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思维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思维方法的训练,一是思维品质的训练。
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这样去做:
1.结合审题立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这里所说的抽象思维主要指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这一点,在考试作文的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作文教学的这么一个特点,从学生的角度看,写作时总是存在着一个审题立意的环节。这个环节做得好,作文就有可能进入优秀作文的行列;这个环节出了问题,作文就有可能被判死刑。所以,中小学的作文教学有一个绕不开话题:审题立意。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学生在审题立意时,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审题立意呢?答案是抽象思维。学生必须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从给定的题目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发现现象的本质、发现事情的起因,只有这样,审题立意方能做到准确、深刻、有创意。
2.结合布局谋篇训练学生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文章的结构从大的方面看,无非两种:一种是横向的,一种是纵向的;横向的一般是扇形展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属发散思维;纵向的一般是层层挖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属递进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结构文章的过程中,如能将这两种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地融进去,则不仅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3.结合遣词造句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审美思维说穿了就是看人看事看物都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在作文教学中,训练这种思维的途径比较多,但从实际效果上看,结合遣词造句来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效果最好。
思维品质的训练可以这样去做:
1.结合审题立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一点在谈抽象思维训练的时候已谈到,这里不在啰嗦。
2.结合句间、段间关系的安排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中小学的思维有一个显著的薄弱点,就是在作文时,对句间、段间关系把握不准、把握不清,以致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前段不管后段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化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使其说话、作文有条理、有层次、有主次。
3.结合遣词造句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用词准确与否,与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密不可分。因此,要让学生作文时遣词造句准确传神,就必须把功夫下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学生作文时,自会锤炼出精准传神的字词句来。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不止笔者谈的这些内容,笔者这里所谈,一是择要,一是举例,如果你真想在这个方面一心一意的钻研一番,不妨顺着笔者这里理的路子走下去,则无限风光自能尽收你的眼底。
以上回答不知满意否?欢迎交流。
2、作为一名中学老师,你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什么看法?如何更好的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难,难在哪里?
作为语文教师,难在作文讲评;作为学生,则难在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
语文教师把全班的作文批改完之后,都会进行作文讲评,而作文讲评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将选出的“好作文”在课堂上念一遍,并“赞美”一番,大抵是中心突出,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结构紧凑,详略得当,说理透彻,鞭辟入里,云云。
而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教师讲评所用到的那些语文“术语”,学生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而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要么改得“一片红”,将学生的作文改成了教师的作文;要么粗略地看一遍,再写上几句“冠冕堂皇”的尾批;更有甚者,“文不加点”,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分数。
如此一来,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好在哪里,而更多没有写出“好作文”的学生,也不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哪里不好,该怎么修改。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本一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是看看分数,然后塞进抽屉里完事。
可以这样说,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学校,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每周一篇作文,学生在作文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少,但是,学生虽然写了很多作文,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只是听了不少“别人的”“好作文”,却并不知道那些“好作文”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真的比不上老师讲评时念的那些作文,可是,到底要怎样写出“自己的”“好作文”,怎样才能将自己“不好”的作文,“变”成一篇好一些的作文,又并不了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头脑里并没有关于“好作文”的明确概念。
久而久之,除了极少数学生勉强维持着写作文的那点兴趣,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应付了事。
长此以往,作文便“沦为”学生的负担——心理负担,精神负担。
笔者认为,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说,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作过很多探索。
一,关于作文批改。
1,作文批改应当坚持“多就少改”的理念,这里的“就”,是“迁就”,只要学生作文中“过得去”的地方,尽量少改动,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完美”,对于班级里2/3,甚至3/4的学生,“求完美”的作文理念,有害无益,对学生的作文改得越多,就越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注重眉批。在“多就少改”的基础上,学生作文中“不好”的地方,选出比较突出的三四处(不能再多),加以修改,眉批时指出问题之所在,并提示学生,注意将修改前后的文字进行比较,使其理解“所以然”。
另外选出几处相对好一些(好一点)的地方,适当地“夸奖”几句。
3,尾批尽量不说“行话”,要说得通俗一些,让学生能基本上看懂,比如,“语言很精彩”,或者“第某段材料选得不错,可惜语言显得有些干巴巴的,如果能用一些形容词,描述出人物的神态,就好了”。
因为写了几处眉批,所以,尾批可以简略一些,甚至可以说,“认真看眉批”。
二,关于作文讲评。
笔者的作文讲评,三十多年一直坚持对比较典型的讲评“范文”(这里说的“范文”,不局限于“好作文”,只要典型即可)做“点评”,每次作文讲评,至少“点评”两篇。过去没有电脑的时代,就是“刻钢板”,油印,后来有了电脑,就更方便了。将页面分为两栏,原文设置得宽一些,点评栏设置得窄一些。
每次讲评,选出五篇“范文”,其中点评两篇,三篇不做点评。全部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事先发给学生,比如语文早读的时候,或者语文晚自习的时候,让学生先阅读,对没有做点评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加以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讲评。选出的所有“范文”,都不署学生姓名。
开始的时候,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作文讲评之前,对学生说,讲评中选出来的“范文”,对文不对人,无论是好一些的作文,还是差一些的作文,都是为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作贡献!
