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欲爱不能名人故事,老舍故事

正內(正内),◆1.《易‧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後因以妻子守正道,盡婦職於家中謂之“正內”。○《後漢書‧五行志五》“[河]南夫食婦”[南朝][梁][劉昭]注:“夫亦惟家之主,而自食正內之人。”◆2.皇后的路寢。○《周禮‧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內五人。”○[鄭玄]注:“正內,路寢。”○[賈公彥]疏:“正內五人者,謂在后之路寢耳。若王之路寢,不得稱內,以后宮故,以內言之。”

意內(意内),◆心裡。○[唐][杜甫]《端午日賜衣》詩:“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清][周亮工]《同門吳日庸先生徒步自泉州過慰》詩:“意內亦知君必至,凝眸實畏道途難。”

五內(五内),◆五中。○[漢][蔡琰]《悲憤詩》:“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宋書‧建平宣簡王宏傳》:“驚惋摧慟,五內交殞。”○《紅樓夢》第三三回:“心中早已五內摧傷。”○[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他的話太感動人了,使我深銘五內。”

無內(无内),◆I猶言無窮小。與“無外”相對。○《淮南子‧精神訓》:“無外之外至大也,無內之內至貴也。”○[高誘]注:“無內言其小。”○[漢][蔡邕]《汝南周巨勝碑》:“沉靜微密,淪於無內;寬裕弘博,含乎無外。”◆II不接納。內,“納”的古字。○《史記‧留侯世家》:“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

說內(说内),◆喜歡女色。○[漢][劉向]《列女傳‧齊傷槐女》:“[嬰]有淫色乎,何為老而見奔?殆有說內之至哉!”

數內(数内),◆其中;裡頭。○《前漢書平話》卷下:“[常山王]罵眾宮女:‘敢把寡人推下龍床來!’數內一人甚惡,卻回[常山王]語:‘你甚聖主?’”○《水滸傳》第七三回:“數內一個莊客相了一回,認出道:‘有些像東村頭會黏雀兒的[王小二]。’”[茅盾]《子夜》十四:“似乎很知道大家為什麼笑,這兩位也湊在數內微笑。”

生內(生内),◆身內。○[南朝][宋][鮑照]《蜀四賢詠》:“身表既非我,生內任豐薄。”○[黃節]補注:“言身外固無與於我,即身內或豐或薄,亦任之可也。”

三內(三内),◆皇帝的居處稱大內。○[唐]代大內以[太極宮]為西內、[大明宮]為東內、[興慶宮]為南內,合稱三內。○《舊唐書‧僖宗紀》:“初[黃巢]據京師,九衢三內,宮室宛然。”○[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制度‧三內》:“西內,東內,南內。”

日內(日内),◆最近幾天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我因為日內要走,恐怕彼此有甚話說,便在簽押房和[繼之]盤桓,談談說說。”○[老舍]《四世同堂》三二:“教育經費日內就有辦法,你能多抓幾個,也好教老人們少受點委屈!”

內作(内作),◆宮延內製造器物的作坊。○[宋][王安石]《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制誥謝公行狀》:“議[昭武皇帝]不宜配上帝,請罷內作諸奇巧。”

內子(内子),◆1.古代稱卿大夫的嫡妻。○《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趙姬]﹞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杜預]注:“卿之嫡妻為內子。”○《國語‧楚語上》:“[司馬子期]欲以妾為內子,訪之[左史倚相]。”○《禮記‧曾子問》:“大夫內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鄭玄]注:“內子,大夫妻也。”◆2.妻的通稱。稱人之妻。○《晏子春秋‧雜下六》:“飲酒,酣,公見其妻曰:‘此子之內子邪?’[晏子]對曰:‘然,是也。’”[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唐][樂安][孫氏],進士[孟昌期]之內子。”○[清][鈕琇]《觚賸‧公歸集》:“內子躬自辟纑,易日用蔬菜。”◆3.妻的通稱。稱己之妻。○[唐][權德輿]《七夕見與諸孫題乞巧文》詩:“外孫爭乞巧,內子共題文。”○[清][俞樾]《小浮梅閑話》:“夏日,余與內子坐其中,因錄其閒話稍有依據者為一編云。”◆4.妻的通稱。今專用以稱己妻。徐特立《致廖局新的信》:“我家僅剩兩老一小,在我是無所謂,但內子時刻不忘情兒女,也覺可憐。”

內主(内主),◆1.古稱諸侯的夫人。○《左傳‧昭公三年》:“若惠顧敝邑,撫有[晉國],賜之內主,豈惟寡君,舉群臣實受其貺。”○[楊伯峻]注:“正夫人為內官之主,故云內主。”○《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君內主尚虛,臣前與[齊侯]原有婚媾之約,事不容緩。”◆2.指皇后。○《北史‧后妃傳上‧魏孝文廢皇后馮氏》:“昭儀規為內主,譖構百端,尋廢后為庶人。”◆3.身處於內,而與外部相呼應者。○《國語‧晉語三》:“殺其內主,背其外賂。”○[南朝][陳]徐陵《梁貞陽侯與陳司空書》:“若公為內主,方同[國子]之勳,余以定家,得免[臧孫]之嘆,豈不功名富貴共保無疆!”○《明史‧宦官傳二‧魏忠賢》:“[忠賢]故騃無他長,其黨日夜教之,[客氏]為內主,群兇煽虐,以是毒痡海內。”

