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的诗意(清明,古诗,诗意?)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清明,古诗,诗意?
诗意: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清明,虽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之时,甚至时有“疾风甚雨”;首句“雨纷纷”亦景亦情,既是传达一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凄迷而又美丽之境;又将路上行人孤身赶路,偏逢细雨,春衫尽湿,触景伤怀之百般愁绪描绘出来。
后句,“遥”,字面意义是远;然又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人仿佛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犹如《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在此便脱化出来。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诗人把这些都留给读者的想象。
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2、古诗清明的诗意?
诗意:江南清明时节这一天,细雨纷纷飘洒,路上远行的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哪里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山村。
知识扩充: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3、清明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理更加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问,附近那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诗的前两句,读者可以看做是一幅清明烟雨图。清明本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人们多出来祭祖踏青。诗篇中第一句就讲述一位孤独旅行在外的人,遇到了“雨纷纷”的天气。小雨下的不急也不大,这自然是春雨特色。清明节原本是全家人扫墓的日子,是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但他独身赶路,又被雨淋湿,无处可藏,心情自然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欲断魂”三字,将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写的淋漓尽致。能不能找个酒馆,喝点酒,避避雨,暖暖身子?于是读者可以想像,他急匆匆向一个牧童询问,牧童招手一指,用比答话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远方的“酒家”。在春雨中或开放的飘落的杏花林的后面,隐隐约约是个小村庄,就从那里,似乎已经飘出了酒香……
4、古诗《清明》的诗意是什么?
古诗《清明》的诗意是:在清明的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清明节本来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