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伤的古诗合集,最伤感的古诗词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顾况

《登楼望水》

…….

……

….

..

– 诗人简介 –

顾况,唐朝著名诗人、画家、鉴赏家,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757年,顾况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大理司直,后得到宰相李泌引荐,入著作佐,但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晚年顾况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享寿九十四岁,卒于家中。

他与白居易交从甚密,白居易15岁时曾有诗拜谒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后问“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但是等他看到白居易的诗后,却一叹再叹: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彼时白居易所投之诗即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也侧面说明顾况诗词造诣颇高,知才识人,上面那首《登楼望水》便是顾况的代表作。

但是顾况还有两首很伤感的诗,题为《悲歌二首》,同样是经典名篇,下面一起来欣赏。

– 诗文赏析 –

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岸上沙,昔日江水今人家。

今人昔人共长叹,四气相催节回换。

明月皎皎入华池,白云离离渡霄汉。

出自顾况《悲歌二首 · 其一》

注解: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温、热、冷、寒之气。白居易有诗:蓊鬱三光晦,温暾四气匀。

华池:神话传说中的池名。在昆仑山上。

霄汉:天河,亦借指天空。

诗文大意为:

城市周边的旷野,已被今人开垦成农田,却不知曾是古人的墓地。江边的沙滩,也曾经流淌滔滔之水,现在却住满了人家;

今人和古人共同长叹,四季变换季节更迭,时间如流水;这皎洁的月光洒向昆仑之巅的仙池,白云飘飘涌向天际。

在第一首《悲歌》里,诗人作怀古情,没有言及具体人和事,所以也是读得云里雾里。

但是读了第二首,你就会发现,第一首仅仅是铺垫。

而且构架得很巧妙。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越人翠被今何夕,独立沙边江草碧。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出自顾况《悲歌二首 · 其二》

注解:

越人:疏远的人。

翠被:翡翠羽制成的背帔,或有翡翠纹饰的被子。

紫燕:亦作“紫鷰”,古代骏马名,这里泛指马匹。

寄书:传递书信。陆游有词:寄书何时到,江春茫茫。

诗文大意为:

我想要上天庭,但是远隔重云;我想要渡水,但是水上无桥;我想要登山,但是山路崎岖;我想要凿井,但是泉水遥遥;

同床共枕的人已经离去,不知如今身在何方,我独自立在江边看碧草连天;写一封书信让快马送去西天,但是白云深处何曾有过来客!

读完第二首诗你会发现,这组《悲歌二首》实际上是一组悼亡诗,既然是提及“翠被”,那自然是指发妻或心爱之人。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先怀古,叹时光易逝,物换星移,曾经的一切到如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命飘忽,有时候一个转身就成了永远。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先表达了自己的恨意,恨天之高、水之遥、山之险、井无泉,隐藏了一种很无力的感觉。

紧接着,诗人开始揭示自己为何会这么悲伤,因为同枕共眠之人早已远去,只剩自己独自站在江边,看着杂草疯长,以及水流无情。

“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则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想要寄一封书信给日夜想念的人,让快马带去西天,可是诗人心里又很清楚,那里是没有人能往返的,谁也没见过天堂的样子。

在整首诗里,诗人都充斥着无力感,心爱之人已经过世许多年了,不然不会有年代久远、物是人非的慨叹。

也或者,因强烈的思念,深感度日如年,“今人昔人共长叹”表明曾经拥有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如今却天地相隔,一别永远。

所以诗人写了“明月入华池,白云渡霄汉”。

那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向往。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天隔云霄、水上无桥,锦书难寄,思念如江水一样,却再也没办法送达。

这种悲伤的情绪又映衬了第一首中“今人犁田昔人墓”,即题为《悲歌》。

想人生最苦离别,除了生死,其余都是擦伤。

这首无泪却处处含泪的诗,也是在告诉世人,要学会惜缘、惜人、惜福,怜取眼前人,不要转身后成为永远,最终只能徒留悔恨。

也愿这世间的有情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一生一世一双人,永不分离。

– end –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383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