內中(内中),◆1.皇宮中。○《史記‧孝武本紀》:“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蹄氏觀]……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張守節]正義引《漢武帝故事》:“及上即位,太后延於宮中祭之。”○[宋][蘇軾]《奏內中車子爭道亂行札子》:“今車駕方宿齋太廟,而內中車子不避仗衛爭道亂行,臣愚竊恐於觀望有損,不敢不奏。”◆2.指皇宮的內室。○《漢書‧武帝紀》:“[甘泉宮]內中產芝,九莖連葉。”○[顏師古]注:“內中,謂後庭之室也。”◆3.裡頭;其中。○《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那一干如狼似虎的人……把箱籠多搬到官面前來。內中一箱沉重,知縣叫打開來看。”○[魯迅]《而已集‧扣絲雜感》:“我那時實在感到心痛,仿佛內中很有幾本是我的東西似的。”

內意(内意),◆1.內心的想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君之言外也,豈有內意以決疑乎?”◆2.指內心的欲望。○[南朝][梁武帝]《凈業賦》:“懷貪心而不厭,縱內意而自騁。”◆3.指詩歌的思想內容。與文辭描繪的“外意”相對而言。○[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張天覺》:“[聖俞]《金針詩格》云:‘有內外意: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內外含蓄,方入詩格。’”

內言(内言),◆1.婦女在閨房所說的話。○《禮記‧曲禮上》:“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清][趙翼]《悼亡》詩:“內言出梱先申警,側室生兒信撫摩。”◆2.古代注家譬況字音用語。對“外言”而言。所謂內外指韻之洪細而言,內言發洪音,外言發細音。○《漢書‧王子侯表上》:“襄嚵侯建”[顏師古]注引[晉][晉灼]曰:“音內言嚵菟。”又“猇節侯起”[顏師古]注引[晉][晉灼]曰:“猇音內言鴞。”○[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閒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內言’‘外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王利器]集解引[周祖謨]曰:“所謂內外者,蓋指韻之洪細而言。言內者洪音,言外者細音”。一說“內言”非注音術語。參閱[龔祖培]《內言、外言發覆》。

內學(内学),◆1.讖緯之學。○《後漢書‧方術傳序》:“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於時矣。”○[李賢]注:“內學謂圖讖之書也。其事秘密,故稱內。”○[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前漢書》:“[張衡]謂‘讖起[哀平]’,則[夏賀良]其[漢]人內學之祖歟?”◆2.謂道教所習神仙導養之學。○《晉書‧葛洪傳》:“後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玄]亦內學,逆占將來。”◆3.佛學。○《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大明]中,外國沙門[摩訶衍]苦節有精理,於京都多出新經,《勝鬘經》猶見重內學。”○[唐][耿湋]《題清源寺》詩:“內學銷多累,西林易故居。”○[蔣維喬]《中國教育會之回憶‧教育會之復興時期》:“[炳麟]在獄三年,容顏反見豐潤,絕無憔悴之狀,蓋得力於內學也。”◆4.猶言女學士。○《太平廣記》卷二五六引[唐][范攄]《雲溪友議》:“或謂內學[宋若蘭]、[若昭]姊妹所作。”

內心(内心),◆1.謂出於真誠。○《禮記‧禮器》:“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鄭玄]注:“內心,用心於內,其德在內。”◆2.心在體內,故稱為內心。亦指心中、心裡頭。○[漢][劉向]《說苑‧脩文》:“是故服不成象,而內心不變。”○《凈印法門經》卷一:“內心寂靜若虛空,外觀世間猶如幻。”○[巴金]《懷念蕭珊》一:“內心的痛苦像一鍋煮沸的水,她怎麼能遮蓋住!”◆3.三角形內切圓的圓心。

內相(内相),◆1.[唐][開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專掌內命,參裁朝廷大議,人稱“內相”。○《舊唐書‧陸贄傳》:“及出居艱阻之中,雖有宰臣,而謀猷參決,多出於[贄],故當時目為‘內相’。”後以“內相”為翰林學士的別稱。○[宋][梅堯臣]《永叔內翰見訪》詩:“內相能來顧,為郎樂有餘。”○[清][趙翼]《汪文端師歿已數月和淚漬墨以詩哭之凡一千字》:“作楫中朝望,和羹內相權。”◆2.指宮中太監。○《紅樓夢》第八三回:“門上人進來回說:‘有兩個內相在外,要見二位老爺呢。’……門上的人領了老公進來。”

內堂(内堂),◆1.古代帝王陵墓中內進的墓室。○[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秦王]陵﹞埏門內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後又得內堂,觀者皆執燭而行。”◆2.舊式房屋內進的正房。○《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老太太一定在內堂,望姑娘叫人通報一聲。”○[許地山]《女兒心》一:“兩夫婦在正午時分穿起朝服向北叩了頭,表告了[滿洲]諸帝之靈,才退入內堂,把公服換下來。”

內水(内水),◆即[涪江]。○[四川省]主要河流之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二水口,右則[涪]內水,左則[蜀]外水,即是水也。”○《宋書‧朱齡石傳》:“今以大眾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內水],此制敵之奇也。”

內書堂(内书堂),◆宮廷內的學堂。○[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相公投刺司禮》:“先人以史官教習內書堂,[馮]逐而[張誠]代之矣。”○[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內書堂讀書,自[宣德]年間創建。始命大學士[陳山]教授之,後以詞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選年十歲上下者二三百人,撥內書堂讀書。”

內書生(内书生),◆在宮中擔任抄寫工作的書吏。○《北史‧儒林傳上‧張景仁》:“家貧,以學書為業,遂工草隸。選補內書生……[天保]八年,敕教[太原王][紹德]書。”

