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笨汉汉斯,笨汉汉斯故事完整版儿童

#人生只能读书吗##通过多读书真的可以提高个人气质吗##央视新闻提名河南龙子湖大学城#

安徒生有个童话故事,叫《笨汉汉斯》,情节不复杂:

公主要海选驸马,国中英才都可以来面试。有个老贵族家里仨儿子,长子次子都自觉聪明不得了,自然该去应聘,父亲赠予骏马。

但是顽劣且傻笨的小儿也要去,没有马就骑羊,一路上也是各种荒唐;结果到了殿前,两个哥哥紧张失态,反倒是笨汉汉斯从容对话,赢得公主倾心……

初看时候只觉得是个比较低龄向的童话,有说教没深意。又想起了金庸的《天龙八部》和刘宝瑞的《打油诗》。

先说《天龙八部》,西夏公主是货真价实的公主,乔峰、虚竹和段誉在情谊上堪比三兄弟,虽然都没抱着做驸马的心;重点在于这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招聘,其实是个萝卜坑。公主的三个问题都是个人隐私,目的就是钓鱼(梦郎)——

一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是快乐逍遥;平生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相貌如何

刘宝瑞的《打油诗》,可能部分年轻读者不太熟悉,是一段单口相声。说山东济宁有个财主,家里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忠厚,老三又奸又滑,老四忠厚且不爱说话,所以他们进京赶考的时候老三处处针对老四,但最后发现老四实则扮猪吃老虎。

想到这俩故事,因为情节设定很像。

在《笨汉汉斯》里,公主招亲也是目的性很强,有自己的择偶标准与考核方法。

全篇没有渲染容貌、权势和品性,全凭行为足以让人喜欢这个“公主”,她既不像《跳高者》里被作为“奖品”的失语公主(周末读书-The jumps(最有讽刺意义的童话)),也不像《猪倌》里没有识人能力的虚荣公主(周末读书-西方古典爱情里的拉扯),这是很现代、很进步的地方。

从应聘者的角度,三兄弟的性格认知,一路上的经历,以及面试现场的发挥,多少有点让人觉得老三也是在扮猪吃老虎,或者说大智若愚。

人嘛,好笑好玩之余,总想讲点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说《笨汉汉斯》有什么可挖掘呢?

公主,在类似的故事中是相对进步的女性角色,前面已说过。但她毕竟不是主角,看故事也不像安徒生要表达的意义所在。

其他男性角色,除了失语的国王和偏颇的老贵族,似乎都是被讽刺的对象,两个哥哥绣花枕头,秘书们“什么也不懂”,只是记录罢了……

那么主角汉斯先生呢?

从结果来看他是赢得了公主的欢心,确实也是唯一能在大殿之上进行对话的人。但他讲的事情真的与问题相关吗?所作所为反应出才思机敏了吗?

好比看小品段子:

公主问794987945396乘以947689365928等于几,老大不会算,老二满头是汗,老三张嘴就来6834857673927578897537,管它对错,就问你回答快不快……

观众哈哈一笑,没了。

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数版本中,汉斯再怎么“对答如流”,也是个玩泥巴的小孩,很难强迫公主爱上他,更不要说让他管理国家了吧?

看过的朋友应该懂这种感觉,这个故事少点意思,“哄小孩儿”也说不过去呀。跟现在的孩子讲,要么干脆不信,要么问你:

两个厉害的哥哥为什么会掉链子?汉斯为什么要送公主乌鸦和泥巴?公主为什么嫁个傻子,国家没人了吗?

谁能经过这种灵魂拷问还要瞎编出教育意义?这是安徒生写的吗?故事真的太差劲了。

确实,大师也会有拙劣的作品;但,不是这篇,不是这种逻辑不通,意义不明的拙劣法儿。

很有必要替安徒生说几句,“甩锅”给翻译:

首先是外语到中文的翻译,让一部分逻辑弱化了;然后是改编,很多童话故事的现代版本被改写之后,不能起到原作的作用;最后还有,老辈的翻译家,他们的汉语和今天的语言习惯已经有了差隔。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不通《笨汉汉斯》,也希望大家勇敢质疑,不去强行解释。

有了疑问,我们可以反过来,对照各个汉语翻译,再参考英文版本(实在不懂丹麦语),努力把安徒生的故事愿意翻译回去:

