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隐秘又常见的思维陷阱

在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时间越紧越拖延。明明有很紧迫的任务,却总是拖着不去干,而是先做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等到实在拖不下去了再去赶工。

比如:你现在有一个项目要做,给自己留了三个月的时间,但在前两个月里,你却把时间精力花在其他种种无关紧要的琐事上,等到最后一个月再连忙赶工,导致效果远不如预期。

喜欢临时抱佛脚。面对很重要的事情时,总是不肯去准备,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等临近了再临时抱佛脚,草草上阵。

比如:你下周有一个重要活动要出席,按理说你应该准备一下,但你毫不在意,而是该玩玩、该休息休息,等到活动前一天再安慰自己:不要紧,随机应变就好,这样才更加自然……

以及,总为自己找借口。比如,你把计划和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但却老是给自己找借口:今天天气不好,下次吧;今天状态不佳,下次吧;今天心情不顺,下次吧……从而,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错过了把事情打磨得更好的机会。

这些行为,看上去简直就像什么呢?就像故意想把机会给浪费掉,想让结果变得更差,想让自己「失败」。

事实上,你可能也不知道的是:你的内心深处,或许正是这样想的。

这就是今天我想跟你探讨的话题。

1

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冲突:理性来说,我们知道该去做什么,知道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但是实际上,我们就是不愿意去做,甚至故意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也不愿意去做「有用的事情」。

而事后复盘,我们往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总是把这些现象归咎于什么呢?懒惰,拖延,怕麻烦……

但实际上,这种现象可能有一种更深层的原因: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

什么是自我妨碍?简单来说,它是指这么一种内在的倾向:有意无意地为自己设限,为自己增添麻烦,破坏自己成功的机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失败。

你可以这样理解:你的内心里住了两个小人。一个小人总是踌躇满志,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制定一系列计划;而另一个小人则躲在阴影里,不断地拖后腿,分散第一个小人的注意力,诱惑他去做别的事情,努力对他「使绊子」,想让他的目标失败。

这看上去非常匪夷所思:为什么我们要让自己失败呢?这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当然是有的。

自我妨碍的本质在于:为自己的任务增加难度。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就可以推卸责任:并不是我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状态不好、准备不足、条件不佳……总之,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

而要是成功了,那更好: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面对如此的「逆风局」,都能胜利,我实在是太厉害了!

只是,大多数时候,结果并没有这么美好。往往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就在我们的自我妨碍之下,被我们人为地复杂化,变得更麻烦、更困难,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如人意。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面对一个重要的考试,按理说应该好好复习,但许多人哪怕意识到这一点,也仍然拖拖拉拉,直到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这样一来,如果考试失败了,也能为自己找到理由:并不是我能力不行,只是因为我没复习而已;而如果成功了,那就是我厉害,即使没复习也能通过考试。

但有多少人,就在这样的自我安慰和逃避里,与成功失之交臂了呢?

因此我才说,这是一个常见又隐秘的思维陷阱。因为它足够隐秘,许多人意识不到,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切切实实危害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2

那么,自我妨碍的机制是什么呢?

不难发现,它的目的是维护我们的自尊心,避免我们直面「我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厉害」这件事。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营造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形象,既包括外在,也包括内在。

对于外在,就是营造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没用的、被别人蔑视,因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做对事情」来证明自己,从而表明自己是值得别人尊敬和认可的。

而对于内在,则是不断强化对于自己价值感和存在感的认同,也就是强化「我是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从而,才能让我们自己相信自己存在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为我们的行为找到动力。

支撑这两个自我形象的核心因素,就是我们的自尊。一个人的自尊越高,就意味着他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优秀」的,往往也就意味着有更充足的自信和动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而高自尊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健康的高自尊。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不需要借由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

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被经常拿来比较,或是遭到批评和打压,又或者被人忽略……这些经历,可能就会塑造出一种「异质性高自尊」。亦即:我认为我是优秀的,但我无法相信这一点,我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来帮我证明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非常害怕什么呢?害怕「我的能力不足」这件事被发现—— 无论是被别人发现,还是被自己发现。

因此,为了掩盖这一点,我们学会了一项技能:那就是人为给自己增加障碍,使它变得更困难,从而提前为「万一我们失败了」的结果找理由。

原因在于:「证明我很厉害」这件事,这次不行,还有下次;但「发现我不够好」是一次性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只要出现一次「我不够好」,后面想要去弥补它,去修正这个形象,可能需要数十上百倍的努力才能做到。

我们种种自我安慰和掩饰,其实都只是为了掩盖这一点,努力地避免它成真。

3

因此,有三种类型的人,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自我妨碍的影响。

1)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换言之,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设定」更高大、更完美。因此,在异质性高自尊的前提下,他们会容易导向「完美主义担忧」。

