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古代经典名人故事,古代名人故事经典

《三藏法师唐玄奘》

玄奘(602-664年),本名陈祎,唐代著名高僧,为法相宗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曾不畏生死西行印度,取得真经传回大唐,译注作品有《大唐若经》《心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等。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出生在读书之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十几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后来,为了学习佛法,他四处求师学习,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说得不明不白,或说法不一。他想寻根问底,就想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师,寻求经典,于是决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学。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禁止人民私自出关。玄奘一行怕白天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病死了。官府得知玄奘要出关,下令捉拿他,州吏李昌则认为玄奘的宏愿是世所罕见的,不应扣留他,就动了恻隐之心,催促玄奘赶快前行。

玄奘买了一匹老马,收了一名叫石槃陀的徒弟,连夜上路出发了。后来随行之人不能忍受长途旅行的劳累和艰辛便很快回去了,半夜,他和徒弟偷渡玉门关成功。但是,徒弟石槃陀宁死也不愿意再陪师父前行。玄奘只好任他离去,孤身一人前进。他暗暗发誓:“不到印度,終不东归,纵然客死于途中,也决不悔恨。”

随后的旅程更是充满了艰辛。白天黄沙飞扬,如同下雨;晚上人兽骨骸发出磷火,闪闪烁烁,阴森可怕。最严重的是走了五个白天四个夜晚,他还没有见到水,干渴得难以忍受。到第五个夜间,他没有一点儿力气了,便躺倒在黄沙上。半夜忽然刮起风来,把他吹醒了,他立即爬起,又开始上路。走了两天,出了流沙,到达伊吾,随后到达高昌。可以说这是玄奘取经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经过此番磨练,玄奘西行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高昌王也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热情款待了玄奘,而且非常崇拜他,希望他能留在此地传播佛教。玄奘的目的是前往印度取经,于是婉言谢绝。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还是坚决不同意留下。

高昌王以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绝食来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国王深为他的精神感动,就放他西行,还给了随行之人和马匹,并写了二十四封公文给玄奘西行将要经过的各个地区的行政首脑,请求关照玄奘。此后上路,在物质条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

玄奘一行至层支国,大雪封路,停留了两个月。走到葱岭北边的竣山,終年不化的积雪使玄奘一行人更觉得艰难,他们晚上就卧在冰上休息。这样又经过七天才走下山,同伴死了十多个。

到了康国,居民不信佛教,要用火焚烧玄奘的两个徒弟,幸而国王及时制止,玄奘他们才平安通过。到了缚喝国,玄奘留宿了一个月,学习佛教经书。之后他不顾旅途疲劳,多次在一些地方停留读经,并与当地佛学大师辩经。

玄奘经历了千辛万苦,終于到了天竺。他去了那烂陀寺,拜当地印度有名的高僧戒贤为师,在那儿整整学习了五年,成为知名的学者,但他没有满足,又四处求学。两年后玄奘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在寺內讲经。他的讲解得到了戒贤等佛学大师的赞许。

十七年后,公元645年,玄奘带着六百多部宝贵的佛学经典、舍利子和佛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唐太宗对他的壮举十分赞赏,亲自在洛阳行宫接见了他。公元664年2月,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內。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明朝时期,小说家吴承恩以玄奘为原型,写成了唐僧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名人启示: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忍受无数煎熬,终于取得佛经回到了大唐。这说明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一个人有了锲而不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就没有客服不了的困难、实现不了的理想。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69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