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歌词完整版,父亲完整版歌词儿童版

父亲唱歌

文/林丹

父亲喜欢唱歌,唱得还蛮好听。

这是母亲闲聊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的眉眼间带着一缕久违的温馨的笑意。父亲在一边“嘿嘿”一笑,不好意思地背过身去,任由母亲讲起他的光荣历史。

故乡在湘西南红丘陵的田垄里,一条拙朴的麻石街将上街的刘家、下街的林家联系在一起。

解放了,乡里在祠堂举行全乡文艺汇演。父亲胆大地站在戏台上放声歌唱,歌声轻盈而高远,仿佛天上展翅翱翔的云雀一样,瞬间掠过母亲的心田,荡起一阵阵的涟漪。

父亲唱着新生的歌儿,走进了云山脚下的武冈二中,走进了岳麓山下的湖南师院。

学习之余,父亲打着一双赤脚,提着一个水桶,在山下的稻田里捉泥鳅,将在教职工家属楼换来的钱偷偷攒下,跑去商店给自己买了一把崭新的口琴。

没事了,父亲便一个人细细揣摩,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识五线谱、吹口琴曲……

然而,一直以来,在我们的面前,父亲却显得矜持而刻板。

我曾经无数次在外面,望见父亲兴奋地逗着别人的孩子,童趣大发地有笑有唱;也曾经无数次在校园,望见父亲胳膊夹着教案,嘴里哼着歌曲,步履轻盈地走向教室……而一旦瞥见了我们,父亲的歌声便戛然而止,父亲的笑容也显得牵强。父亲仿佛在刻意隐藏着什么,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默与威严。

有时,我在家里翻找东西,偶尔打开父亲书桌下的抽屉,发现那把泛旧的国光牌口琴,静静地躺在抽屉的角落里,散发着清冷的金属的光泽……我实在无法想象,当年的父亲是如何在他初次任教的夫夷河畔含琴吹曲的?又是如何在他初次支教的红丘陵上引吭高歌的?

渐渐地,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便忘记了父亲“既会唱歌、又会吹曲”这个母亲嘴里的传说。

直到有一天,在母亲的生日宴席上,在大哥的极力撺掇下,在孙辈充满期待的目光里,七十九岁的父亲终于站在我们的面前,第一次拿起了话筒,第一次唱起了卡拉OK。

包厢里,灯光梦幻似的熠熠闪烁,《红星照我去战斗》的伴奏渐渐响起。我们一个个屏声静气,急切地等待着父亲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父亲站在包厢中央,显得有点不自然。他的右手在微微颤抖,仿佛举不起那沉甸甸的金属话筒。

歌曲的前奏早已过去,父亲依然杵在那里,迟迟没有开口。大哥在旁边急了,小声地提醒着父亲,父亲就像没听见一样。父亲双眼紧盯着屏幕,费劲地搜寻着下面的字幕,终于从喉咙里唱出了他的第一个音符……

父亲唱得断断续续,歌声没有想象中的嘹亮与高亢,甚至夹杂着一丝丝的暗哑与低沉。我们一个个听得意兴阑珊,终于有惊无喜地听完了整首歌曲,母亲坐在沙发上尴尬地轻轻“唉”了一声。

父亲像喝醉了酒一样,面色酡红地转过身来,一言不发地跌坐在沙发的角落里。

大哥猛地反应过来,赶紧招呼孩子们唱歌、不要冷场,借以掩饰父亲的发挥失常……

后来,母亲悄悄地告诉我们,父亲的耳朵早就不好使了,眼睛也老化得厉害,他已听不见音乐的节奏、看不见屏幕的字幕了。我与大哥顿时面面相觑,无力地低下了自己的脑袋。

父亲老了,他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在退化、病变,这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需要面对的客观事实。我们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甚至用正常人的标准去苛求父亲、奢望父亲,最后连一句安慰他、鼓励他的话都没有——我们早已不习惯接受父亲的不完美了。

父亲出身贫寒,又是家里的独子,从大学毕业到成家立业,从抚养三子到赡养双亲,点点滴滴都需要父亲去精打细算,时时刻刻都需要父亲去殚精竭虑,他又哪有多余的金钱去滋润自己的爱好、多余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爱好呢?

今年重阳,远在家乡的父亲已年满八十五周岁。父亲,我们还能陪你一起去唱歌吗?

作者简介:林丹,文字爱好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在《齐鲁晚报》副刊、《散文选刊》原创版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随笔、散文近四十篇。崇尚说人话、写人事、抒人情,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壹点号林打碎敲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768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