马谡,被诸葛亮厌弃,免官二十多年后才复职。马谡也没能逃脱,被抓回去下到狱中,诸葛亮下令处死,还没等行刑,马谡就死了。

    除了赵云之外,其余十位也不是多厉害的将领。

    总之,北伐对蜀汉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虽然每一次都没有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但也不算失败,而且政治上卓有成效。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7、出师未捷身先死,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具体事件是怎样的?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