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范文欣赏(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我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每年的高考季,各省市县的高考状元,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同样,对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众说纷纭,网评不绝于声。
今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一经媒体公布更是引起热议,批判和赞美两种声音可谓针锋相对。
这篇《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据说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把此文打成满分。
专家组认为这篇作文文字老到,虽然晦涩但其实思维深刻,而且稳当具备。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有人认为此文故弄玄虚,显摆学识,没有货真价实,辞不配位;有人认为其文写作手法高超,思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该得满分。
笔者认为,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写此文他(她)完全没有错。通过此文,一方面展示其所学综合知识和文化课程的掌握运用能力,致于用什么体,用什么词和表达何意,是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所面对的是阅卷老师和评卷专家,一切以得高分为目的,一切以投其所好为出发点,就像写专业论文针对其专家一样,这是客观现实。
从阅卷老师和评分专家的角度看,一篇作文的优与差,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同一作文,一位老师给评了39分、第二位老师给了55分、最后却给了60分满分三种差别如此之大的结果。
其实给作文多少分,这是专家老师的权力,且已成定局。如过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总体是绝大多数人给予好评。现如今的满分作文似乎比那篇用文言文表述的满分作文更晦涩难懂。这也许是遭诟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想,满分作文的评出并公布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它就会成为一种方向标和导向旗,后面的莘莘学子就会学以看重。所以语文中的作文应更在于文笔流畅、通俗易懂中反映思想性或哲理性,在叙事、论述中表达真情实感。
我是@石润居 您对浙江2020高考满分作文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讨论点评!
2、如何评价浙江省写作协会发表的《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
这个夏天有点忙,先是一篇低得没有底线的《平安经》问世,满书的“XXX平安”连文盲几乎都能懂,绝大多数人认为是这种数羊头的文章平淡无味,侮辱人民智商。可有的专家却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大家欣赏水平不高,对这种大智若愚大音希声的经文欣赏不来。
没几天,一篇高出天际线的神作文又石破天惊地出世了。一个神经兮兮的高考作文题目《生活在树上》,叫一般人真是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且不说高中生,就是大学中文系的硕士博士拉来溜溜,十有八九估计都要铩羽而归。可是高考场上,出现了一个不世之才,不但洋洋洒洒,而且光引用外国哲学家的名言都多达四五处,而且“嚆矢,滥觞”之类的词语比比皆是。阅卷组长陈建新大赞特赞,捧为神文,给予满分。
这篇作文与平安经不同,平安经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一旦戳破就迅速沦为笑柄,而这篇作文是“有料”的 ,有的字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再要说此文不好就容易被叫好者回怼。不过以老夫的浅陋之经验,这种看起来很唬人的文章,其实空无一物,就是假大空的纸老虎。
事出反常必有妖,果然! 有人在网上实名举报,陈建新长期开办作文辅导班,并且兜售自己编的作文辅导书籍。那篇满分作文就是他的辅导班学生把他的辅导书籍上的某篇文章改了一些词句写成的。这样一来,这种作文无非就是土胎上贴金装成的神像,所有的“料”就是外面那层金光闪闪的东西,揭开来看里面就是一堆土坯稻草。据网友贴图,陈建新的书中还有数篇这类范文,以名人名言开始演绎成一篇假大空的文章,这种文风极不老实,有哗众取宠之意,无实事求是之心,文风极坏,真是教坏了学生。
当然,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本身腹有诗书临场挥就,还是押题成功背诵默写,只要没有违反考试规则,给予相应的高分也说得过去,我们似乎不应太多苛责。但有了陈建新的考前考后的操作,那这事情就值得说道说道了。陈教授这种做法往轻里说就是利用自己阅卷组长的权利以自己的好恶来左右评分,往重里说就是从例文写作到高考出题再到评判都是他一手策划的,远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那么简单,很可能涉及犯罪。(他的学生比一般意义上押题又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浙江省写作协会所谓的说明其实并并不能打消大家的疑问,有一丘之貉的嫌疑。
3、2020全国卷高考作文出炉,假如你是考生会怎么写?
谢谢邀请!假如我是考生,对这道作文题首先要写得符合材料意境,在三个人中选择对我感触最深”的齐桓公这一核心人物进行评价:①独特的人格魅力;②个人价值;③丰功伟业
重点:感受和思考;
从齐桓公志向远大、不计前嫌、心胸宽广、唯才是用等角度有侧重,有条理进行阐述;在材料的选择上,紧扣所供史料内容,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理想信念+德行品质+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文体:发言稿;
情境:读书讨论会;
感悟:能力很重要,德行价更高
我会重点把准发言稿的基本格式:标题、称呼语、问候语、开场白、正文、收束语这几部分。
↑图来源于网络
比如:情境作文审题五要素:
1.作者;2.读者;3.目的;4.话题;5.体式。详见下表:
↑图来源于网络
↑图来源于网络
4、高考作文出炉,你会打开看吗?
