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包青天时代是哪个皇帝?)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包青天时代是哪个皇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包青天时代是哪个皇帝?
  • 2、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 3、寇准和包拯是一个朝代吗?
  • 4、包拯是哪一个朝代的人?
  • 5、包拯是什么朝代的?
  • 6、包青天是哪个朝代的人?
  • 7、包拯是哪个朝代的人,包拯时期的皇帝是谁?
  • 8、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9、包拯所在朝代的皇帝是谁?他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样?
  • 正文

    1、包青天时代是哪个皇帝?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包青天的名声在多年前就家喻户晓了。但是包拯的青天名号虽然很大,但却离不开当朝皇上的成全,正如这句古语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试想,如果当朝圣上不公不明不慈不仁,你一个臣子不但官职难做下去,而且更不能可能做到大名鼎鼎、举国皆知的青官吧?

    而成全包拯的那个皇帝,就是宋仁宗赵祯,也就是“狸猫换太子”的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据说当时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的刘妃和李妃晚年同时怀孕,宋真宗老了得双子,心中大喜,因为终于大位后继有人了。可是没想到刘妃工于心计,为了争当正宫娘娘竟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换掉了李妃所生的男孩,说李妃心术不正,生下了妖孽。于是宋真宗一怒之下,便将李妃打入了冷宫里,而立刘妃做了皇后。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刘妃所生的男孩早早的夭折,她又将李妃所生的男孩立为太子,并扶他登上皇位,这个男孩长后就是宋仁宗。

    宋仁宗虽然不负自己的名号,这个“仁”字,就是他一生治国爱民的真实写照。因为赵祯虽然年幼时受了很多的破折,但他长大后却是一位好皇帝,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慈之君。他在十三岁的时候,便登基做皇帝了,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据记载,他一生都节俭爱民,在位期间将国家治里的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史学家们把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可见,有如此一位好皇帝,国家何愁不出清官?因此,关于宋仁宗仁慈爱民的事情,曾留下很多的佳话。关于宋仁宗如何用成就了“包青天”包拯,从下面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一、包拯三谏宋仁宗

    史料记载,在包拯担任朝中的“监察御史”的时候,他专门负责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进行弹劾的事情。那时,宋仁宗一再重用张贵妃的娘家人张尧佐,不断地对其进行提拔,这时,包拯他认为对张尧佐的任作不合法度,便指出宋仁宗这样用人是不对的,于是宋仁宗便不再晋升张尧佐。

    但是,到了第二年,由于张贵妃深受宋仁宗的宠爱,便又劝说宋仁宗提升张尧佐,宋仁宗便下旨提升了。可是,没想到包拯再次出来阻拦,认为以张尧佐的能力与功勋,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提升,于是宋仁宗只好再此作罢。

    不过,又过了一段时间,张贵妃再次中怂恿宋仁宗升张尧佐的官职,于是宋仁宗便再次下旨,然而,没想到仍然遭到了包拯的执意奉劝,并且严厉地指出宋仁宗错误;这时,宋仁宗觉得包拯太不给自己面子,便十分不悦地要执意下旨,不料包拯比他还急,由于拼命的竭力阻拦,竟然口水四溅,说话时的唾沫都飞溅了宋仁宗一脸。这时,宋仁宗虽然满心的不悦,却没有怪罪包拯,只是一边接受他的建议,一边用衣袖擦着脸上的口水,然后,又故作生气的甩着衣袖,去洗脸了。

    二、宋仁宗对宫中下人也非常仁慈

    宋仁宗赵祯,不但对包拯对朝中的好官非常宽容,对宫中服侍自己的下人,他也一样的仁慈宽厚。据说,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宋仁宗突然在饭里吃到了一颗沙子,“咯崩”的一下,使他的牙齿都疼痛了,于是他赶紧吐了出来。不过,他立即又对身边的服侍着的宫女说:“千万别向外边声张我曾在饭菜里吃到沙子哈,要知道这可是死罪呢。”

    宋仁宗在五十四岁那年,驾崩去世了。消息传出后,全国上下,无人不失声痛哭。据记载,当时在开封街头有一个小乞丐,当闻听了宋仁宗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呆住了,但随着,他就放声大哭,并且还拼命地地往皇宫的方向跑去。到了皇宫门外时,那里早挤满了人——做生意的、种地的、教书的、乞讨的、大人、老人和孩子,总之数清的男男女女都哭做一团,还不住的烧着纸钱,给宋仁宗“送别”……

    随后,当时消息传到洛阳城时,人们都自发地停止了手中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而纷纷为他戴孝哀悼,并买了许多许多的冥纸,为宋仁宗不住地烧纸钱,据说当时人们所烧纸钱烟雾,把整个天空都遮挡住了,可见老百姓对宋仁宗的爱戴之情!

    2、包拯是哪个朝代的?

      北宋。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3、寇准和包拯是一个朝代吗?

