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励志故事,中国名人励志故事

意志坚强的人,绝不会服从命运和天数的安排,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奋斗、求索!

她5岁因病导致终身截瘫,身体自胸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被医生断言活不过27岁;

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病痛和困难,先后自学完成了中小学、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

她同时拥有“作家”、“翻译家”、“医生”、“精神偶像”、“榜样典型”、政协委员等等多重身份。

她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生命的奇迹!

她就是张海迪,一个高位截瘫、坐在轮椅上追梦的女孩。

她的人生,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励志电影。

幼年遭遇不幸

1955年9月26日,艳阳高照,和风习习。

位于山东省文登市的一个普通人家里,一个女娃呱呱落地。

出生时她刚好9斤,母亲高兴地说:“这真是个九斤老太了。”(“九斤老太”出自鲁迅先生的《呐喊》,意思是出生时的体重一代不如一代)

一家人笑逐颜开地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张海迪。

转眼间,小海迪就学会了用双脚来丈量自己的生命,她每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的,十分活泼。

她就这样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跑到了5岁。

可人生才刚刚起步,一场灾难性的疾病就降临到她身上,无情剥夺了她“蹦蹦跳跳”的权力,让她彻底失去了一个5岁孩子本该有的美好童年。

那天,张海迪正在幼儿园里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从舞台上摔倒了。

平日里,她摔个跟斗,自己也能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力,却怎么也站不起来,她有些着急:“我的腿怎么了?”

父母和老师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医生们经过反复会诊,诊断出张海迪患上了脊髓血管瘤。

这种病的别名叫血管母细胞瘤,是指先天发育异常形成的血管病变,严重的将导致截瘫。

为了让女儿重新站起来,父母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医院,医生先后给她动了4次手术,摘除了6片脊椎板。

尽管医生们都拿出了自己最大的本事,都想要让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重新再站起来。

可由于那个年代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都十分有限,加上张海迪的病情愈发恶劣,最终导致高位截瘫。

张海迪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也就是说,她的身体三分之二失去了知觉和功能。

这意味着,张海迪从此以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甚至,医生断言,如果在今后的日子里被病毒感染了肺部,或者是褥疮,就会因此而死去,即使能够避开这些风险,她也很难活过27岁。

这些噩耗,几乎让张海迪的父母彻底崩溃。

女儿刚来到这个世上,就要承受着疾病所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就要时刻面临着死亡的挑战。

这对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沉痛的打击和不公平啊!

尽管父母用尽所有办法,在张海迪身上投入了无限的关怀与温暖,但这些远远不能补偿截瘫给这个小女孩带来的痛苦。

轮椅上的梦

看着其他同龄的小伙伴们自由自在地奔跑,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而小海迪只能坐在冰冷的轮椅上,每天强忍着截瘫后带来的各种症状及反射。

很多不懂事的小孩子,难免会给她投去嘲笑和嫌弃的眼光,她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好在张海迪的父母从未想过要放弃女儿,不仅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爱,还要想办法在她的脑子里注入精神力量,鼓励她坚强勇敢,并开始教她读书写字。

在父母的悉心引导下,张海迪似乎从书中感受到了知识所带来的快乐和力量,并渐渐喜欢上了读书。

她对父母说:“爸、妈,我想上学读书!”

父母听后十分高兴,毕竟女儿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不过转念又想,他们并不知道女儿的情况学校会不会收。

为此,父母跑遍了当地的学校,可一说女儿高位截瘫,就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收留。

没能实现女儿上学的愿望,家里又请不起专职的老师,父母心里愧疚不已。

“既然学校不肯收,那我们就自己教!”

求人不如靠自己,父母说什么也要让女儿学习上知识。

由于需要上班,他们只能在下班的时候抽出时间来给张海迪做辅导。

不过让父母欣慰的是,张海迪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无论学什么都非常认真,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道题目,而且只要教会她基础知识,她就能自己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既然身体已经残疾了,就不要让脑子也残疾了!”

张海迪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从看懂了第一个字、第一道题目、第一本书开始,对命运进行了反击!

通过学习知识,收获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她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也渐渐体会到了生命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既然医生说她活不过27岁,既然她时刻都要面临着死亡的挑战,那她就要与病痛抗争,要挣脱命运的摆布,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全力以赴地去战胜困难。

尽管张海迪非常有决心,可她要面对的困难,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由于全身自胸以下完全没有知觉,她必须用镜子反射来看书,而且生活起居必须非常严格的遵守时间,她每天都要忍受着很多别人根本想象不到困惑和障碍。

每当犯病,肋间神经就如钻心一样地疼,这严重影响到了她的生活和学习。

为了不耽误学习,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她就猛揪着自己的辫子,妄图用这种疼来“替代”疾病带来的疼,然后咬着牙关继续学!