全国一卷的高考作文,到底该怎么写?读完《史记》,思路才会清晰
2020年7月7日上午,高考如期举行,除了安徽某地因为洪水推迟。
高考作文依旧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今年全国一卷的高考作文材料是这样的: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样的一个让人一脸懵逼的作文素材,给出的写作要求更让人懵逼: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很多朋友问,这样的作文,到底该怎样写?
其实,仔细分析材料后,对《史记》有一定的认真理解后,这篇作文题并不难写。
首先,作文主要材料来自于《史记》。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非常详细讲述了齐桓公争夺王位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齐襄公无知(这名字真绝了)死去,另两个弟弟小白和纠分别从莒国和鲁国回国。支持小白的是其国内部的高氏和国氏,但是支持纠的鲁国实力更大。管仲拦住小白回国的路,射中小白带勾,小白假装撕掉,兼程回国,在高氏和国氏支持下成了齐桓公。
《史记》这样讲述这件事: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然而,齐桓公登基后,发兵攻击鲁国,鲁国战败求和,齐桓公给出的条件是“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U也,请得而甘心妄之。不然,将围鲁。”鲁国无奈,只好杀了纠,把管仲送到齐国问罪。
本来,管仲到齐国,齐桓公一定会报一箭之仇杀了他。但是鲍叔牙却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鲍叔牙一番话,救下了管仲,实际上也让齐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史记》中这样讲述齐国如何强大起来的。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孤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基本的故事梗概来自于《史记》,但部分词句,则来自于《论语》等书。
比如,孔子评论的这句话“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就是来自于《论语》,孔子说这句话,其实是回答子路的问题“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很明显,子路的问题很刁钻,君死臣辱,忠臣不事二主,管仲的变节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抨击?
孔子的话,让子路走出了牛角尖——管仲帮助齐桓公恢复天下秩序功劳很大,足以掩盖当年“失节”的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是,忠于人民,忠于天下,才是真正的忠诚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可能更多会站在鲍叔牙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有的会说鲍叔牙知人善任,以司马迁说的那句话为开端,有的人会说鲍叔牙重兄弟情谊,关键时刻救下兄弟生命;还有的会联系现实,讲一讲鲍叔牙作为伯乐发现千里马的功劳。
这都是很好的角度,但是,鲍叔牙的角度写的人多了,出彩的自然就少了。
反之,如果用齐桓公角度来论述,则会稍微新颖一些。
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这种虚幻若谷的品格,其实是古代君主最为缺乏的。很多君主被私仇蒙蔽,无法重用更多有才能的大臣,这是历史的悲剧。结合历史,讲一讲君主胸怀的作用,很有意义。
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讲管仲的经历,可能更为出彩。
管仲在主公死后,投降为主公的敌人效力。这是忠诚与背叛的重要课题。到底应该忠于谁,讲讲历史,结合现实,这是非常好的角度。历史上愚忠的屈原、岳飞,死于非命,可是弃暗投明的魏征、傅作义名垂青史。当今社会,商场如战场,跳槽、为自己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把管仲和司马迁结合起来,可能更有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说话,结果惨遭宫刑,大概是自比鲍叔牙,需要宽容大量的齐桓公(暗指汉武帝)赦免管仲(暗指李陵)。这是司马迁的角度,可是,司马迁如果把自己代入到管仲的角度,身为死囚,犯罪之身,如何冲出囚笼,创造名垂青史的功业?这样去论述逆境翻盘、提高人的“反脆弱性”,也是很有意义的。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很难,但是如果高考考生平常能够多读《史记》这些历史原著,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养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在这篇作文的立意和行文上,会更加轻松。
5、高考满分作文是怎么“炼”成的?难道就一丝破绽也没有么?
有破绽,破绽太多!
其一:一个正常学习的高中生,绝对没时间去研究那些西方的所谓哲学家。也不会去专攻中国古文中,那些已经被大家丢在角落里的,晦涩难懂的文字。如非脑子里进水了。
其二:一连串古怪文字,使人想起两个字:“密码”!几千万个考生中,能够写出这一长串“密码”的,仅此一人。如果考官大人认得这些“密码”。给个高分,那是必须的。因为“密码”就代表是那一个考生。
其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篇作文根本不是临场发挥的。是考前出于他人之手,可能类似的文章不是一篇,大同小异,但基本手法不变,这一连串古怪文字和西方那些东西一样会出现。不过换个标题而已。
为了体现公平竞争,杜绝考场作弊。希望有关部门介入,作深入的调查,给几千万学子一个明白的交代。
6、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你会建议你孩子或学生高考这样写作吗?