內書房(内书房),◆舊時富家宅院第二進院落的廂房。是主人讀書起居和會見知交之所。○《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這[徐倫]立身相府,掌內書房。”

內書(内书),◆1.指方術及釋道諸書。○《三國志‧魏志‧胡昭傳》‘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焉’[裴松之]注引《魏略》:“﹝[扈累]﹞晝日潛思,夜則仰視星宿,吟詠內書。”○《三國志‧魏志‧胡昭傳》‘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焉’[裴松之]注引《魏略》:“﹝[石德林]﹞初不治產業,不畜妻孥,常讀《老子》五千文及諸內書,晝夜吟詠。”○《太平廣記》卷二○二引《談藪‧陶弘景》:“先生嘗曰:‘我讀外書未滿萬卷,以內書兼之,乃當小出耳。’”◆2.皇宮府庫中的圖書。○[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褚無量傳》云:[無量]以藏庫內書自[高宗]代即藏在宮中,漸致遺逸,奏請繕寫刊校,以宏經籍之道。”按,《舊唐書‧褚無量傳》作“內庫舊書”。

內首(内首),◆謂臣服,歸附。○《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穹居之君,內首稟朔;卉服之酋,迴面受吏。”○[呂向]注:“內首、迴面,皆賓服為臣也。”○[清][曾國藩]《廣東嘉應州知州劉君事狀》:“[崇玉]以殺掠平民之故,尚伏天誅;況[保]縱橫海上十餘年,殺二總兵,一參將,三游擊,罪在不逭,今棄眾內首,則魚肉耳。”

內手(内手),◆猶斂手。謂不敢與爭高低。○[清][王士禛]等《師友詩傳錄》:“樂府貴遒深勁絕……‘烏生八九子’、《東門行》等篇,如[淮南][小山]之賦,氣韻峻絕,但可為[孟德]道之,[王]、[劉]文學輩,皆當內手矣。”

內事(内事),◆1.宗廟祭祀之事。○《禮記‧曲禮上》:“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孔穎達]疏:“內事,郊內之事也。乙丁己辛癸五偶為柔也。”○[孫希旦]集解:“內事,謂祭內神。”◆2.國內的事。◆3.指朝廷內的事。○《國語‧晉語八》:“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內事之邪,大夫之貪,是吾罪也。”○[韋昭]注:“內,朝內也。”◆4.宮內的事。○《周禮‧春官‧世婦》:“凡內事有達於外官者,世婦掌之。”○[賈公彥]疏:“王后六宮之內,有徵索之事,須通達於外官者,世婦宮卿主通之,使相共給付授之也。”○《三國志‧蜀志‧甘皇后傳》:“[先主]數喪嫡室,常攝內事。”○[清][侯方域]《宦官論》:“今也,外臣不敢與聞內事,而中貴苛刻暴橫。”◆5.指家內的事。○[清][梁章鉅]《退庵隨筆‧交際》:“婦人主內事,不得相追隨規過。”◆6.指方術之事。

內使(内使),◆傳達皇帝詔令的內監。○[唐][張籍]《送鄭尚書赴廣州》詩:“聖朝選將持符節,內使宣時百辟聽。”一本作“內制”。○[清][陸以湉]《冷廬雜識‧一揮九制》:“[明][劉主靜][定之]亦嘗一日草九制。又中旨命製元宵詩,內使卻立以俟,據案伸紙,立成七言絕句百首。”

內食(内食),◆謂從中侵蝕肌肉。○《後漢書‧董卓傳》:“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雖痛,勝於內食。”○《資治通鑒‧漢靈帝中平六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言癰疽薀結,破之雖痛,勝於內食肌肉,浸淫滋大也。”

內神(内神),◆1.宗廟所祭之神,因其為一族祖先,故稱內神。◆2.道教語。指主司人體五臟六腑七竅之神。因其在人體之內,故謂之內神。○《黃庭內景經‧中池》:“中池內神服赤珠,丹錦雲袍帶虎符。”

內身(内身),◆猶自身。○《管子‧白心》:“何道之近,而莫之與能服也;棄近而就遠,何以費力也。故曰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君親六合,以考內身。”○[尹知章]注:“遍六合之種,一一考之於身。身皆備之,則何須棄身而遠之也。”

內色(内色),◆中色,中央之色。○《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四‧隋五郊歌》:“黃本內色,宮實聲始。”

內三關(内三关),◆[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為“內三關”。○[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一‧山川險要》:“國家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而[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

內人家(内人家),◆[唐]時宮中女伎藝人家在教坊,其家稱“內人家”。○[唐][崔令欽]《教坊記》:“伎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其家猶在教坊,謂之‘內人家’,四季給米。”○[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一:“[唐]梨園弟子,以置院近於禁苑之梨園也。女妓入[宜春院],謂之‘內人’……骨肉居教坊,謂之‘內人家’,有請俸。”

