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是什么意思(老子说天地把万物当刍狗,刍狗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这句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老子说天地把万物当刍狗,刍狗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这句话?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古代祭祀用的草扎的狗。
大概意思就是天地不会因为好坏而偏向某种生物或物种;圣人不会因为百姓的善恶而偏向好人和坏人。
天地和圣人对万事万物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但无论是万物还是百姓,如违背道的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规律。
老子的另一句名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老天爷不分亲疏远近,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但会帮助那些按照自然规律做事的人。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2、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这句话很流行,一度还总被人用错,特别是用作批判统治阶级或是精英阶级的“罪证”:你们看,圣人居然说老百姓是狗。
还有人说:这句话是说在天地眼里,万物是平等的;在圣人眼里,百姓是平等的。认为这与“齐物论”类似。
这些年随着古典的普及,这句话已经不难理解了,很多人都知道人家《老子》里不是上面这两个意思。
不过今天,篇幅有限,咱们就只说说这句话在原典里的本意,引申的事情,留给大家。
先来看这句话的原文和全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前辈朱谦之的《老子校释》解决了这篇的文字问题,虽然这句话版本众多,很多字词彼此有不同,但上面我引用的文字基本上是没问题的。
好了,开始进入正题。咱们重点就从大家最关心的刍狗说起。
“刍狗”这个词,三国的王弼曾经解释为“刍和狗”,解释为两样东西,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更早的《庄子 天运篇》、《淮南子》等都对刍狗有详细的解释。综合这几篇古籍的意思,就是把草扎成狗的样子,再披上锦绣,加上纹饰,缠上红丝,当做祭祀时的用品。举行祭祀仪式时,卿大夫们要恭恭敬敬的抬着刍狗,像抬着神灵一样进行祭祀。
等到祭祀一结束,这刍狗就没用啦,既然是用草扎的,该用来当柴火烧就烧掉,该扔掉就扔掉了。
所以,与天地之广大相比,万事万物无论是山川河岳,还是浮游尘埃,在天地(宇宙)的“眼里”,都和刍狗一样,有时候非常尊贵,有时候又非常卑贱。从高贵到卑贱,从卑贱到高贵,这是万物自身的变化所致,并不是天地所干预,也与天地无关。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把万物当做狗,也不是把万物视为平等之物,而是强调在天地面前,万物就像祭祀品,高贵是万物自我的增加虚饰,卑贱也是万物自身的属性,均不在天地的关注之内,是“与我无关”仁,就是无所谓好恶的意思。
所以,接下来一句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天地与万物。百姓的尊与卑,譬如孟子要“民为贵”,法家要以民为富国的工具,这些尊卑在老子所定义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了)眼里,都是无所谓尊无所谓卑的,是“与我无关”。
这两句话虽然有名,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后面的话:天地就像风箱,空虚无碍,越折腾事儿越多,不如把握最核心的“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被长期误解的一句话。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这句话,被用于证明上层的不仁不义,视百姓和万物为猪狗。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与之完全相反: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所以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它看来,都和猪狗一般。
乍听起来很难接受,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
天地什么时候特殊对待过人类?
有地质学者曾经说过,人类又何曾拯救过地球?地球还需要你人类拯救?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从一无所有荒野岩浆,到后来的恐龙世界,再到后来的荒蛮部落时代,再有人类文明,地球一直存在。你人类说拯救地球,其实是拯救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坏掉了,人类死绝了,地球也不会灭,人类多半也等不到地球灭的那一天。话说回来,天地对人类是没有感情的,对草木和猪狗,对岩石和河流,都不会特殊对待,所以,“草木、猪狗、人类,在‘我(天地)’看来,都是一样的。”
天地该暴雨暴雨,该洪流洪流,该地震地震,不会怜悯草木,也不会怜悯人类。天地荣发,抚养万物,也不是因为爱怜,而是恰好如此而已。所以在人类看来,天地是“不仁”的。在普通人看来,圣人如此看待万事万物,也是“不仁”的。你怎么能没感情呢?你怎么能把人和草木、蝼蚁、猪狗看作同样的呢?
老子问,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天地之间,就好比一个大风箱吧?
什么意思呢?
天地运转,有它自己的程序,不会因谁而变动。风吹过,草木摇动,衣袂飘飘,对风来说,都是一样的。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中,最难理解的应该是“刍”字。
“刍”是古代祭祀时候,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义之类的感情,面对天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的刍狗一样, 毫不在乎。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在我看来是想说天道无情,不会按照人理,只会按照天理运行。因为在天道看来,天下万物就像草芥一样渺小,不需要顾忌他们的态度。
这句话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一样的。天道自有运行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有所改变。
我个人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这一点,是在为无为思想打铺垫。
在股市中,丰厚的利润也常常伴随着风险。因此,股票投资者在进行炒股的时候,要多多的了解这方面的风险并避免。同时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多多的运用技巧和策略。如果大家对股市技巧方法策略感兴趣的话,朋友们可以关注股票股市猫九去看看,有很多股市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白献刍狗什么意思?