这样的讲评方式,语文老师要多做好多工作,但是,学生特别愿意听。
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作文讲评,内容充实,落到实处,避免了老师一念而过,学生一听而过的弊端。此外,每次作文,都会选六七个学生“面批”,并要让他们修改,而作文的修改,只能在原文的基础上修改,不能“重(chong,第三声)写”,并将修改过的作文,与原文对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慢慢地感悟到,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好起来”。
所以,我对学生的作文口号是,“为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而努力”!
只有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好作文”,他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来。
此外,我一般不要求学生“当堂”交作文,从布置作文题,到最后交作文的时间,为一个星期,在最后时间之前写好作文的,可以提前“面批”。
有的语文老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说,“考试的时候,哪有这么多时间!”
我对他们说,“现在不是考试,是训练,是要头脑里多装点东西,不然,每次作文都是急就章,作文水平是很难真正提高的。”
另外,作文批改也可以因人而异,作文水平高一些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分数也可以紧一点,而作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褒扬他们的进步,指出问题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只须指出一两处主要问题即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作文要求可以低一些,分数稍微宽一些。
三十余年坚持这样做,的确很辛苦,但是,做得得心应手,看到学生慢慢地进步,再苦再累,也值得!
3、线上学习,作文教学怎么做效果好?
线上教育,作文教学要效果好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选定命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写作的兴趣。我们最好要根据教学需要与日常生活中比较荣誉观察、感知、操作、体验的事物或活动。比如:《我家的XXX》、《我爱xxxx》、《第一次XX》、《童年趣事》等等。
二、选取内容要引领学生的复述,回忆口述过程的欲望。我们可以根据选题准备观察的图片、听说的录音、操作的材料、观赏的影视等素材,不断让学生把每份素材的情况先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比如:礼物、篮球、运动、投篮、跨篮、三步篮等的图片、音像素材,让学生说出描述每个素材的一句话。
三、理清次序要导引学生的思路,串联事件发生的顺序。我们可以根据观察事物的先后或事件发生的过程,把这些描述的句子编排好顺序。
四、修饰词语要引用学生理解的好词句。我们可以在事物观察重点或事情发生重要过程引用一些好词、好句、成语、歇后语、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句段,使文章变得有血肉。
五、写作要素要提醒学生写完整。我们可以在排序句段前后添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的观察方位或事情发生的先后。最后填写自己的感想、收获或感言,这样一篇好文章就写好了。
4、如何指导写作文?
写景作文的技巧一、调动人的感官,运用“五觉”法。
“五觉”即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对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描摹出来,起到多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效果,调动读者的感官让读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
例如,写海水:
坐在沙滩上,海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会儿嬉笑跑过来,抱着你的脚撒娇或者故意使足了劲溅你一身水花,凉凉的、滑滑地像玉肌冰清的美人的手划过你的脸颊,带走夏日的炎热,让你生不起气来;一会儿又向远方跑去,任你怎么唤都不回头。
这句话就用了视觉、听觉、触觉把“海水”写活了,也把对海的热爱传达出来,让读者也禁不住流连其间。
二、移步换景法和定点观景法移步换景和定点观景是写景作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使文章脉络分明,详略得当的技巧。
移步换景往往展现一串景色的动态,大多抓住景物的特点一带而过,而定点观景则意味着静下心来细细地、从各个角度来描摹景物的特点。
这样一详一略搭配着来写,才能写出景物的层次,读来使人流连忘返,意犹末尽。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美景的描写就详略得当,动静结合、调动各个感官多角度展现了一个立体美好的景观。
三、动静结合法写景不仅要写它的动态更要写它的动态。既要写风来时的千姿百态又要对静止不动时的形态、颜色做细致的描摹。四、虚实相生法写景的文章既要写实物,即眼前景,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心中景,心中景是人物陶醉在此情此景中的必然状态,因此虚实相生的写景方法更能表现景物的动人。
写人的作文技巧一、运用描写来刻画人物1、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正面描写又包括细描和白描。
3、描写人物离不开环境设定。环境的设定又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环境的设定对人物形象的展现起烘托作用,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立体化。