內人(内人),◆1.指本家族的人。○《荀子‧法行》:“[曾子]曰: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2.古代泛指妻妾。○《禮記‧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人皆行哭失聲。”○[鄭玄]注:“內人,妻妾。”○《孔叢子‧記義》:“今死而內人從死者二人焉,若此於長者薄,於婦人厚也。”○[清][孫枝蔚]《燕子樓》詩:“不見[魯文伯],內人行哭時。”◆3.用以稱自己的妻子。○[清][趙翼]《觀家人腌菜戲成四十韻》:“茹蔬貧宦慣,蓄旨內人工。”○[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七章:“這是內人。她身體不太好。”◆4.宮中女官。亦指宮女。○《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鄭玄]注:“內人,女御也。”○《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康]以太后久臨朝政,心懷畏懼,託病不朝。太后使內人問之。”○[清][吳偉業]《永和宮詞》:“敕使惟追[陽羨]茶,內人數減[昭陽]膳。”◆5.宮中的女伎。○《隋書‧房陵王勇傳》:“太子左庶子[唐令則]……諂曲取容,音技自進,躬執樂器,親教內人,贊成驕侈,導引非法。”○[唐][張祜]《青鶯囀》詩:“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唐][崔令欽]《教坊記》:“伎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常在上前頭也。”◆6.指官僚貴族家的女伎。○《南史‧袁昂傳》:“[勉]([徐勉])求[昂]出內人傳盃,[昂]良久不出,[勉]苦求之,[昂]不獲已,命出五六人。”○[清][錢謙益]《丙戌南還贈別故侯家妓人冬哥》詩之一:“繡嶺灰飛[金谷]殘,內人紅袖淚闌干。”

內情(内情),◆1.內在的情欲或情感。○《漢書‧藝文志》:“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六:“你不知道,他這是內情積鬱呵。要唱點悲的他才能聽得下去呀。”◆2.實情;內部情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五回:“其實說到他的內情,只要有錢送給他,便萬事全休的了。”○[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新聞上記事簡略,殊難知其內情。”

內平(内平),◆1.謂中國境內各諸侯國和平安定。○《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杜預]注:“內,諸夏;外,夷狄。”◆2.謂平定內部,使安靜無事。○《公羊傳‧成公十六年》:“[公子][喜時]者仁人也,內平其國而待之。”○[何休]注:“和平其臣民,令專心於負芻。”◆3.星官名。屬星宿,共四星,今屬小獅座。○《晉書‧天文志上》:“爟北四星曰內平,平罪之官,明刑罰。”

內目(内目),◆太監頭目。○[宋][葉適]《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嚴法守,裁僥倖,自宮掖近侍始可也。今[梁珂]一年三受醲賞,他內目一日遷四使,而但減卿監郎曹數十員乎?”

內明(内明),◆1.內心光明正大。○[晉][袁宏]《後漢紀‧順帝紀》:“[王公]束脩勵節而受讒佞之患……[王公]沈靜內明,若有他變,朝廷獲害忠良之名。”○[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蘇][松]兵備簽事[熊桴],自[倭]事始起以至今日,無一歲不在兵間,忠實練事,沉毅內明,出入海潮,艱危不避。”◆2.佛教語。○[印度]佛教稱佛學為“內明”。明,意為學問。○[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別……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參見“五明”。

內面(内面),◆1.面向內地。謂臣服中央。○[唐][令狐楚]《賀赦表》:“百蠻梯航以內面,萬國歌舞而宅心。”◆2.裡面。○[郭沫若]《海濤集‧涂家埠》:“就這樣,內面潛伏着的反動勢力便抬起頭來。”◆3.指內心。○[魯迅]《墳‧文化偏至論》:“明哲之士,反省於內面者深。”

內力(内力),◆1.內部的力量。○《司馬法‧定爵》:“輕車輕徒,弓矢固禦,是謂大軍;密靜多內力,是謂固陳。”○[瞿秋白]《餓鄉紀程》十四:“只覺得冷凄凄的外圍掩抑他的個性,渴望和潤的幻想雖充滿了他的內力,究不敵漫天蓋地宇宙的偉力。”◆2.物理學名詞。指一個體系內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力。如:將宇宙看做一個體系,星體間的相互作用力是“內力”;將原子看做一個體系,電子與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力是“內力”。

內開(内开),◆公文用語,援引來文時用之。○[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略事疏》:“[嘉靖]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節該欽奉敕書內開將來海防一應合行事務,爾有所知見,查照兵部原題條奏以聞。”○《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致印度駐華大使賴嘉文的照會》:“我謹收到您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照會,內開……”

內軍(内军),◆隨身的親軍。○《舊唐書‧程知節傳》:“時[密]於軍中簡勇士尤異者八千人,隸四驃騎,分為左右以自衛,號為內軍。”

內舉(内举),◆薦舉親故。○《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舊唐書‧代宗紀》:“故求諸必當,用制於中權;存乎至公,豈慚於內舉。”○《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我欲效古人[祁大夫]內舉不避親,誠恐不知二弟之學行者,說他因兄而得官,誤了終身名節。”○[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主持事業最主要的基本態度一》:“[中國]古話於‘大義滅親’之外,還有一句叫做‘內舉不避親’。”

內酒(内酒),◆宮廷作坊釀製的酒。○[明][沈榜]《宛署雜記‧經費上》:“小廩給每分白米一斗,銀八分……內酒一,銀一錢八分,黍柴四束,四分。”

內禁(内禁),◆1.宮禁。用指朝政機要。○《南齊書‧柳世隆傳》:“入參內禁,出贊西牧。”◆2.佛教徒的戒律。○《魏書‧釋老志》:“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內禁。”

內進(内进),◆舊式房屋的裡排庭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五回:“我正在付價給他,忽然內進裏跑出一個[廣東]人來。”

內金(内金),◆指進貢金、銀、銅等物。○《禮記‧禮器》:“內金,示和也。”○[鄭玄]注:“此所貢也。內之庭實,先設之,金從革,性和。○[荊][揚]二州貢金三品。”○[陸德明]釋文:“內音納。”