首先,我觉得这篇作文不值满分。一方面作文立意不算高远;第二方面生僻词语堆砌令文辞生涩;第三方面为什么引用的全是外国文学的人物角色,是想模糊谁的眼睛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当然不会建议我的孩子或学生在高考中这么去写作。
一个翩翩少年,对生活、对未来看似有些消极,比如首段一句 “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对于一个阳光少年来说,生活在和平时代,生活在和谐的、安全的社会,为什么在写作上还要在“无垠的未来的天空”前加上“看似”二字?这不是怀疑未来的意思么?
再看“我想循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振#”,作者是有崇拜树上的男爵早期的迷茫和叛逆吗?
总体来说,让人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多少有些卡尔维诺式的半消极成分。
当然,也有比较值得欣赏的地方,比如通篇大作文笔简洁犀利,其中也有不少引用,不难看出作者对外国文学的热爱。
以上所述,仅是个人浅见,如若不对,可评可喷,本人均会一一笑纳。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7、高考中你最喜欢写什么样的作文?
记叙文,写一下故事,还是很好写的
8、高考满分作文及赏析?
上海08年高考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2008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息。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也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云南高考高分作文:变味的善良 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 于是,我们俯身怜悯的姿态伤害了别人的自尊。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先领养孤儿,当这片热潮过去,又有太多的孤儿陷入苦难。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要同孩子原先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长性格都要与孤儿相适宜。但是,太多的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热心却唤回了家庭的分裂,孩子们再次面临家园破碎的痛苦,伤害再次打击无辜孩子柔软的心灵。善良由甜蜜变为苦涩。 我们用沸腾的热血烫伤了他人的肉体。 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的奥运,举国欢庆,气氛火热,圣火传递,同一世界,同一梦想。但是,不和谐的色彩也玷污了奥运火红的火炬、绿色的橄榄枝。据报道,8岁孩童用55天时间完成抵京“马拉松式”赛跑;10岁孩子捆绑双臂在激流中前行;8岁女孩在父亲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达首都北京……这些行为引起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外国媒体以此对中国奥运的诋毁。不实评论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我们举办一个理性的奥运,就需要理性的行为作支撑。热情由火热的激情变为疯狂。 我们在用热血烫伤他人肉体时,也烫伤他人的心灵。 2008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记者为了采访一遍一遍唤起他们沉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也泣不成声;有热心的志愿者无救灾意识,却前往灾区,虽一颗炽热之心却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给灾区人民“二次伤害”。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利剑。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奥运。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爱人之心”深入我们的血液,永葆善良甜蜜,为善良保鲜,让它不褪色,不变质,不变味。 点评: 沉稳,冷静,不凡的见解,入情入理的分析。读《变味的善良》,能使我们理性而理智地看待和处理某些事情,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让善举不会伤害别人的自尊,不会烫伤别人的肉体和心灵。 文章所列举的三件事都很典型:领养孤儿、奥运热、汶川地震后某些人的“善举”。这些事为人们所关心,所熟悉,又是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人们就很容易将作者的推断和自己的认识进行对比、印证、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文章因此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思考缜密,剖析深入。文章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人们的动机和后果都说得明白,分析得有理,使人不得不服。特别是领养孤儿的一段,说得在情在理,能激起读者的共鸣。 文章的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结合得也很好。洗练,朴实,自然,不华丽,也不失雕琢,仿佛是在和你谈心,让你接受他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 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 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邢雅洁 点评 这篇作文让我们对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文字把玩能力刮目相看。庄子的境界其实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作者对此却有较深的感悟,否则,通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来阐释一个“淡泊”的哲理,很容易落入俗套,或成为人物事迹的介绍而难见新意。作者借大量的庄子寓言和经过提炼的语言,萃取精华,裰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语言素养。文中一些句子,如“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语句灵活,富有弹性,是作者创造性的运用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全文被评为湖北2009高考最牛满分作文 作者受关注评点湖北一位高考考生的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被教师们评为2009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该作文文首是一段文言文,其后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简介 2009年6月22日,采访高考阅卷情况时,多位作文阅卷老师一致介绍,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作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2008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 ”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评价 “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武汉某省级示范高中阅卷老师介绍,该作文采用古诗词的形式,虽然是采用的历史题材,但表达了敬仰、向上的感情,内容并不空洞。另一位老师表示,作为中学生,能选择这种文体写作,并运用得比较成熟,说明这名学生读了很多书,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底。为你解答很高兴!!