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韦应物的诗(请解析韦应物有代表性的诗?)

韦应物的诗(请解析韦应物有代表性的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请解析韦应物有代表性的诗?
  • 2、能不能解读几首韦应物的诗?
  • 3、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
  • 4、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一诗?
  • 5、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也是诗中有画吗?
  • 6、为何像韦应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样的诗句可以瞬间勾起许多人的诗性?
  • 正文

    1、请解析韦应物有代表性的诗?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表现了手足情深: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 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2、能不能解读几首韦应物的诗?

    韦应物是长安人,天宝公元742年以三卫郎侍唐玄宗,安史之乱流落失职,公元765年任京兆功曹,建中780年初拜比部员外郎,后785年任苏洲刺史,韦应物性高洁诗歌与陶渊明的诗风格相近,现存作品《韦苏州集》十巻,收录诗歌五百多首分别为,古赋,杂拟,燕集,寄赠,送别,酬答,怀思,登眺,杂兴,歌行十类。《长安道》《贵游行》是讽刺豪门贵族奢侈荒淫生活的,《杂体五首》是斥责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员的。《采玉行》《夏冰歌》《观田家》写出了采玉凿冰人和农民辛劳痛苦生活。韦应物的诗以山水田园诗居多被人们广泛传诵的七绝:巜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來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词吸取了近体诗讲究声律的特点声律严格句调参差的特点。

    3、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

    韋应物是中唐时期,一位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从总体上说,韦应物是一位山水田园派诗人。但是,由于受他自身的经历的影响,他的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是颇为复杂的。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诗,其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

    在思想内容方面:既有“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的关心民间疾苦,也有“孤奉肉食恩,何異城上鸱”的对统治者的嘲讽;既有“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的寄情山水,也有“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士之闲适。

    在艺术性方面,韋应物的诗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境界。他的诗,风格简淡秀朗,真可谓“真而不朴,华而不绮”。

    在创作上,他受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的影响很大。他的诗,各体俱长。五律,情感与文辞相生,耐人咀嚼寻味;七绝,清韵秀美,清新自然,意境悠远。像他的《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景如画,又意味深长,历为后人称许。韋应物的诗,以五古成就最高。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筒洁朴素。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韋诗不光有恬淡清远的一面,而且,他还有豪迈、愤激的一面。如他在《寄畅当》诗中,就有“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的豪气。

    正是由于韋应物的诗,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所以,他才能在唐代诗人的群星闪耀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出自己的光芒!

    4、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一诗?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赏析]

    盱眙,在今江苏省,临近淮水。韦应物是长安人,他在德中建四年(783)夏天离开长安,秋天到滁州,一路舟行而下,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诗中写旅途中日暮停船于淮水南岸的盯眙县城,四周景物萧瑟,勾起了思乡之情。

    首四句写傍晚遇风,不得不停船止宿。泊船淮水边,驿馆孤独凄清,冷风吹动水波,时间已经是傍睌,一切都暗含着萧索冷寂之意。

    后四句是写夜幕降临,孤客看着"人归" "雁下",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由思念家乡长安了,一夜未眠,"忆长安"是全诗的中心。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来写景,极为闲淡传神,如"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句,看是写眼前所见实景,却是渗入了旅客的愁绪,读来颇为动人。而诗人的愁绪与思乡之情全部不动声色地融入了景物描写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赏读这首古诗

    5、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也是诗中有画吗?

    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也是诗中有画吗?

    答曰:是的。

    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游至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作品。微小平常的景物,经过诗人的笔墨点染,就成了意境幽深的一幅画面。除了景物如画一般,此诗还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位、怀才不遇的忧伤情绪。

    我们来温习一下原诗,《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全诗就象是在叙述什么,但又句句都是在说景。我们翻译一下:

    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但是黄鹂却在枝叶茂盛的林间鸣叫。在傍晚时分,春潮带着急雨来到,野外的渡口之上,小舟停放着,无人驾驭。

    我们进入诗句之中进行分析。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之时,喜欢到郊外游览。有一天,又来到滁州西涧这个地方。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独怜”,唯独喜欢也。喜欢什么?“涧边生”的“幽草”。只喜欢涧边生长的幽草,但是,偏偏树上有黄鹂鸣叫。这个“上有”,就是偏有的意思。“怜”者在下,而“鸣”者在上;“怜”者务静,而“鸣”者务动;“怜”者重在颜色,而“鸣”者重在声音。上下相关,动静相依,色声相谐。构成了一幅幽静的略带忧愁的画面。“幽草”在下位,比喻君子好人在下,“黄鹂”在上位,比喻小人坏蛋在上。两句诗合起来,反映一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意思。所以,那个“怜”字,不仅有喜欢的意思,更有“怜悯”的意思了。

    接下来似乎是换了一个镜头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带雨”,一个“带”字,似乎雨是春潮带过来的。其实,这是反说。正是因为晚来的急雨使春溪之水涨起来了,也急起来了。一个“急”字,反映出雨来得急骤,春潮也涨的急骤。在野外的渡口上,舟棹横放,却无人过问。一个“自”字,好像舟船在那横摆着,很自在、也很自然。其实不自在也不自然,恰恰隐藏着一种沉重情绪在这其中。“春潮带雨晚来急”,是隐喻国家有急事大事;“野渡无人舟自横”,是隐喻没有仁人志士来主持正义。

    作者写此诗,并非闲情逸致,而是因为对个人遭遇或家国大事的所思所想,在遇到合适的景物时,灵感触动,立成其诗。当然也有闲情逸致,只有成熟的诗人才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含蓄的诗歌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滁州西涧》是诗中有画,但又不是诗中有画那么简单!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为何像韦应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样的诗句可以瞬间勾起许多人的诗性?

    这件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某日一网络大V发起一篇博文“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然后求下对,顿时在网络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几天共收到几万条回复,其中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河里,赠饮天下人。”被认可最多。

    更有甚者“从一壶酒,一直对到十壶酒”,看到这里,我也是醉了。以前总有人认为“诗歌已死”,但是这次网友的热情算是宽慰了很多人。

    说到这里,其实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首诗其实摘自唐代韦应物的《简卢陟》“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整首诗我还是不奉上了,因为单单抽取这两句体现不出全诗的中心思想,但是这两句却能够有比原诗更多的发展空间。为什么呢,下面我做一下解析: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们先说前面的“酒”,众所周知很多诗人的名篇佳作都和酒有关,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很多人都有喝酒或醉酒的经历,一提到酒仿佛就有很多的话要说,确实喝酒之后人会更容易吐露真情,人也变得更加感性,多愁善感,由于人们对酒有着强烈的感情,所以此诗第一句就极大的引发了人们诗兴!

    我们看关键的第二句,可以慰风尘,可以宽慰“风尘”,这句话中的“风尘”可以多种解释,可以是旅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辛、离家的思念……由于每个人的人生境遇有所不同,对于风尘二字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中的情感可为苦涩、孤愁、伤感甚至喜悦,“酒”遇“风尘”则更加激发了人们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欲望,所以这首诗较大的开放性才是引发人们诗兴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我说下我的感想,首先看到酒我想到的是“醉里挑灯看剑”,其次看到风尘我想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里我出句,以此纪念我们的边疆战士。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梦忆边疆路,声齐弑虏歌。

    不知道你看到酒、风尘,首先想到的什么?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