內家官(内家官),◆指宮內太監。○[清][洪昇]《長生殿‧禊游》:“內家官,催何緊。姐姐妹妹,偏背了春風獨近。”○[徐朔方]校注:“宮內官,此指傳旨的小內侍。”

內家(内家),◆1.指皇宮,宮廷。○[唐][王建]《宮詞》之五十:“盡送春毬出內家,記巡傳把一枝花。”○[清][李漁]《慎鸞交‧卻媒》:“看花醉殺瓊林酒。身到處,盡溫柔,消魂更是內家樓。”○[阿英]《關於北京<燕九竹枝詞>》:“有的花鼓娘還試穿着新設計的內家裝束,引起觀眾極大注意。”◆2.指宮女。○[唐][薛能]《吳姬》詩之十:“身是三千第一名,內家叢裏獨分明。”○《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此位內家原是卿所進奉。今着卿領去,到府中將息病體,待得痊安,再許進宮未遲。”◆3.指太監。○[唐][李敬方]《太和公主還宮》詩:“生還侍兒少,熟識內家稀。”○《紅樓夢》第七二回:“[夏太監]打發了一個小內家來說話。”◆4.即內人家。○[明][李東陽]《韓休知》詩:“內家伎樂喧歌酒,外庭宰相還知否?”原注:“[唐]《教坊記》:伎女坊謂之內人家。”◆5.指良家婦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吳大郎]上下一看,只見不施脂粉,淡雅梳妝,自然內家氣象,與那臙花隊裏的迥別。”○《天雨花》第三回:“遊山玩水男子事,內家豈可外邊行?”◆6.猶言世俗人家。○《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靜觀]此時已是內家裝扮了,又道[黃夫人]待他許多好處,已自認他為乾娘了。”○[王古魯]注:“此處指‘俗家打扮’之意。不再是出家人打扮了。”◆7.指內家拳。○《兒女英雄傳》第六回:“武當拳是[明太祖][洪武爺]留下的,叫作‘內家’;少林拳是[姚廣孝][姚少師]留下的,叫作‘外家’。”

內火(内火),◆I1.內熱。○[唐][孟郊]《路病》詩:“飛光赤道路,內火焦肺肝。”○《再生緣》第二一回:“太后娘娘內火已散,再服一劑,須要參湯應用,以候宿食下來。”◆2.指世俗人熾熱的欲望。[唐][鮑溶]《宿悟空寺贈僧》詩:“朝光畏不久,內火燒人情。”◆II禁止野燒;禁火。○《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以三月本時昏心星見於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黃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內火。”○[唐][皎然]《奉和陸中丞使君長源寒食日作》:“因逢內火千家靜,便睹行春萬木榮。”◆2.指心星移位退伏,說明季節更換,夏去秋來。《大戴禮記‧夏小正》:“九月內火。內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王筠]正義:“內音納……下內字衍文。”○[顧鳳藻]集解:“八月日躔大火,心星蓋已伏矣。九月又言之內,因《記》出火而及之,故變伏言內也。”

內戶(内户),◆內宅的門。○[清][周亮工]《書影》卷一:“十二歲以上小童不入內戶,女童不出內戶。”

內行(内行),◆I1.平日家居的操行。○《呂氏春秋‧下賢》:“世多舉[桓公]之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史記‧五帝本紀》:“[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北齊書‧邢邵傳》:“[邵]率情簡素,內行修謹,兄弟親姻之間,稱為雍睦。”○[清][龔自珍]《抱小》:“古之躬仁孝,內行完備,宜以人師祀者,未嘗以聖賢自處也,自處學者。”◆2.隱秘的事。《戰國策‧韓策三》:“美人知內行者也,故善為計者不見內行。”○[鮑彪]注:“謂國中隱事。”◆3.官名。《魏書‧劉尼傳》:“以[尼]為內行長,進爵[建昌侯]。”◆II同業;同行。○[唐][歐陽詹]《同州韓城縣西尉廳記》:“[鄭]以經明登科,又三舉進士,屈於命,詞學亦流輩推內行第一。”◆2.對某種事情或業務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亦指內行的人。[茅盾]《賽會》二:“有什麼內行不內行,不過拿了大刀在街上走走,到那時候,外行也成內行了。”○[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二:“[德公]剛才談的很內行,還是請他談談吧。”○[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內海(内海),◆1.亦稱“內陸海”。除了有狹窄水道跟外海或大洋相通外,全部為陸地所包圍的海。如[地中海]、[波羅的海]等。◆2.沿岸全屬於一個國家因而本身也屬於該國家的海。如[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內過(内过),◆內心自責。○[唐][皮日休]《三羞詩》之二序:“[皮子]為之內過曰:‘吾之道,不足以濟時,不可以備位。又手不提桴鼓,身不被兵械,恬然自順,怡然自樂,吾亦為[許]師之罪人耳。’”

內國(内国),◆中原之國。○《隋書‧東夷傳‧靺鞨》:“臣等僻處一方,道路悠遠,聞內國有聖人,故來朝拜。”

內關(内关),◆1.一種不治之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肝氣濁而靜,此內關之病也。”○[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五》:“《脈法》曰:病重而脈順清者曰內關。內關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無苦……死不治,故三人皆如期而死。內關猶內閉也。○《靈樞經。終始篇》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此之謂也。”◆2.中醫學名詞。經絡穴位名。在掌後兩筋之間,離腕二寸,屬手厥陰心包絡經。○《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手部主病針灸要穴歌》:“內關主刺氣塊攻,兼灸心胸肋痛疼,勞熱瘧疾審補瀉,金針抽動立時寧。”