第一层,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汉斯乃至公主的部分行为充满了过家家似的童真童趣,不用强行拔高,而且这是没有翻译变形的部分。

第二层,这个故事是有隐喻的,从安徒生的全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应该就能看出来,汉斯这个角色有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好了,到此,我们只能解释为什么是“汉斯”,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写“笨汉”。

第三层,在部分英文版本里,这个故事也叫《傻瓜杰克》,可见重点不是安徒生的自恋,而是到底谁傻,谁笨,谁被讽刺。

综合各种版本的故事可以发现:

公主还是我们解读那个有自己想法的公主,她找对象的标准很明确:youth who could arrange his words best,能言善辩口才好的年轻人。

大哥二哥从一出场就是两个丑角,他们thought themselves too clever by half,认为自己聪明过头了,后面的two geniuses(两个天才),he was a tasty(性感的), light-fingered(心灵手巧/爱小偷小摸) fellow,统统都是讽刺。所以他们在面试现场掉链子是必然的。

反而汉斯,都说他笨,但他有目标(娶公主),有执行力(说去就去),能抗压(父亲阻拦、公主提问),唯一的bug就是乌鸦泥巴说不过去。

故事最后,对答如流的汉斯赢得了公主,以及王位,是这样的。但是还有一句,说:

这个故事是我们直接从秘书长办的报纸上读到的——不过它并不完全可靠!

安徒生,笨汉汉斯

就很难理解,其他故事都爱强调可靠性,为什么这里偏偏相反。

以及,编一个逻辑荒唐的故事,最后说不靠谱,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们被虚晃了一枪,并不是最后一句别扭,安徒生从头至尾都在讽刺那些不靠谱的“书刊小报”。

比如两个哥哥准备阶段,说他们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什么呢?

整本拉丁字典、镇上三年日报的内容、公司法,以及绣花。

真正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包括他们的父亲,都会觉得这玩意真的有用;结果到了大殿上一紧张,熟记的知识忘了不说,公主竟然聊什么“烤鸡”,也就汉斯的“烤鸦”能对上了。

原版的故事,对这些记在书报上的知识充满了讽刺,包括借公主之口说,那些只会记录登报的秘书们很糟糕,因为他们“什么也不懂”。

看到这些细节,才能明白,原来这篇故事的重点是在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记录”的行当,因为他们不懂,所以最终有用的知识也会变成没用的记录。

所以,这个故事本身就不可靠,因为也是那些人记录下来的:

要么通篇都是假的,汉斯没有娶到公主;

要么汉斯根本不笨,秘书们听不懂,才写成了“乌鸦、破鞋和泥巴”。

故事到底怎样已经不是关键了。讽刺的是,安徒生讽刺部分媒体刊物不懂瞎写的《笨汉汉斯》,结果在今天应验了自己的命运,他本人看到也会笑哭吧。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可能就是知识的三元悖论吧,完整性、传播性和实用性三者不可兼得,最多只能占据两点。

有时候,读书还不如不读,这样的话是容易讲的。

接着这个话题,我还想从两个哥哥,或者普通人的角度去聊聊。

个体层面,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没有谁不在信息茧房中,这是可接受和改变的,重要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论和思维坐标。

比如,有一天你去给孩子讲《笨汉汉斯》的故事,是牵强拔高,还是干脆不讲,还是各方求证找到合适的解读,都取决于自己的思维坐标。

群体层面,汉斯的两个哥哥,很像我们这些“小镇做题家”们,我们都明白学历不等于能力,都知道大学不教工作技能;

但是,只要步入社会的最低门槛仍然是学历,就只能拼命背字典、背法律、背三年内发生的所有新闻……

这跟聪明不聪明,努力不努力,以及幸运不幸运都没有关系。只是摆在面前,比《笨汉汉斯》这个故事,更远了一步的现实处境。

我们尽可以抨击书本的无用和知识的局限,汉斯和哥哥尽可以不读书(前者娶公主,后者继承家产),但是对于普通人——

不读书只能当作气话。

只是我不知道,当小镇做题家们,自以为按照考纲背熟了题目,结果发现公主要线上跟“真才实学者”聊烤鸡的时候,

那些手握纸笔的人,如何评介他们?是如实记录,还是充满同情,抑或嘲讽。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20368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