    1、寇凖(又作“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生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卒于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

    举进士。

    历授右正言、枢密院直学士、参知政事等。

    真宗即位,徙河阳,改同州,又徙凤翔府,入权知开封府。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毕士安荐,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契丹南犯,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至澶州,和议成,师还。真宗病,密令杨亿上表,请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

    为丁谓所排斥,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卒于贬所。

    仁宗朝,追赠中书令,谥忠愍。

    少通《春秋》三传,直言敢谏,面诋同列,无所顾避。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2、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生于宋真宗(赵恒)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赵祯)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

    仁宗天圣五年进士。

    累擢监察御史,建言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三司户部判官,知扬、庐、江宁、开封等州府,迁右司郎中。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断讼明敏正直,开正门,令讼者直到堂前,自陈曲直,杜绝吏奸。

    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权御史中丞,迁三司使,拜枢密副使。

    卒谥孝肃。

    有《包孝肃奏议》。

    3、寇准与包拯

    (1)寇准与包拯均为北宋名臣。北宋自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代后周称帝,至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京师开封(今属河南),历九帝,凡一百六十七年。

    (2)寇准比包拯年长38岁。

    (3)自包拯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至寇准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去世,他们还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首尾25年。

    (4)包拯20岁成年时,寇准已58岁。

    4、包拯是哪一个朝代的人?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5、包拯是什么朝代的?

    北宋。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于宋朝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县解集乡包村。天圣年间进士,历任大理监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于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1061年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其父包令仪是进士,任七品虞部员外。1027年,包拯29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监事、建昌知县。由于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弃官在家奉养双亲。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他把父母葬于城东,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长达十年之久。1037年,包拯39岁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知县。次后又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郡事,后任监察御史、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于1062年在开封病逝,终年64岁,死谥孝肃。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在端州任职期间,功昭百代,政迹赫然,挖井取水、筑堤防洪、开荒耕作、发展农业、储粮防饥等等,至今为后人所敬仰。现今肇庆市还遗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岩题字等等古迹,可寻包公当年风采。而“包公掷砚化砚州”等等故事更是为人 所称道,世代相传。他在38岁时写过一首诗,此时正在守孝期间,未登仕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从这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坠青云之志”。而“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此是包公为官准则,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欲成国家栋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须经历万千磨难,顶天立地,何惧狂风骤雨,狂魔乱舞?粗良之钢,绝不能作钓鱼之钩!“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此是包公从政目标,致四海升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仓库充盈,燕雀欢喜;除尽杂草,开荒种植,令兔狐处藏身而发愁。“古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他时刻警戒自己要遵从圣贤训诫,清廉正直,为国为民竭力,勿使自己遗臭万年,让后人唾骂羞辱。他在家训中如此告诫后世子孙: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大茔”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现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无非要使墓土成为一片净土,使千秋万世子孙皆清廉为民,不负祖训民望,上无愧于苍天,下仰然于良心。果然,后来的包绶、包永年生前均为官清正,死后葬仪简朴,不愧为包公子孙。包公为官清廉,刚直不阿,铁面无私,拯万民于水火之中,实乃一大善人。不单英明决断,处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权贵,极力主张“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他忧国忧民,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经济方面,他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在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不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律专家,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当然的,世人皆对他奉若神明。明间传说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将如云,辅助大业。“日判阳间不平事,夜审地狱冤屈案”。文有公孙策,武有展昭。兼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等于公堂前侍奉在侧。公孙策,清于观人之术,医卜星相、奇门数术,无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为游侠,称“南侠”,武艺超群,行侠丈义。后追随包公,受皇帝赠“御猫”,御前四品带刀侍卫。包公在众人扶持下主持正义,屡破奇案要案,为律法一片“青天”。

    6、包青天是哪个朝代的人?

    包拯(包青天)是北宋人。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中国民间信仰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之一,亦称森罗殿主及阎罗天子、包府千岁、文曲星君。

    7、包拯是哪个朝代的人,包拯时期的皇帝是谁?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包拯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景佑三年(1036年),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他的时期有很多皇帝,而不是一个皇帝。

    8、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及结局。

    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出生。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本来,他被授予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请求改在家乡合肥附近就职,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不久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直至父母去世并守丧期满后,他才在1037年(景祐四年)赴京任天长知县。

    屡获升迁

    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他一改过往知府敛取大批砚台供奉权贵的做法,只制造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后担任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曾建议操练军队、充实边境守备,又提议被废黜的贪官不得做官。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回宋后,根据在辽国的见闻,他再次建议朝廷挑选合适的将领守边。

    此后,包拯又先后担任京东路(今河南商丘)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天章阁侍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扬州知州、庐州知州等职,多次建言朝廷充实边境、选用人才、施行法治。

    开封知府、御史中丞

    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包拯因推荐官员失误,被贬官。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此后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处理了多起涉及权贵的案件,执法公正严明,颇得民心。他还曾建议朝廷早立太子、节俭勤勉。

    包拯结局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时,突然得病。农历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岁。宋仁宗亲自吊唁,并辍朝一日,追赠其吏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后来,人们对他的事迹不断进行加工,演绎出众多传闻和故事,使得包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著名的“清官”。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9、包拯所在朝代的皇帝是谁?他把国家治理的怎么样?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仁宗嘉佑七年(1062),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孝肃。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两个朝代。真宗时代(999-1022),是包拯青少年时代,居庐州乡下读书。以后从政时间处于仁宗时代(1022-1063)天圣五年(1027),二十九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授知建昌县。以后包拯官越做越大。包拯最后由三司使进拜枢密副使,主持全国军政,宋代枢密使的设立,既是内忧外患的需要,又是削弱宰相权力、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包拯能任此职,说明皇帝对他极度信任。他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宋仁宗时期,是北宋最为繁华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