內官子(内官子),◆太監。○《醒世姻緣傳》第二回:“那婦人的陰性,就如內官子一般,降怕他一遭,他便只是膽怯,再也不敢逞強。”

內官(内官),◆1.指國君左右的親近臣僚。○《左傳‧宣公十二年》:“內官序當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杜預]注:“內官,近官。”○[孔穎達]疏:“其內官親近王者,為次序以當其夜,若今宿直遞持更也。”◆2.宮中的女官屬。○《左傳‧昭公三年》:“不腆先君之適,以備內官。”○《國語‧周語中》:“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韋昭]注:“九御,九嬪也。”◆3.宦官,太監。○《史記‧李斯列傳》:“[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唐][李德裕]《長安秋夜》詩:“內官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清][尤侗]《王先生》詩:“不見[高皇]豎鐵牌,內官不許干朝政。”◆4.內朝官,對“外朝官”而言。○《隋書‧百官志下》:“諸省及左右衛、武候、領左右監門府為內官,自餘為外官。”◆5.指在朝廷任職的官員,對地方官而言。○《舊唐書‧韋嗣立傳》:“竊見朝廷物議,莫不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

內功(内功),◆1.指道家修養內丹的工夫。◆2.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武術或氣功,對外功而言。端木蕻良《被撞破了的臉孔》:“他打不過老頭的,老頭有內功!”

內工(内工),◆宮中掌絲織的女官及所屬女工的通稱。○《周禮‧天官‧典絲》:“頒絲於外內工,皆以物授之。”○[鄭玄]注:“外工,外嬪婦也。內工,女御。”○[賈公彥]疏:“內宰職教女御以作二事及九嬪職教九御以婦職,則女御專於絲枲也。”○[孫詒讓]正義:“此內工即女御與眾女工治絲枲者之通稱也。”○[明][高啟]《謝賜衣》詩:“奇紋天女織,新樣內工裁。”

內夫人(内夫人),◆[唐][宋]時宮廷女官名。侍帝左右,記其起居。○[後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八八:“承奉聖顏憂誤失,就中長怕內夫人。”○[明][陶宗儀]《輟耕錄‧宋朝家法》:“吾為內夫人日,每日輪流六人侍帝左右,以紙一番,從後端起筆,書帝起居,旋書旋卷,至暮,封付史館。內夫人別居一宮。宮門金字大牌曰:‘官家無故至此,罰金一鎰。’”

內房(内房),◆內室;女眷居住的屋子。○《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迎六宮家人留止內房,毀人倫之敘,亂男女之節。”○《紅樓夢》第五一回:“要住下,必是另要一兩間內房的。”○[巴金]《秋》二九:“她們打算扶他進內房去,讓他在床上睡一陣。”

內方(内方),◆山名。亦稱[章山]。在[湖北][鍾祥縣]西南。○《書‧禹貢》:“[內方],至於[大別]。”○[孔]傳:“[內方]、[大別]二山名,在[荊州],[漢]所經。”○《漢書‧地理志上》:“[竟陵],[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

內法手(内法手),◆內行高手。○[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予嘗譬之:今之為詩者,一等俗句俗字,類有‘[燕京]琥珀’之味而不能自脫,安得盛[唐]內法手為之點化哉!”

內法酒(内法酒),◆按宮廷規定的方法釀造的酒。○[宋][陳師道]《後山詩話》:“[子瞻]謂[孟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爾。”○[明][劉元卿]《賢奕編‧懷古》:“近日士夫家,酒非內法,果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

內法(内法),◆指佛教教義。○《北齊書‧高元海傳》:“[文宣][天保]末年敬信內法,乃至宗廟不血食,皆[元海]所謀。”

內耳(内耳),◆耳朵最裡面的一部分,由複雜的管狀物構成,分為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主管聽覺和身體的平衡。

內典(内典),◆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宋][王禹偁]《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釋子謂佛書為內典,謂儒書為外學。”○[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蔣太史》:“為人篤嗜內典,一意台宗,雖早登禁林,常有出世之想。”○[柳亞子]《<燕子龕遺詩>序》:“君精通內典,然未嘗見其登壇說法。”

內地(内地),◆1.王朝京畿以內地區。○《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皆外接於胡[越]。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清][錢謙益]《河南按察司分巡河北道副使吳瑞徵授中憲大夫制》:“夫嚴猛非所以致理;然欲彈壓重鎮,控[河]北以衛內地,則亦非璅科巽軟之人所能辨也。”◆2.距離邊疆或沿海較遠的地區。○《後漢書‧袁安傳》:“[光武]招懷南虜,非謂可永安內地,正以權時之筭,可得扞禦北[狄]故也。”○[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節度之立,其初固止於沿邊十道耳。自[安祿山]之亂,則內地始置九節度以討之。”○[清][李漁]《奈何天‧擄俊》:“咱聞得內地的男子美貌者多,要擄一箇俊雅郎君,帶在身邊受用。”◆3.指國內。○[清]林則徐《擬諭英吉利國王檄》:“凡內地民人,販鴉片食鴉片者,皆應處死。”○[老舍]《二馬》第五段五:“[中國]留[英]的學生也分兩派:一派是內地來的,一派是華僑子孫。”