古代孙敬、苏秦的“悬梁刺股”,也不过如此。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她的顽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同样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从小到大,她没有因为病痛掉过一滴眼泪,每当被病痛折磨得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她总能重新拾起这团已经将要熄灭的生命的小火种。然后把它吹一吹,把它变成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凭借着这种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张海迪不仅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困难,而且仅用了几年时间,就自学完成了小学到中学的全部课程。

15岁那年,由于家里发生了变故,张海迪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

在村里,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群众做事。

为了帮助村民摆脱疾病的困扰,她通过搜集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部分医学院材料,自学了针灸等医术,并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无偿为当地群众医治超过一万人次。

为了让当地的孩子学习到知识,她还在村里给孩子们当起了教书先生。这个没进过一天学校的老师,深受当地大大小小的喜爱与尊敬。

之后,她又奋笔疾书,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下了大学和研究生的全部课程,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哲学硕士。

十几年来,张海迪几乎每天都要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可她的大脑却没有一刻停止过学习与思考,仅用15年的时间,就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部课程。

这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就连抬头说话这个动作,都要用胳膊全力支撑起自身全部的重量才能完成,可她却做到了绝大多数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很多事情。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被医生断言活不过27岁的姑娘,至今仍在发光发热!

从28岁开始,张海迪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先后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一经发表,就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而《生命的追问》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同时,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经常到福利院、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激励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很多和她一样常年忍受病痛折磨的残疾人,在她的鼓励下走出了阴霾,重新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在张海迪身上,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奇迹!

“当代保尔”

1983年,《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文章。

一时间,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人,张海迪这个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为了表彰张海迪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光荣事迹,国家发出了《向张海迪学习的决定》,同时赋予了她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从此,张海迪成为了亿万青年学习的榜样。

她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坚定信念,以保尔为榜样,继续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然而,上苍对这个女孩的苛刻却并未因此而停止。

1991年,张海迪被医生诊断出鼻部患有黑色素癌,再次被死神警告!于是,她经历了人生中的第六次大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中,张海迪承受了常人难以忍耐的剧痛,动完手术后,医生感觉到她的手都发凉了,可她至始至终不吭一声。

之后,医生又在她鼻部这个小小地方缝了四十多针。

她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做任何表情,更不能笑,一笑整个脸部就疼得要命。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皮肉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面对病魔的双重打击,张海迪最后还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癌症!

她直面病痛而顽强不屈的精神,再次受到大家的钦佩和赞扬,她无愧于“当代保尔”的称号。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是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她从未向残酷的命运低头。

尽管身体还经受着各种病痛的折磨,可她仍然坚持工作,仍然坚持为社会奉献自己,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多年来,她下乡到村里建小学、开诊所,无偿帮助贫苦家庭和残疾人治病、读书,并把自己写作得来的稿酬,捐献给了灾区的孩子们,她还经常跑到各地作演讲,鼓舞了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她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社会各界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她还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作品,其中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在2002年获得了“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等多个荣誉奖项。

她虽然深受着病痛的打击,可她无论走到哪,都能以坚毅、自信、美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无论是从她的身上,还是从她的作品中,人们都能收获感动,收获坚强与勇敢、爱和生命的力量。

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不仅激励了残疾人,还极大地鼓舞了当代青年人。

也正因如此,她成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全国典型,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不忘初心

张海迪曾说:“我希望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帮助到大家的人。”

诚然,她已经做到了,而且是亿万青年的“榜样典型”,还拥有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政协委员、残联主席等等荣誉称号及头衔。

可是,她却从来拒绝人们给予她的优待和褒奖,她说得最多的,莫过于:“我只是个普通人”。

她甚至认为,聚光灯下、头顶光环这些是发生在明星演员身上的事情,而她的工作应该是在幕后,是不被大众看到的。她多次觉得自己学历低、贡献小而拒绝过很多重要的工作岗位。

对于张海迪来说,她最羡慕最喜欢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可以选择,她会选择继续当一名医生或是作家,而不是其他什么职业。

海纳百川,允迪中和,人如其名!

尽管人们在她身上打满了各种烙印,给予了她各种荣誉称号,但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不身陷名利而自得其乐,更没有利用功名为自己谋取任何便利。

相反,她带着这份荣誉,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上更多的弱势群体谋取到了幸福。

进入中国残联后,她一直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努力学习工作,想尽办法为残疾人谋取“政策福利”,争取到了很多对残疾人权益的保障,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关于允许有能力的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就是张海迪最先提出来的,当这个提案变成现实的时候,她兴奋不已:“看到一些残疾人兄弟姐妹驾驶汽车去工作去旅游,我真的为他们高兴。”

先天的缺陷,病痛的折磨,轮椅的禁锢,不仅无法阻挡她在文学上砥砺前行,也无法阻挡她为服务社会、奉献人民而奋进的步伐。

如今年过六旬的张海迪,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生命就是为了克服困难而存在的。”

这是张海迪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总结,她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张海迪每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都是面带着灿烂的笑容!

有一首歌写得好,“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

我想,我们也同样爱着这个面对命运的残酷却从不低头的张海迪、面对病魔的威胁却击退死神的张海迪、面对生活的困难却永不言败的张海迪。

她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她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祝张海迪女士永远健康、快乐、幸福!

-END-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3156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