白献刍狗,字面理解就是白白浪费了祭品。
其中刍狗意思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亦作”刍狗“。
扩展资料:
“刍狗”二字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
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4、白献刍狗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刍狗的意思。 刍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白献刍狗,字面上就是白白浪费了祭品。 而扶摇里面,那个女的其实是想说杨幂是白眼狼的意思。
5、《道德经》上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叫“刍狗”?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要深刻理解这句圣人之言,有必要先深刻理解“刍”的本义和“刍狗”的意义。
“刍”的甲骨文字形是草和手的组合,象草在手指间。《说文》释曰:“刍,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传统上把“刍”简单地释为草或拔草,实际并未真正领悟到“刍”字的深义。事实上,草在手指间是说草还未长高,不能遮覆手指,会意指青草,即幼嫩的小草,引申而泛指幼嫩的、未成熟的东西。如刍议(言),即指浅陋而不成熟的言论。
“刍”作为一个字根,在汉字造字中有广泛应用。凡带有“刍”的汉字,都有幼小、柔软和未成熟的含义。如刍+隹=雏,隹是短尾鸟的总称,雏就是指幼小未成熟的鸟类。如刍+纟=绉,绉就是指柔软而容易团皱的丝织品。如刍+阜=邹,阜指土堆,邹就有土地狭小的意思。《释名》:“邹,狭小之言也。”再如刍+心=急,急是一种思虑未成熟,不知该怎么办的一种心情。如果考虑好不,胸有成竹,那一定是从容自如,又怎么会急呢?
“刍狗”是“刍灵”的一种。所谓“刍灵”,就是指用柔草扎束而成的人或动物,为古人送葬之物,类似于今天的纸扎。《礼记·檀弓下》:“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郑玄 注之曰:“芻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 孙希旦 集解:“涂车芻灵,皆送葬之物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于扎束“刍灵”的材料,必须是柔嫩的青草,而不能用枯败的衰草。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幼嫩的东西才更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接近于自然状态,故几于道,几于道才能通神,能通神故谓之灵。老子论道常提到婴儿,就是这个道理。人之初最接近于先天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于还没有受后天世俗风尘的熏染,是纯净无邪的,故古人迷信婴儿的心灵和神灵是相通的,婴儿纯净的眼睛可以看到超自然的东西。是故古人祭祀祖宗,常以受祭者的孙子为“尸”,以沟通鬼神,与逝者对话。用柔嫩的青草扎成的人与动物的形象具有沟通神灵的灵性,故谓之“刍灵”。送葬时,“刍灵”可以引导并护送死者去该去的地方,所以很神圣。送葬完毕,“刍灵”也就完成了使命,变得无用了,于是被堆弃于一边,最后一把火烧成灰烬,伴一缕青烟随死者而去了。
狗是人类的朋友,为主人看家护院,随主人围田打猎,很受人类青睐,所以人死后,儿孙们都要用“刍狗”来为逝者送葬,希望“刍狗”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服务。“刍狗”从制到弃再到灰烬,象征事物从生到灭的一个自然的过程。《道德经》上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就是万物与百姓都有其从生到死的自然演变过程,天地不干预、偏私万物的自然演变,任由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干预、偏私百姓的自然生活,任由人类社会自然发展。
(本文由子夏故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谢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文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析:仁:仁爱、仁慈。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祭祀时,用草狗装在匣子中,盖上花布,列于神灵之前;祭祀完后,就把它扔掉。这里,用刍狗比喻天地对万物没有爱憎,任其自生自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对待万物如同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老子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的"天道"从而推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人道"来阐述自己的无为思想。他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的,没有情感和理性的,它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相待,不厚此薄彼,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按照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生长变化的。
作为圣人也应该无所偏爱,不应有厚有薄,要一视同仁,让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作自息,繁衍生息,不要过多干涉或者命令安排,否则,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国家会走向败亡。
8、万物皆刍狗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用来祭祀时用的牲畜,因为牛、猪、羊等大牲畜成本比较高,一般人家用不起,所以就用相对廉价的狗做祭品。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人们就不用真狗了,而换成这种用草扎成的“刍狗”。虽然是草扎成的,但人们依然把它视为神圣之物,即使在祭祀完毕,也会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无人践踏的地方,任其自然生灭。
再说一下“不仁”,这里并不是说不仁道,不仁义。在老子看来,“不仁”才是真正的“仁”,才是真正的“道”。他是针对孔子提倡的“仁”来说的,孔子既然树立了一个“仁”的概念,那肯定就会有“不仁”,认为这个人“仁”,就可能认为另外一个人“不仁”。对人类“仁”,对动物、自然万物可能就“不仁”。
所以老子才提出一个“不仁”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无论对什么人和事,都不加干涉,不给你加上什么“仁”还是“不仁”的标签,也不给你讲什么“仁”的道理,非得让人家行“仁道”,什么都不管,任由你自生自灭,这个“不仁”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
接下来再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天地对待万物都和对待那个草扎的狗一样,不会干涉,没有偏好,都是任其自然生化。天地不会说对谁特别好,也不会说对谁特别差。它既滋养了万物,也带来了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天地不是动物而生长的草,但动物却可以吃草;天地不是为人造的动物,但人却吃动物;同样天地也不是为老虎生的人,但老虎却能吃人。天地无所作为,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偏爱于任何一物,但万物却各自有它的用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现在的话叫自然生态系统。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与“不仁”之说,没有偏私,对待万物都和对待刍狗一样 ,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这句话其实是引子,想表达的是下面一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同胞手足一样,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这才是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