內道(内道),◆1.我國古代天文學謂月亮在黃道之北運行的軌道。○《隋書‧藝術傳‧張胄玄》:“[胄玄]以日行黃道,歲一周天,月行月道,二十七日有餘一周天。月道交絡黃道,每行黃道內十三日有奇而出,又行黃道外十三日有奇而入,終而復始。月經黃道,謂之交。朔望去交前後各十五度已下,即為當食。若月行內道,則在黃道之北,食多有驗。”◆2.[元]代以直屬御史臺的[山東][東西道]、[河東][山西道]、[燕南][河北道]、[江北][河南道]、[山南][江北道]、[淮西][江北道]、[江北][淮東道]、[山北][遼東道]為內道。參閱《元史‧百官志二》。

內當家(内当家),◆女主人;主婦。也用作對妻子的稱呼。○[王潤滋]《內當家》一:“內當家,是[鎖成]叫慣了的稱呼,其實內外都當家。”

內當(内当),◆謂值宿於宮內翰林院。○[宋][梅堯臣]有《八月十夜廣文直聞永叔內當》詩。

內朝官(内朝官),◆舊時朝官有內朝外朝之分。大體屬於丞相系統的正規官職稱外朝官,君主的近臣稱內朝官。也叫中朝官。○[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故中外文武百僚罔有不隸尚書省班屬御史臺者,獨學士、待制不隸外省班,自屬閤門,號稱內朝官,又曰西班官。則儒者清貴,其為世之榮如此。”

內朝(内朝),◆1.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和休息的場所。對外朝而言。“內朝”有二:一在路門外,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之處,亦謂之“治朝”;一在路門內之路寢,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後休息之所,亦謂之“燕朝”。卿、大夫治其邑事之處也稱“內朝”。○《禮記‧玉藻》:“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鄭玄]注:“此內朝,路寢門外之正朝也。”又,《周禮‧秋官‧朝士》[鄭玄]注:“[周]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賜宴滌爵》:“[孝宗]錫宴內朝,丞相[王淮]涕流於酒。”○《國語‧魯語下》:“自卿以下,合官職於外朝,合家事於內朝。”○[韋昭]注:“家,大夫。內朝,家朝也。”◆2.指中宮。皇后住處。○《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伏維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正位內朝,流化四海。”○[李賢]注:“《易‧家人》卦曰:‘女正位乎內,正家而天下定矣。’”[宋][岳珂]《愧郯錄‧孝明后制》:“貽謀百世,正位六宮,可立為皇后。爾其佐佑興運,恢張內朝。”◆3.指中原朝廷。○[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己酉春,虜移文境上曰:‘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為內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權改作九月一日。’”

內草(内草),◆即內制。○[唐][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三十韻》:“內草纔傳詔,前茅已勒銘。”○[馮浩]箋注:“內草,內制也。”

內才(内才),◆指人的秉性、學問。○[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摺:“姐姐,那[王生]端的內才外才相稱也。”○[清][李漁]《風箏誤‧賀歲》:“就是天姿風韻都有了也只算得半箇,那半箇還要看他的內才。”○《天雨花》第三回:“若說內才,乃是一個輕浮子弟。”

門內(门内),◆家庭;家中的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唐][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雖門內、親戚,不覺有纖毫薄厚。”○[清][侯方域]《明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陳公墓志銘》:“夫人[張氏],後公兩月卒,有婦德,門內化之。”

口內(口内),◆泛指[長城]以內的地區。○《周書‧于翼傳》:“[謹]平[江陵],所贈得軍實,分給諸子。○[翼]一無所取,唯簡賞口內名望子弟有士風者,別待遇之。”

開內(开内),◆使開悟接受。○《荀子‧榮辱》:“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見之耳……君子非得埶以臨之,則無由得開內焉。”○[漢][劉向]《列女傳‧魯季敬姜》:“推而往引而來者,綜也。綜可以為開內之師主。”○《新唐書‧段平仲傳》:“群臣畏帝苛察,無敢言。○[平仲]常曰:‘上聰明神武,但臣下畏怯,自為循默耳。使我一日得召見,宜大有開納。’”

禁內(禁内),◆I1.即禁中。○《後漢書‧張禹傳》:“[鄧太后]以[殤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內,乃詔[禹]舍宮中,給帷帳床褥,太官朝夕進食,五日一歸府。”○《新唐書‧薛頤傳》:“歷[高][中]二朝五十年,往來山中,時時召入禁內。”○[蘇曼殊]《焚劍記》:“乃慕[彩雲]之風流,詔入禁內,常策駿馬,出入宮門。”參見“禁中”。◆2.指因攝養而禁忌性生活。《漢書‧五行志上》:“[光]欲后有子,因上侍疾,醫言禁內,後宮皆不得進,唯皇后顓寢。”○《漢書‧外戚傳上‧孝昭上官皇后》:“[光]欲皇后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II藏納。謂不輕易表露。○[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是故人主之大守,在於謹藏而禁內,使好惡喜怒必當義乃出,若煖清寒暑之必當其時乃發也。”

家內(家内),◆1.眷屬;家屬。○《宋書‧殷琰傳》:“[休祐]步入朝,家內猶分停[壽陽],[琰]資給供贍,事盡豐厚。”◆2.專指妻子。○《敦煌變文集‧難陀出家緣起》:“若論家內辯(辦)齋飧,百味珍羞總不難。”

行內(行内),◆指翰林學士。○[唐]時翰林院設於宮中,因名內署。翰林學士供職於內署,故稱。○[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三:“[唐]故事,首曹罕有掌誥者,[秉]([張秉])乞退為行內,不試(“試”一作“罷”)演綸之職,遂退為度支員外郎、知制誥。”○《宋史‧張秉傳》:“[唐]朝故事,南省首曹罕兼掌誥,多退為行內諸曹郎。”

海內(海内),◆國境之內,全國。古謂我國疆土四面臨海,故稱。○《孟子‧梁惠王下》:“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焦循]正義:“古者內有九洲,外有四海……此海內,即指四海之內。”○《史記‧貨殖列傳》:“[漢]興,海內為一。”○[宋][曾鞏]《熙寧轉對疏》:“海內智謀之士,常恐天下之勢,不得以久安也。”○[魯迅]《<朝花夕拾>後記》:“不知海內博雅君子,以為何如?”