二、以小见大法人物的言行举止要在事件中展现出来,因此选取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要以小见大,有真情实感,接地气,不虚夸肤浅失真。
以小见大还在于要抓住人们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如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束泪光等。
三、象征法、修辞法、情景交融法、对比衬托法等详细技巧参见我上一篇问答。
写事的作文写作技巧一、以小见大选材法
写事要写什么事,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哪一件事最有表现力,这就涉及到选材,选材的思路原则如下:
二、入笔巧剪裁法一篇作文,特别是写事的作文,要想写得精彩,不拖泥带水,关键在于素材的剪裁,即要从哪里入笔写,在哪里收笔,哪些地方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哪些地方泼墨如水,细细描摹,这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脉络清晰、结构分明,中心突出。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构思好。
总之,无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写事,写作技巧必不可少,并且没有明显的界限,大多数是通用的,例如任何题材的文章都要注意详略剪裁,五觉法用于写人同样精彩。因此,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用,大胆的用,勤加练习才能笔下生花。结构上的写作技巧任何一篇作用都需要谋篇布局,好的结构和好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结构上的技巧主要有:
一、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是作文最常用的方法,指开头写什么内容,结尾则进一步呈现什么内容,有的是前因后果,有的是回环往复,一拨三叹,有的则是情景交融,意味无穷。运用首尾照应的手法可以使结构圆融、严谨,有文气贯通的效果。
二、卒章显志
文章叙述到最后,亮出对人对事的深刻感悟,既揭示了中心,又深化了主题的一种写法,可以瞬间提升文章的格调。例如冯骥才《珍珠鸟》最后一句话就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我笔尖一动,流泻出这样一句话: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写文章可用的写作手法、技巧可谓不胜枚数,但是“文无定法”往往最质朴真实的语言,最不饰雕琢的结构更能承载深厚深远的思想和情感,而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才是一篇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因此写好文章,同学们更应该修炼的是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厚度,情感的细腻和丰盈度。
同学们,你们学到了吗?加油。
5、怎样快速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个明确,四种假设,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意识。说说我的做法,但愿能给阅读者一点借鉴。
1.明确学生作文的读者——阅卷老师
我们的作文教学,说到底是要对学生的高考负责的。所以,第一步就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读者是固定的,就是阅卷老师。换言之,不是广泛意义上的读者,不是文学作品,高考时有着特定规律的考试,考场作文也有其特点,有人说,高考作文是“新八股文”,是有一定道理的。带着镣铐跳舞,形容高考作文很形象。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不会很浪漫地认为,高考作文可以天马行空地去写了。
2.第一种假设:假设阅卷老师不了解你的观点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知道,一篇大众化的作文的分数“出炉”,大概不会超过30秒,一位阅卷老师一天大概要批阅6、700份作文,他是没有时间看你娓娓道来的。那么怎么应对?快速亮出你的观点是不二法门。像初中教材中的马南邨的《事事关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提出观点,考场作文是行不通的。一般都是引述材料,亮出观点,或者先阐明观点,在引述材料,当然,在观点后面要加上一句实质分析,比如:我要为小张的举报行为点赞,因为,他的行为看似无情,实则注满深情。
3.第二种假设:假设阅卷老师反对你的观点
别人反对你的观点,你会怎么办?讲道理、摆事实啊。那就引用成功人士的名言,实在不行,杜撰一句对称的,寓意深刻的整句,就说是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举例子也要会阐述,段落中心句+阐释句+陈述句+分析句(因果分析、假设分析)+结构结论句,妥妥滴,小200字,还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4.第三种假设:假设阅卷老师累得老眼昏花了,喜欢一目了然
那就给他一个相当清晰的结构模式:
层进式,核心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
并列式,从类、因、果、法四个角度设置三个分论点;
正反对比式,两个正面的例子+过渡句+一个反面的例子;
依事设问式,围绕材料,自行设计几个问题,依次回答完了,主题也就鲜明了;
先破后立式,先预设一个反方,予以驳斥,再正面阐述。
5.第四种假设:假设阅卷老师是个“文学青年”或“资深文学青年”
那就多用些修辞,化用古诗词或者化用歌词,多背一些华彩的句子,寓意深长的句子,行文中加以点缀,效果会不错。
欢迎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