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
  • 2、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绿映红什么意思?
  • 3、古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
  • 4、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哪首诗?
  • 5、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正文

    1、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2、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绿映红什么意思?

    红是名词,红花的意思。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译文: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3、古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是: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出自唐.杜牧《江南春》,原文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如下: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4、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哪首诗?

    1、意思: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2、出自《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3、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艺术鉴赏:《江南春》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5、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淡淡一句诗,其中却包含着“佞佛”、“灭佛”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儒、释、道三家为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而发生的激烈碰撞。其过程曲折回转、惊心动魄

    ————题记

    杜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自成一色,且立意新奇。他既不随元白(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起舞,也对温李(温庭筠、李商隐)晦涩难懂的六朝遗风体诗敬而远之。形成了自己文词清丽,气势豪宕而又风华流美,神韵疏朗的独特风格。

    史载,杜牧“刚直有奇节”,刚正不阿,气节挺拔,堂堂正正。所以读他的作品,会感觉“表里俱澄澈”,洒脱至极而无半点尘埃。

    杜牧虽以诗文名世,但他的军事才能造诣更深。曾有潘镇叛乱,杜牧给朝廷出一奇策,竟获全胜;也曾投书朝廷,解决了是否在夏天攻打回纥的问题,从而立下首功。杜牧的《孙子兵法》注释,公认为同类最佳。宰相周墀如获至宝,随即提拔杜牧为监察御史。

    杜牧文武兼备,天赋奇才,颇有其先祖杜预的风范。

    杜预

    杜预乃魏晋名臣 。人品贵重,博学多才。精通军事、经济、文学、法律、数学、水工等等,人称“杜武库”,意思是要啥有啥。明朝以前同时配享文庙、武庙的唯有此一人而已。(杜甫与杜牧同为杜预后代)

    杜佑

    杜牧的爷爷杜佑,唐朝宰相,历史学家,有专著传世。杜家的家风清正廉洁,也许正因如此,在杜牧10岁以前,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以后,杜牧竟然与弟弟吃野菜过活,整整三年,差点饿死。

    杜牧基因如此强大,自然也非泛泛之辈。自小抱负远大,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志。故此,杜的诗常有出人意料的见地,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对历史、现实的理解也高人一等。反映在作品里,常有壮怀激烈,慷慨昂扬之意。23岁就写出了誉满天下的《阿房宫赋》。其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见解精到,别出新裁。令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陈后主 陈叔宝

    杜牧善于借古喻今,而又立意新奇。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仅用《玉树后庭花》曲名,就让人一下子想起了南陈后主陈叔宝荒诞不经、身虏国灭的凄惨状 。涌起无限感慨,无限遐思。同时,隋军灭陈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也即刻在眼前铺展开来。表达了杜牧对于世事沧桑、兴亡轮替的喟叹。这样写就显得韵味十足,让人感觉既新奇又合理,这就是杜牧独有的风格。

    下面我们赏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诗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烟雾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树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规模宏大的江南春画面。呈现出一种深邃优美的境界,表达出一缕含蓄又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风景美如画,让人心旌摇曳,陶醉其中,足以让各路才子佳人登楼望远,品酒吟诵了;也不妨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之际,大呼“好诗”。作为一首描写春之美景的诗,无疑极为成功。可谓“下笔如有神”。如果是中小学生,理解到这个程度也就可以了。

    帝后礼佛图

    其实这远远不够,还要向更深层次去理解,看似一首纯粹的写江南春色的诗,其实是一首咏史诗。“南朝四百八十寺”,作者在这里用“寺庙”一词含蓄的点出了历史上有名的“佞佛”(谄媚佛)与“灭佛”事件。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

    唐宪中崇佛,把佛骨(舍利)引入宫中供养三日,大肆膜拜。引发礼佛风潮。上下趋之若鹜。致使民心向佛,一时出家人数多达300万之巨。达官贵人不断向寺院各种施舍,大量捐地。寺院自己也购并土地,很快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的地主势力集团。

    韩愈

    由于寺院不用纳税,僧尼又不劳作,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来耕作。这就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和兵源的不足。(寺院经济一度占据国家GDP70%以上)又由于大肆建造寺庙和塑佛像,耗费大量资产,占用了大量铜、铁等战略储备物资,影响了国家的造币和兵器的储备,引发了社会动荡,动摇了国家的根基。有鉴于此,引起了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统治集团的激烈反对。韩愈写了《谏迎佛骨》一文极力反佛。结果触怒龙鳞,差点丢了小命。

    此为“佞佛”事件。

    唐武宗

    到了唐武宗会昌年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大唐王朝风雨飘摇。唐武宗果断下令“灭佛”。拆寺庙、没收土地、强制僧尼还俗。大唐王朝出现了短暂的“会昌中兴”。可惜武宗在位仅仅六年,便驾鹤西去了。

    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中原以来,发展不受限制,清规戒律也不严格,所以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后来随着实力增长,慢慢做大,而且拥(僧)兵自重。寺院内部的利益之争也导致时有暴乱发生。曾经发生过几起五万人以上的动乱,且勾结外敌。这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极大不满,。于是魏武帝、周武帝先后发动灭佛行动,后来周世宗柴荣又发动了一次灭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柴荣

    自赵宋以后,国家开始限制佛教的发展,才未再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杜牧的家族传承注定了他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以“济苍生、扶社稷”为己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于早期发生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佛事”,杜牧真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尽管他也喜欢去寺院幽静之地品茶聊天,与和尚们“把酒话桑麻”,但他绝不希望佛教的发展危及到国家的根基。

    孙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自然是虚指,言其多。北方灭佛,拆毁大小庙宇三万多座。而南方不受影响,共有2800多座,仅南京就有700余座。经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以后,佛教在江南已经大盛。

    看着这些遍布江南、耗费巨资兴建的寺院,对于关心天下苍生的杜牧来说,一定五味杂陈。

    武则天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当年建造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早已灰飞烟灭,难觅踪迹,只有这些庙宇楼台孑然独矗于迷蒙的江南烟雨中,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轮回。一抹寒烟,几缕芳草,也许就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尘世浮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而对晚唐藩镇割据、动荡不息的社会现实,一代人杰尽管天赋奇才,也只有“拔剑四顾心茫然”,满腔抱负,却又无可奈何。

    叹望江南美景,大好河山,物是而人非。曹操口中那个“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江东吴主,也不知去了哪里?“江南第一帝”的刘寄奴,他现在还好吗?他们都曾经在历史的激荡风云中建立不世功业。回头看看自己,虽然既有雄心壮志,又有雄才大略,但却始终碌碌无为,寸功未建。只赢得了个“青楼薄幸名”的浑号。惭愧啊,惭愧。也许刚直的他无法跻身于营营苟苟的朝堂。而才华犹如东流水,也只能“槛外长江空自流”。面对大好河山,千里江南,杜牧怎能不触动心扉,暗自神伤呢?

    唐武宗灭佛刚一年之后便撒手人寰,佛教又立即兴盛起来。而大唐的国运却再也不复从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国势衰微至此,可嗟可叹。曾经的“繁华竞逐”之地,如今却笼罩在迷离的烟雨里,任人评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以杜牧的使命感和对世事沧桑的洞察力,要他写一首纯粹写景而不发表议论的诗,是根本不可能的。这首诗借古喻今,驰骋丰富的想象,不着一句议论,却题旨自见。透露着他对国势日衰的无比担忧和千古兴亡的慨叹;也有对于自己没能一展身手,施展平生抱负的无奈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