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江清月近人全诗(江清月近人是那首诗的诗句?)

江清月近人全诗(江清月近人是那首诗的诗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江清月近人是那首诗的诗句?
  •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应该怎么理解?
  •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全诗是什么?急急急?
  •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
  • 5、江清月近人上一句诗?
  • 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题与全诗?
  • 7、江清月近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 正文

    1、江清月近人是那首诗的诗句?

    宿建德江①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注释】 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的一段,在今浙江省境内。 ②泊:停船靠岸。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③客:指诗人自己。 ④野旷:原野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⑤月近人:水中映照的月影在向人靠近。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的大 意说: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 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由于原野空旷辽阔,极目远眺,在那天与地相接 之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在江水中的月影,好像缓缓移过来向人靠 近。 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写出了逼真的景象,写出了诗 人此时独特的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应该怎么理解?

    问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应该怎么理解?

    前言

    这两句出自孟浩然(689-740)的《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41岁离开家乡,这是他漫游吴越时写的一首绝句,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

    一、野旷天低树 :本句内的因果关系

    因为野外空旷,所以远天似乎比树木还要低。野旷天低树,即:(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

    因为江水很清,所以感觉月亮和人非常得近,江清月近人,即:(因为)江-清-(所以)月-亲近于-人。

    前面是因:野旷,江清;后面是果:天低树,月近人。

    二、与“旷野天低树,清江月近人”有区别吗?

    大家有没有想到,假如写成“旷野天低树,清江月近人”行不行呢?

    1、从格律上来说,都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没有问题。但这是普通人的写法,孟浩然是超一流的诗人,自然要写成“野旷、江清”而不是“旷野、清江、”。

    2、我们看一首唐朝马戴的五律: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和“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相似的是“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假如改成“园空白露滴,壁寂(或暗、冷等)野僧邻”,诗的味道便不一样,同时也避免了四平头。

    3、 语法结构的不同,造成语意关系的不同

    旷野天低树

    在旷野下,天低于树木。也可以理解为旷野的天空低于树木,清江里的月亮亲近人。后一种相对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野旷天低树因为野外令人感到空旷,所以看上去,似乎天低于树木。

    野旷,是主谓结构,天低树,是主谓宾结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有两个主谓结构形成因果关系。

    三、诗眼

    关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清张谦宜(1639?-1720)《絸斋诗谈》说到:

    “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老街以为,其实旷、清也是诗眼。

    假如改成“旷野天低树,清江月近人”,旷、清就不是诗眼了。

    正因为是诗眼,所以野旷、江清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感受,孟浩然失意、惆怅、理想的破灭都表现在这两句。

    结束语

    孟浩然这种本句内两个主谓结构形成因果关系的句法,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叶疏犹漏影,花少未流芳。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人远花空落,溪深日复长。‘

    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注意古人作诗的精细之处。昨天文章里举了一个王安石的例子:

    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诗人玉屑·卷六》

    虽然和“野旷天低树”不同,但是异曲同工,都是古人对于句法的讲究之处。

    @老街味道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全诗是什么?急急急?

    野旷天低树,水清月近人,雨来惊花叶,风至不着尘。此诗不知出自那位大师,胡绉二句以凑之。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年代: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江清月近人上一句诗?

    原文:赏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题与全诗?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话翻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7、江清月近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一段江面。(2)烟渚(zhu主):指傍晚雾气笼罩着的江中小洲。(3)客愁新:是说在这苍茫暮色中,明显地、格外地感到客中的愁绪。新,显豁鲜明的意思。(4)野旷:四野空旷。天低树:是说空旷的四野,远远望去,天比树还低。(5)月近人:因江水清澈,月映江中,人在船上俯身而望,似觉月亮在向人亲近。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诗人简介] 孟浩然(—),字亦浩然,襄州襄职(今属湖北)人。年轻时曾隐居家乡鹿门山,以诗自娱。后往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又还襄阳。后病死。终身是个布衣。他的一生,多半在襄阳度过,他的诗,也很多以襄阳为题材,故张祜有“襄阳赂浩然”之句。他的诗五言最多,也以五言为长。前人曾说盛唐诗人,李杜之外,当推王孟。王孟之诗虽不尽相同,但在描写山水、田园上,自有异中之同,形成一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