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歧之见》原文和翻译,南歧之见的古文意思

【食盐加碘】对消除中国碘缺乏病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大脖子病已经基本看不到。

但由于医院的甲状腺病人变多了,一些人开始质疑碘强化政策是否有必要。

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香火不断,中国人口世界第一,这都说明中国人并不缺碘。

真是如此吗?

【大脖子病古来有之】

古人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一种脖子上的病,还专门有个字来形容,叫“瘿”。

在古文中“婴”是指颈部的装饰,加病字旁就成了“瘿”,指颈部疾病,实际上就是碘缺乏引起的大脖子病。

古代大V里也有大脖子病,芈月传里面有个叫“樗里疾”的人,此人风趣幽默且足智多谋,官拜右丞相,相当于总理。

虽然电视上看着英气逼人,但实际上他是大脖子病。

秦国人觉得他脖子上的肿块里都是智谋,因此称其为“智囊”。

现在动不动就说“智囊团”,如果放古代,那就是一排大脖子病,你感受一下。

还有另一个更有名的大V,那就是杜预。

王安石在《汝瘿歌》写道,“樗里既已闻,杜预亦不幸。秦人号智囊,吴瓠挂狗头”。

这个杜预是晋灭吴国的功臣,后来吴国人在狗脖子上挂个瓢来泄愤。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哥们还留下了一张写真照。

【山区易缺碘】

古人没有流行病、地方病等科学概念,但他们发现大脖子病和地理环境有关,尤其是在山区,比如秦巴、豫西、中条-王屋-太行山、三峡、鄂西北等。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 地形训》记载,“险阻之气多瘿”。

西晋《博物志》记载,“山居之民多瘿疾,饮泉水之不流者也”。

唐代王龟龄在《夔州》一诗中写道,“夔州苦无井,俗瘿殊可怜”。

宋代范成大的文集中有很多大脖子病的记载,比如“入峡初程风物异,布裙跣妇总垂瘿”,“自东川入峡,路至恭州,便有瘿俗”。

元代有记载,武当山地区“诸宫观庵,岩居者为瘿所厄”。

【饮水很关键】

古人还发现,饮水可能是大脖子病的元凶之一,现代科学也是将“低水碘”地区作为防治碘缺乏的重点区域。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

西汉的《养生方》记载,“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

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记载,“颈处险而瘿,水土之使然也”。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凡瀑涌漱湍之水,饮之令人有颈疾”。

晋代陈延之的《小品方》记载,“长安及襄阳蛮人,其饮沙喜瘿”。

南北朝的郦道元在《水经 沔水注》记载,“盐井,食之令人瘿疾”。

【女性易发病】

古人发现女性似乎更容易得大脖子病。现代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女性更容易罹患甲状腺疾病,例如上海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为男性的3-4倍。

宋代范成大在《吴船录》中写道,“山水皆有瘴,而水气尤毒,人喜生瘿,妇人尤多”,“峡江水性大恶,饮辄生瘿,妇人尤多”。

明代王象春在《齐音》中写道:“女之滨济居者多瘿”,“城东有黑虎泉,俗传是水神,遂有庙祀。泉势冲突,妇女饮之则瘿”。

【情绪】

古人虽然并不知道甲状腺属于内分泌系统,但已经意识到情绪因素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比如陆游在一首诗中写道,“常时念此气生瘿”。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在《碎玉杯》中说,“元城老臣怒生瘿”。

现代医学证实,甲亢患者确实有易怒的症状。所以古人误以为是因为易怒才大脖子,实际是因为大脖子才易怒。

【碘缺乏高发】

有人质疑,古人不知道碘,更没有碘盐,那岂不是大脖子病横行?你算是说对了,有些地方确实如此。

长江流域的三峡地区和湖北一代自古以来就是大脖子病高发。

王维的《林园即事寄舍弟》记载,“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可见荆州的大脖子病有多出名。

宋代范成大在《昭君台》中写道,“三峡女子,十人九瘿”,发病率90%还不高吗?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他要去夔州当官的时候怕得要死的原因。

河南是古代文人墨客逗留之地,很多有关大脖子病的记载与这里有关。

宋代王安石在《汝瘿和王仲仪》中写道,“汝水出山险,汝民多病瘿”。洪迈在《夷坚志》中描写洛阳管下寺,“寺僧童仆,无一不病瘿”。

山西、河北、陕西、山东等地也都有类似的文字记载。

元代张翥《蜕集》描写了他经过漳河边的武安县时,见到“山市人多瘿,沙沟地不毛”。

明朝的徐贲在《沁水县》里写,“风土殊可怪,十人五生瘿”(发病率50%)。

如此高的发病率,导致古人对大脖子病也司空见惯,比如宋代陆游在诗中写道,“(夔州)行人十有八九瘿,见惯何曾羞顾影”。

元代王沂的《伊滨集》里记载,“(伊滨)相逢十九瘿累累,见惯何曾羞掩衣。”

明代刘元卿的《南歧之见》记载,当地人人都得大脖子病,居然觉得正常人的细脖子很奇怪。

【大脖子病对服饰的影响】

宋代欧阳修记载,“伛妇悬瓮盎,娇婴包卵鷇”,说明当时河南一带无论老幼,大脖子病都十分明显。大脖子毕竟不好看,古人怎么掩饰呢?

王安石的描述是,“女暂高掩襟,男大阔裁领”。

苏轼在《别黄州》中写道,“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

清代的《施南府志》有诗云,“自我来彝陵,妇女瘿垂颈。山有不流泉,衣裁常阔领”。

可见古时由于大脖子病普遍,连衣服都产生了专门的设计。或许放在今天,这种衣领还挺时尚。

【古人的智慧】

古人并不知道哪些食物含碘,也不清楚大脖子病的发病机理,但他们从实践中找到了规律,并尝试治疗这种病症。

中医治疗大脖子病的药方多数有海藻类成分。

比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海藻,主瘿瘤结气”。东晋葛洪的《肘后方》中还记载了“海藻酒”治瘿的方法。

古人也曾尝试手术切除甲状腺肿,但受制于当时的医学水平,这种外科手术成功率低、死亡率高。

古时有“十人割瘿十人死”的俗语。宋朝诗人辛弃疾说,“累然颈下瘿,割之命随溃”。

比较成功的治疗还是食疗,比如宋代张杲的《医说》记载,“华亭有一老僧,昔行脚河南管下寺,僧憧仆无一不病廖,时有洛僧共寮,每食取携行苔脯同餐,经数月僧颈赘尽消,若未尝病。寺仆叹讶。乃知海岸咸物能除是疾”。

【缺碘是命,补碘不能停】

中国自古缺碘,以后也一样。补碘势在必行,但具体补多少、怎么补,需要以科学为指导。甲状腺病人需要关爱,但绝大多数人不要杯弓蛇影哦。

—————————–

关于甲状腺疾病增多,请看医生不敢说的甲状腺癌真相!这两条你肯定想不到!

沿海不缺碘?请看能让人降低10%智商的惊人秘密,就在你的厨房!

碘酸钾or碘化钾?请看食盐加碘,绝密的“灭华I3050工程”?严肃点,别笑

关于抗结剂“亚铁氰化钾”,请看食盐里添加亚铁“氰化钾”,除了中国,还有谁这么干?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67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