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贾岛是哪个朝代的(贾岛是哪个朝代的?)

贾岛是哪个朝代的(贾岛是哪个朝代的?)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贾岛是哪个朝代的?
  • 2、贾岛是什么朝代?
  • 3、贾岛和袁枚是哪一朝代的人?
  • 4、贾岛和韩愈的“一字师”的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 5、贾岛,为何被称为最“笨”的诗人?
  • 正文

    1、贾岛是哪个朝代的?

      

    1、贾岛是唐代诗人。  

    2、人物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3、作品风格  语言清淡朴素,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题材窄狭,缺少社会内容,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情调偏于荒凉凄苦。

    2、贾岛是什么朝代?

    贾岛是唐朝的

    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3、贾岛和袁枚是哪一朝代的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4、贾岛和韩愈的“一字师”的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一.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二.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四.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一件外交官司——空雒之遇。当时秦、赵两国签订条约,条约中写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没多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不悦,派使者责备赵王说:我们两国间有条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现在秦欲攻魏,而赵却要救魏,这违背了条约。赵王问计于平原君,平原君向著名的诡辩家公孙龙求教。公孙龙曰:赵国也可以派使者去责备秦王,因为赵国要救魏,“赵之所欲为,秦应助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结果秦王只好撤兵。公孙龙的妙策之所以得逞,就在于秦赵之约的措辞概念不明,表意含混:条约只笼统地规定秦与赵一方想干什么,另一方就要予以支持,给予帮助;而没有规定其欲干事情的背景条件,更没有规定碰到双方意图不同时应如何处置。公孙龙就利用了这一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古代的一个外交案例。另一个案例发生在近代:民国元年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这么一条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约法》一出,众议纷纷:究竟是国务员对总统负责任呢,还是国务员协助总统对议会负责呢?这可不是一般性的语言歧义,而是牵涉到实行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的大问题,结果惹了不少历史麻烦。这个条文直到民国十二年制定宪法时改为“国务员赞襄大总统,对于众议院负责任”。这才算把歧义消除古代的诗话中有个“一字师”和“半江水”的故事,就是讲如何准确炼字使之合理。“一字师”说的是唐代诗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携此诗来谒当时的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计有功《唐才子传》)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齐己也是著名的诗人,能拜倒称师,这是炼字的功劳。“半江水”说的是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计有功《唐才子传》)。“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也是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在南宋未年一大批爱国诗人中特别引人注目。他能诗能画,尤工墨竹墨兰。宋亡前后,他的诗画都以表达民族气节为主题,甚至连名字也为此而改:“忆翁”、“所南”,即不忘故国,心向南方赵宋朝廷之意,“思肖”亦即思赵(因赵字从走从肖)。宋亡后的四十多年间,他终身不娶,矢志复国,坐着和睡觉,头面绝不向北。一听到有人讲北方话,捂着耳朵就跑,与元蒙政权格格不入。郑思肖的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咏歌菊花,实际上是宋亡后志士仁人民族气节的再现。因为是写在宋亡之后,所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不是一般的高风亮节的自我勉励,而是在沉痛悼念故国的情感中,突出地强调了誓为故国而殉节的忠勇烈士精神。这两句诗不仅成了诗人烈士性格的代表,也成了激励民族气节,咏歌忠烈精神的千古名句。他还有首《菊花歌》,与这首诗立意相同,但用语却更明白:太极之髓日之精,生出天地秋风身。万木摇落百草死,正色与秋争光明。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透寥廓。至死不变英气多,举头南山高嵯峨。高昂着不屈的头,眼望着南山(指赵宋),身虽寂寞,心却贞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烈士殉难图!这就是最后两个警句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强烈的印象。1.僧敲月下门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2.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3.昨夜一枝开“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4.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合适。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味无穷,大喜而改之。有一天,苏轼出游到某地,当地有一位青年拿着自己的诗来求教。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被称为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其实,好些诗人、作家都注意锤炼词句。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

    5、贾岛,为何被称为最“笨”的诗人?

    谁说贾岛是最“笨”的诗人呢?贾岛是一位真正著名诗人,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从他写诗的态度上,就可以知道,他对诗的“痴情”。所谓的“笨”,就是他的“痴”,没有这样的精神又怎能写出好诗呢!

    贾岛被称为“诗奴”,他是一位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因为作诗入迷,发生过两次交通事故,还留下了关于“推敲”的典故。

    一次骑着瘸驴过街,没有注意到行人。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他便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着上联,忽然想到:“秋风吹渭水”作对,遂喜不自胜,结果乐极生悲,一不小心撞上当时的京兆尹(现在的市长)刘栖楚的车队,被关押了一夜,天亮时才获释。

    又一次贾岛乘着空闲骑着他的瘸驴去李凝的隐居之处拜访,触景生情,吟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敲”字,又欲作“推”字,一时游移不定,神思恍惚间,一不留神冲入当时任京兆尹韩愈的第三节车队中,韩愈的手下一拥而上,把贾岛抓到韩愈的马前。贾岛把自己作诗时遇到“推”和“敲”的难题如实告诉了韩愈。韩愈立马沉思良久,说道:“还是敲字好!”接着又和贾岛讨论了用“敲”字的好处。鸟宿池边树,就说明是夜里,这时去推别人家的门就有些过于莽撞,而用“敲”即显得有礼貌,又突出夜深人静之时突然传来敲门声,那种动感,更增添了诗的意境。

    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锤炼,用心推敲修改。贾岛写诗非常注重炼意、炼句、炼字,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如果一首诗意境不佳,读了味同嚼醋,那种诗不读也罢。

    贾岛一生为诗艺可为洒尽心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他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的写照,锤炼出许多精品佳作。所以韩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著人间。”虽然后世对这首诗的出处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岛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肯定是毫无疑问的。

    《渡桑干河》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意思曲折,字句平易,诗意含蓄,读者反复咀嚼后,会感到意境深远。

    《剑客》

    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这首五言绝句,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洁,感情强烈。用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纵观贾岛的作品,言简意丰,平易通俗,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这都得益于他写诗字斟句酌严谨态度。反复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不留修改的痕迹,读者留下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印象。

    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作,谁又敢说他“笨”呢!只有浅薄无知者这么认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