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白居易的古诗(陕西诗人唐代白居易哪首诗写的最好?)

白居易的古诗(陕西诗人唐代白居易哪首诗写的最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陕西诗人唐代白居易哪首诗写的最好?
  • 2、白居易的古诗有哪些?
  • 3、白居易的诗有多少?
  • 正文

    1、陕西诗人唐代白居易哪首诗写的最好?

    我喜欢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朦胧梦境,可叹匆匆而去无觅处。

    这首诗是否可以理解“一夜之情”?

    2、白居易的古诗有哪些?

    1、【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2、【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3、【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4、【池上】唐代:白居易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5、【寒食野望吟】唐代:白居易译文: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扩展资料: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2、【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3、【大林寺桃花】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3、白居易的诗有多少?

    白居易的诗歌流传下来的近三千首之多,其实他一生所写,决不止这个数目,散失掉的还有不少,虽说他自已在生前就恐怕散失,已经着手编辑,但还有许多逸篇,有待后人“补遗”。即以现存诗篇的数量之多来说,他已经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了。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一个负有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作品为劳动人民的痛苦而呼吁;同时对于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严峻地予以谴责。

    他善于观察社会,从中发现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间题,遇事托讽,以表示自己的态度既不顾家人的劝阻,也不管亲戚朋友的讥笑,竭尽全力通过诗歌来反映民间疾苦。

    古时的诗人在那个大环境系,奉承皇帝,歌功颂德,那是不可避免的。

    白居易写:“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又说:“乃知王者心,优乐与众同”,就足以证明他受了阶级立场的限制。但在那样的时代里,象他那样的不肯只贪图自己的富贵,把老百姓撇在一边,总算是较为难得的了。

    到了晚年,由于他在政治上受了打击,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曾经很感慨地说:“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造化功。”意思说老天爷不让他施展才华,在可以有为的时代为老百姓办点好事,却惩罚他写诗和自然争功斗巧。

    唐诗发展到元稹、白居易的时代,又ー大变。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他们确实能变,能新,说他们能变,是说他们不一味蹈袭前人的老路,打开了诗歌领域的又一个局面;说他们能新,是说内容新(反映现实的作品多而有力),格调新(平易通俗,周详明直,成为新的诗派)。他们开创了所谓“元和体”确能继“盛唐”而再盛。

    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词三首》等佳作,为后世留下了最为精彩的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