分內(分内),◆1.本分以內。○《論語‧憲問》“君子思不出其位”[南朝][梁][皇侃]義疏:“君子思慮,當己分內,不得出己之外,而思他人事。”○[明][沈德符]《野獲編‧督撫‧列營舉炮》:“若總督軍門,體尊位重,其用軍容盛禮,乃分內事。”○《紅樓夢》第五六回:“[寶釵]笑道:‘媽媽們也別推辭了,這原是分內應當的。’”[艾蕪]《百煉成鋼》八:“他覺得要為國家多煉鋼,多煉出質量好的鋼,是作國家主人的分內的事情。”◆2.引申指必然。○[清][孫枝蔚]《程崑侖別駕生日賦詩為壽》:“極貴固分內,燒丹徒為愚。”

房內(房内),◆1.室內。○《漢書‧郊祀志下》:“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內中。”○[晉][王嘉]《拾遺記‧吳》:“內外視之,飄飄如煙氣輕動,而房內自涼。”◆2.道家的房中術。○[三國][魏][曹植]《辨道論》:“[左慈]善修房內之術,差可終命。”參見“房中術”。3.樂曲名。○《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帝令廷奏之,歎曰:‘此華夏正聲也。’乃調五音為五夏、二舞、登歌、房內十四調,賓祭用之。”○[胡三省]注:“帝龍潛時,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託言夫妻之義,因即取之為《房內》曲。”◆4.妻子。○《四游記‧華光在蕭家莊投胎》:“房內有孕懷胎,二十個月,今日分娩。”

方內(方内),◆I1.指塵世。對“方外”而言。○《莊子‧大宗師》:“[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唐][劉知幾]《史通‧暗惑》:“豈知聖人智周萬物,才兼百行,若斯而已,與夫方內之士,有何異哉!”[宋][秦觀]《三老堂》詩:“晚厭方內遊,把袂訪閑逸。”◆2.猶國內,域中。《史記‧孝文本紀》:“方內安寧,靡有兵革。”○[宋][朱熹]《壬午應詔封事》:“春秋未高,方內無事。”○[明][朱鼎]《玉鏡臺記‧完聚》:“近賴皇天悔禍,群寮誓心,驅[劉石]于沙漠,勦[王敦]于方內。”◆II方枘。方形的榫子。○[漢][劉向]《新序‧雜事二》:“[淳于髡]曰:‘方內而員釭,如何?’”

二內(二内),◆兩間臥房。○《漢書‧晁錯傳》:“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內,門戶之閉,置器物焉。”○[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二內,二房也。”

東內(东内),◆1.[唐][大明宮](後改[蓬萊宮])的別稱。○《舊唐書‧地理志一》:“[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高宗][龍朔]二年置……[高宗]以後,天子常居[東內],別殿、亭、觀三十餘所。”◆2.泛指宮內東面的宮。○[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四:“東內斜將紫禁通,龍池鳳苑夾城中。”

大內(大内),◆1.[漢]代京城的國庫。○《史記‧孝景本紀》:“以大內為二千石,置左右內官,屬大內。”○[裴駰]集解引[韋昭]曰:“大內,京師府藏。”○《漢書‧嚴助傳》:“[越]人名為蕃臣,貢酎之奉,不輸大內,一卒之用不給上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大內,都內也,國家寶藏也。”◆2.皇宮。○[唐][韓愈]《論佛骨表》:“今聞陛下令群臣迎佛骨於[鳳翔],御樓以觀,舁入大內。”○《明史‧輿服志四》:“[洪武]八年改建大內宮殿,十年告成。”◆3.[匈奴]單于的內室。○《漢書‧陳湯傳》:“單于下騎,傳戰大內。”○[顏師古]注:“大內,單于之內室也。”

出內(出内),◆見“出納”。

北內(北内),◆[唐朝]國都[長安]內的皇城。宮城在北,故名。○[五代][齊己]《荊渚寄懷西蜀無染大師兄》詩:“聖主降情延北內,諸侯稽首問南禪。”○[唐][劉兼]《寄長安鄭員外》詩:“乘醉幾同遊北內,尋芳多共謁東鄰。”○《新唐書‧朱泚傳》:“[渾瑊]以數十騎自夾城入北內,裒兵欲擊賊,聞乘輿出,遂奔[奉天]。”

安內(安内),◆安定內部。○《尉繚子‧踵軍令》:“奉王之命,授持符節,名為順職之吏。非順職之吏而行者,誅之。戰合表起,順職之吏乃行,用以相參,故欲戰先安內也。”○[鄭振鐸]《漩渦》:“[李先生]說,[中國]的內亂全部都是帝國主義者們在作祟,在暗地裏指揮着。所以要安內必須先攘外。”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225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