什么是完美主义担忧呢?简单来说,就是时时刻刻都想维护自己的形象,难以接受自己的形象被破坏。这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步步为营」,对所有问题都会翻来覆去地考虑,只做有充足把握的事情,唯恐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于是,当他们面对一个没有把握的问题时,往往就会下意识地采取自我妨碍策略。从而可以心安理得地推卸责任:这不是我的错,是这件事情太难了,如果条件允许,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关于完美主义,可以读这篇文章:完美主义者「自救」指南 )

2)冒名顶替者。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提到过「冒名顶替综合征」。它指的是这么一种心态:总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偶然的,自己得到了不配得到的赞许和成就,认为自己只是「凭运气」得到了这些,特别害怕被别人发现和指出这一点。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据 2011 年的一项研究,全球大约有 70% 的人,在一生中至少会遭遇一次这种现象(Sakulku, 2011)。区别只是在于:有些人这种现象出现得很少,有些人一直受它的困扰而已。

对冒名顶替者来说,自我妨碍的心态就很好理解了:既然我一直觉得我「德不配位」,那么我必然要采取措施避免这一点被别人发现。因而,最好的策略就是为自己的事情增加难度,让别人看在眼里,这样别人才会理解我的难处,不会发现我其实缺乏对应的能力。

(关于冒名顶替,可以读这篇文章:这3个常见的症状,你也遇到过吗?)

3)高度敏感者。

当我们的自尊心遭到冲击时,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最直接的,就是我们会经历负面情绪:沮丧,失落,难过,挫败,自我怀疑……对这些负面情绪的恐惧,本身也是一种阻碍 —— 它会阻止我们去面对「我不够好」这件事。

这一点,尤其是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会更加突出。

由于高度敏感者会把情绪放大,遭受到更强烈的负面情绪波动,因此,他们会对可能带来负面情绪的事情更敏感、更警惕。这就会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我妨碍的策略,来尽可能地避免后续的负面情绪。

(关于高度敏感,可以读这篇文章:敏感的你,我想对你说 )

当然,不仅仅这三种类型,实际上,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自我妨碍,只不过许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察不到而已。

4

那么,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过这样的困扰,或者觉得自己是容易产生自我妨碍的类型,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一点呢?

最核心的一个要点就是:接纳自己。

如我在 究竟什么才是接纳自己? 中所说:我们总会在心目中对自己勾勒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但这个形象是真实的吗?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

在我们的想象中,那个「优秀」的自己,那个能够在各个节点都选择正确决策,极富行动力,绝不犯错的自己,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我们对记忆和经历进行选择性的润色和修饰,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幻象罢了。

为了不破坏这个幻象,我们选择为自己设限,选择不去行动,选择为自己开脱,这是一种典型的舍本逐末的行为。它只会把我们困在毫无意义的幻想里面,毫无寸进。

所以,什么是接纳自己?简而言之,就是这么一种心态:

生命中的每一个状态,都是当下最好的状态;每一个「我」,都是所有可能世界里面最好的「我」。

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每一刻的我,只要是用心、认真去做,都是「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它未必能得到完全理想的结果,但「我」的生命正是在一步步的行动之中,得到丰富、充实和完善。

事实上,「过去的我」是什么样的,其实并不重要。「未来的我」是什么样的,能做到什么,能创造什么价值,才是更重要的。

想象我们的生命是一条河,我们乘着一艘小船,不断地跟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遭遇、经历。一件事情,跟我们相遇之后,就被河流带向远方,它已经过去了,对我们不再会有任何影响。我们要关注的,是河流把我们带向的前方。

如果汲汲于过去的自我形象和负担,不肯卸下对于「我必须成功」的执着,那你就只是在来回打转而已,根本就没有真的前进。

因此,与其背负着虚幻的「自我形象」跟别人交流,不如更加坦诚地展露自己,让别人看见真实的、透明的自己。

这可以帮你卸下不必要的负担,让你更加从容地轻装上阵,充盈自己的生命。

5

最后,一个小小的技巧是:与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自我否定: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自我质疑: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自我批评: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这些消极的自我对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当你日复一日地在脑海中反刍它们的时候,你实际上相当于什么呢?在不断地强化它们。而大脑有一个特性,就是会相信重复的事物。

于是,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相信它们,从而调低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真的变成自己所反刍和念叨的样子 —— 也就是说:你用负面的想象和消极的自我对话束缚住了自己,把自己关在由你一手制造出来的牢笼之中。

因此,要产生改变,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把消极对话变成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

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 我又有机会可以增长经验了。

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 我是不是变得更厉害了呢?不如拿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吧。

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 我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也许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这里要特别注意:很多书籍可能会教你「自我暗示」,比如不断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很强大」「我很厉害」—— 但是,这是错的。

为什么呢?研究发现:过于空泛、不够具体的自我暗示,以及大脑本身不相信的自我暗示,不仅是无效的,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它反而会把问题凸显出来,让原本没那么严重的问题显得更严重。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当你面临一个难题时,不是空泛地告诉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解决它」,而是笃定地告诉自己:

我无须害怕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会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种有趣的体验。

停下来,我的生命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唯有向前走,我才能不辜负自己这美妙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生。

本文地址:http://naizai.cn/archives/1496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