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读书笔记(艾青诗选里 “晨歌”的读书笔记?)
![艾青诗选读书笔记(艾青诗选里 “晨歌”的读书笔记?)](img/gd_4348/348.jpg)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艾青诗选里 “晨歌”的读书笔记?
《晨歌》中“愿你借大鹏鸟的羽光/给沉睡的世界,和它的/匍匐着的众生以抚慰吧”这是诗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自我救赎和众生普度“会离弃夜的烦忧/和黑夜之畏惧的”,这是对黑夜斗争的檄文,是在绝望压迫下,反叛不屈的强力反弹。是唱给世人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唱给自己的坚持,是在黑暗统治下的绝望反抗,是单纯而私自的个人理念。正是这份对光明特殊的理解和深刻的渴望,成为了艾青晚年诗歌爆发的因子之一。到了40年代,艾青从“孤独苦闷的憧憬世界里走了出来,迎着初生的太阳,走到了街上,走进了人民的中间~。以深情欢乐、感谢与期望,歌唱“新生的日子”,将过去那种强烈的情愫一扫而空;将决绝,炙热滚烫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热情转化为一种绝对服从的仰视和歌唱,一种沐浴在阳光里盲目的崇拜。
2、艾青诗选前10首诗的笔记?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赏析:
从艺术手法来看,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使礁石人格化,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超然于物外,想得更深远。的确,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这是《礁石》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
2.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3、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代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开门见山,不要饶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时要简述,抓住要点,不要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4、艾青诗选的《树》的读后感?
艾青的《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悟已经到来,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读后,知道了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供参考。
5、艾青诗选,我的父亲,阅读感想?
《我的父亲》是以对大动荡时期一名中国地主的典型行为进行批判为主调的长诗,此时的艾青已从人道主义者向阶级论者提升,社会角色更多地压抑了个人角色,他要表现新的进步就必须首先表示与旧的过去告别。
“父亲”是艾青塑造的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6、艾青诗选阅读感想?
《艾青诗选》读后感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7、《艾青诗选》乃中考必读书目,里面的哪些作品及其意义需要同学们知道?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很多著名的诗作都收集在《艾青诗选》里面,而且也是中考的必考书目,主要考察题型是文学常识或者文学常识类型的选择题。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五岁以前被寄养在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8岁他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监狱中,爱情失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的时候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二、艾青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的土地惨遭日本铁蹄的脚踏,诗人们的诗思也被引向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和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典型代表作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第二阶段抗战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代表作有《向阳花》和《火把》,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增强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艾青诗歌的特别有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歌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典型代表有《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
三、艾青诗作的整体特点:擅长绘画的艾青,他的诗歌创作和唐代诗人王维一样,都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四、名人评价(1)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牛汉)
(2)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接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聂华苓)
我们可以看出同时代作家对艾青诗作的评价很高,艾青的诗在中国现代诗歌中享誉中外,而且是部编教材中的必选内容。
结语:学习艾青的诗文,要知人论世,把他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学习,体会诗人在不同的时期诗作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艾青诗作的内容和蕴含的深刻意义,当然也更能把握好中考的脉搏,做对《艾青诗选》相关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